程桂好
摘 要:新形勢下我國中小型企業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但融資問題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本文主要從國家扶持、金融機構、企業自身等三方面因素,對我國現階段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提出了解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若干對策。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對策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企業發展迅速。2014年發布的《中國中小企業景氣指數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年末,我國中小企業注冊數量超過4200萬家,占全國企業總數九成以上,它們創造中國近60%的經濟總量,占據中國經濟的半壁江山。由此可見,中小企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隨著我國經濟增長放緩,全球經濟總體處于下滑階段,我國國內經濟的不確定因素增多,中小企業面臨著更大的生存壓力,尤其是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雖然國家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從某種程度上為中小企業的融資提供了平臺。但是,民建中央在調研中發現,只有10%的中小企業能夠從銀行獲得貸款,貸款利率普遍上浮約30%;90%的中小企業要靠小額貸款公司和民間借貸獲得資金,綜合融資成本在25%左右,應急式的過橋貸款利率更高。很多中小企業面臨資金鏈斷裂,陷入破產危機。因此,如何有效解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迫在眉睫。
二、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分析
1.國家政策的因素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對中小企業的政策支持力度明顯不足,現階段還沒有專門的中小企業融資機構。一是中小企業需要繳納的稅種繁多。雖然國家為支持中小型企業的發展,多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并降息,但此舉并沒有為缺乏資金的中小企業減輕負擔,融資難、融資成本高仍是擺在這些企業面前的一大難題。二是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加劇了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以及融資方面相應的法律法規缺失,使有些企業的融資方式無法可依,處于法律邊緣,增加了中小企業融資的風險和成本。比如民間融資雖然在吸收社會閑散資金,為中小企業融資做出了一定貢獻,但是由于其缺乏與國家產業調控政策相呼應的地方產業政策指引,民間融資因其自發性和信息滯后性,加之受一些行業高利潤的誘惑,極易導致民間資金流入受限制的行業,給社會造成了一些不穩定的因素。
2.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因素
一是銀行等金融機構向銀行放貸的成本高、審核嚴格。由于銀行等金融機構向企業發放貸款、經辦環節大致相同,而中小企業的貸款金額往往小于大型企業,因而,相比于大型企業,中小企業的貸款經營成本略高。實踐中,銀行等金融機構因大型企業還貸能力高、信用度良好等自身優勢,更傾向于大型企業發放貸款。二是銀行等金融機構體系單一,缺乏多元化的金融機構體系,比如缺乏民間融資機構。中國資本市場發育不完善,絕大部分居民只能將手中富余的錢存入銀行等金融機構來實現增值,而專業化、合法化、規模化的民間融資機構在我國還很少,只有在東部沿海的發達城市才有出現。我國民間融資機構發展還不完善,發展規模較小,居民對其信用度存疑。某種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
3.中小企業自身的因素
一是內部管理不科學。中小企業一般是家族式的管理方法,個人色彩重,根本沒有現代化的企業經營管理方式。該模式下的中小企業存在團隊意識薄弱,員工的流動性大,企業領導層法律意識不強等問題。此外,中小企業區域發展不平衡,其信息化程度也不同。調查顯示,東部地區中小企業信息化程度較西部高,中型企業信息化程度比小型企業高。二是財務管理不透明且缺乏監督。據調查,大多數中小企業財務管理一般靠的是經營者的經驗為主,沒有形成明確的規章制度,沒有專業的會計人員,這就易造成中小企業的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另外,有的中小企業還存在缺乏專業的預算管理問題,由于缺乏預算管理而導致了資金濫用、超支嚴重、資金到位很難等問題。還有的中小企業在資金支出方面也存在問題,其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界限模糊,對于專項資金沒有規定,一旦支出超出預算,就利用項目支出填補超出預算的支出。此外,中小企業內部審計監督機制不完善,易導致資金流向不明及回收不及時,現金管理不科學。三是中小型企業信用意識薄弱。一方面是由于中小企業對按期還款意識不強,當經營出現困難時,企業總是想方設法拖延還款付息,甚至有些企業領導采取“逃跑”計劃,給其他中小企業信用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響。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業資金規模小,繳納稅費多,還面臨用工短缺、成本增加等問題,影響中小企業的還款能力。
三、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對策
1.加大國家的政策扶持力度
中小企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國家政策扶持,良好的政策環境,能夠有效的促進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以及企業的成功轉型。政府加快中小企業融資制度的改革步伐,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降低或減少中小企業的稅費,同時對中小企業進行財政補貼等優惠政策。二是完善我國中小企業法律制度,對阻礙性的法律法規進行定期清理,并加快相關法律的立法進程,為中小企業融資構建良好的法律環境。三是大力推進“互聯網+小微企業”,推動中小企業信息化和公共服務網絡化,實現利用互聯網第三方平臺進行融資。引導信息化服務商為中小企業開展線上線下培訓和應用推廣活動。
2.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金融體系
完善金融體系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是發展普惠金融、小微金融,增加村鎮銀行、小貸公司數量,對民間融資機構進行規范化管理,在法律層面進行合法化規制,進而拓寬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二是加快信用擔保體系建設。信用擔保體系的建設,有利于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提高其融資成功率。我國應建立以政府擔保為主導,其他擔保方式為輔的多元化擔保體系。三是信用制度建設,建立統一的信用評價體系。企業的信用評級對于企業的融資有諸多好處,不但可以調整企業透明度,量化企業信用資源的質量,同時也可以優化信貸資源配置并且減少優良信用等級企業的融資成本。因此,要不斷壯大信用評級中介機構,以高信用人才隊伍為保障,最終形成規范化運作的可信度高的信用評價體系。四是精簡現階段銀行信貸程序,為中小企業提供便捷的貸款服務。銀行等金融機構應根據中小企業的信用等級、經營發展形勢、貸款期限等因素,在貸款發放上區別對待,對信用等級良好并且還款能力高的企業,采取寬松的貸款方式;而對于信用等級較差的企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一定要嚴格審查其貸款資質,防止發生新的貸款風險。
3.加強中小企業自身建設
由于中小企業自身的缺陷,是導致其融資難的一大原因。加強中小企業自身能力建設,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引進優秀企業的管理制度,摒棄家族式的經營管理方式。中小企業不僅要全面的管好企業的人、財、物;還要通過科學的管理方式打造適合于企業自身的管理制度。同時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塑造良好的企業文化,能夠對員工的工作方式進行指導和約束,能夠提高企業員工的思想境界,從而提升企業管理水平。二是加強企業財務管理制度,健全內部約束與監督機制。中小企業應借鑒優秀企業的資金管理模式,防范資金風險,確保資金安全。中小企業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編制財務預算報告,能夠使企業管理者明確目標,落實各項管理制度,增強企業員工的工作熱情,也有利于在實踐中對企業資金的檢查、監督和分析。三是提高企業內部的信用意識,創造良好的信用氛圍。良好的信用制度有利于融資、建立品牌、擴大銷售,進而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中小企業能否守信關鍵在于經營者,經營者應當在本企業建立誠實守信的教育制度,定期對本企業員工進行培訓,使員工具備誠信意識,從而形成誠實守信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企業的信用等級,是銀行等金融機構發放貸款重點考慮的因素。信譽良好的企業進行融資時,能夠大大降低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貸款風險。
四、結語
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尤其是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后,引發了人民幣升值、國內CPI指數高漲、通貨膨脹等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更是雪上加霜。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需從國家政策扶持、金融體系改革、企業自身建設等多方面著手,創建一個良好的內外部環境,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保障。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得到解決,有利于其快速、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為我國繁榮經濟、促進增長、擴大就業、推動創新發揮更大的社會貢獻。
參考文獻:
[1]張春生主編.2013-2014年中國中小企業發展藍皮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林毅夫,李永軍.中小金融機構發展與中小企業融資經濟研究[J].經濟研究,2011(4).
[3]楊軍.中小企業融資制度結構研究[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2012(3).
[4]劉宗歌,李小軍.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及對策—國內外研究綜述[J].經濟研究導刊,2012(1).
[5]丁永琦.關系型貸款視角下的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J].企業經濟,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