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霜威
(晉中學院體育學院 山西晉中 030619)
運動損傷,是指從事體育運動時所發(fā)生的各種內外傷,大學生體育課程教學體系中主要要求的大多數是大學生應掌握技術和理論為主,然而,大學生在體育課堂必然可能發(fā)生許多運動訓練損傷,導致這個結果的根源也有可能錯綜復雜、大不相同。原因可能有運動前期未熱身或未達到熱身效果,運動量超過運動者自身的身體指標,技術存在犯規(guī)問題,運動場地設備不達標,動作幅度大和違反體育規(guī)則等,卻對已經產生的運動訓練損傷關于運動者在運動過程中發(fā)生的心理方面的變動的探索少之又少。并且研究的對象也大都是專業(yè)或業(yè)余運動員,并未針對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雖然我們想了許多方法來減少運動訓練損傷帶來的傷害,如采用先進的運動保護設備、增加運動動作技術的規(guī)范性,并要求運動員熟練掌握動作,但是仍然無法準確預料損傷何時降臨到運動者的身上。要完全避免傷害事故的發(fā)生是不現實的。該文著重對大學生體育課程教學引起運動損傷的心理因素與特點進行分析和比較,為了今后避免和減少此類損傷,使運動員和教練員采用一定在心理方面的干預和矯正進而對受傷者心理輔導,進一步控制運動者運動損傷,確保為大學生體育課程教學的順利進行提供部分參考。
當人情緒欠佳時,受外界環(huán)境因素的刺激,導致心理不平衡,引發(fā)運動損傷,常見的心理因素包含很多,這些因素都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運動者動作失調,進而引發(fā)損傷。
針對的技術比較熟練或體育成績較好膽子較大的運動者,他們在賽前或課前經常盲目地估計自己的水平,過于自信,不能準確把握并采用合理的措施應對比賽過程中的復雜性和困難,有的運動者甚至忽視其重要性甚至不按照要求進行準備活動,導致運動者受傷。同時,如果在運動中不幸出現意想不到的情況,運動者無法及時自我保護從而造成身體上的損傷。
大學生與專業(yè)的運動員不同,他們未受過專業(yè)的運動訓練,不管是運動整體過程中的心理狀況還是動作技巧上,這就會導致大學生在體育課堂上沒有足夠的信心,有可能是由于大學生在父母的過度的呵護中成長,造成性格上過度依賴別人,意志力不夠堅強且遇事消極怠慢。也有可能由于運動者體能達不到訓練的要求,失敗的次數多,喪失信心。更有甚者,部分運動者內斂不夠開放坦蕩,在訓練中過于在乎別人的看法,動作上放不開幅度,這些都是缺乏信心的運動者在運動過程中的表現。運動者在由于自身性格上的缺陷對動作的難度不能準確地判斷之外,還可能因為遲遲不作出決定,導致在運動過程中不能掌控動作的變化,肌肉用力不協(xié)調。這種狀態(tài)下就很容易造成運動訓練損傷。
大學生在體育課程或運動中的訓練和考試也可能會遇到焦慮情緒。產生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平時訓練過程中不太穩(wěn)定或因賽前緊張;過去失敗過導致心有余悸;做高難度動作時過分擔心;擔心動作未做好受到教練、老師或隊友間的指責等等。有研究發(fā)現:體操專項中大學生運動損傷者的焦慮性傾向更加高。另外,焦慮會導致肌肉緊張,緊張狀態(tài)下的運動者視野縮小,精神渙散,反應變慢,動作失調,這種時間上的延誤和猶豫,更加容易導致運動員損傷。造成運作失調,靈活性和準確性降低。更有甚者,處于緊張狀態(tài)消極的運動員,在運動過程中經常會針對自身的身體反映做出自我保護的動作,這種動作將會成為運動損傷發(fā)生的因素之一。
大學生在賽前或考前表現出過度興奮的狀態(tài),或者超出自己平時訓練的水平時,運動者本身易高興過度,引起一系列精神上的過度波動,在比賽或考試前無法準確地施展動作,尤其是體操比賽過程中,由于部分托舉動作難度較大且需要隊員間的相互配合,如果有一個隊員在比賽過程中不能控制好自己的興奮情緒,就會導致很多人摔跌受傷。
在平時的訓練中,大學生尤其是體育訓練生在嚴苛死板的訓練條件下長時間沒有明顯進步或對自身要求過高達不到要求受到挫折時運動者極易產生厭倦心理,甚至產生悲觀心理,消極應戰(zhàn),或者不參加比賽。如此,整個隊伍都不能以最佳的狀態(tài)進行訓練,最終導致失誤,從而引發(fā)運動損傷,給學生帶來精神或身體上的傷害。
疲勞也是造成大學生運動訓練損傷的一個心理因素,在日常的體育課堂訓練尤其是期末考試和比賽中,大學生需要聚精會神全神貫注地聽講和訓練,甚至部分大學生經常會有不吃早餐的習慣,如果體育課安排在上午,由于早晨未及時補充營養(yǎng),體內沒有足夠的能量消耗,在運動過程中,大腦也會由于缺乏營養(yǎng)的供給遲遲不給身體做動作指令,使運動者動作不到位,更易受傷。同時,由于訓練程度不同以及比賽項目內容不同,再加上每個大學生性格不同和心理素質不同,造成大學生運動訓練過程中的損傷機率與程度也就不一樣了,但作為大學生運動損傷的心理因素之一,疲勞顯得更為常見,而且,在生活中,由于疲勞引起的疾病或者人身事故,也屢見不鮮。因此,大學生在疲勞狀態(tài)下初次參加運動訓練或者運動疲勞后再次參加運動訓練,大學生受傷的可能性將會大大增加。
當然,在之前出現盲目自信與信心不足、過度焦慮以及過度的興奮或厭倦情況下,大學生身體再次出現疲勞時,作為學校,就應該制定出一套符合實際情況的規(guī)章制度,作為教練,就應該本著以人為本的思想停止訓練,這樣才能避免大學生再次發(fā)生身體損傷情形。而出現運動疲勞,是因為人體機能不能在維持運動強度狀態(tài)下身體不適應的表現,根據運動疲勞不同表現形式,可以將其分為軀體性疲勞和心理性疲勞,即軀體性疲勞包括動作不靈敏、不協(xié)調,腿痛、頭痛、胸悶、惡心以及嘔吐等現象,是由身體或者肌肉活動所引起的;而心理性疲勞包括記憶力下降、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是由于心理活動所引起的。對于大學生體育課運動訓練,特別是一些體育生來說,高強度的運動訓練,很容易使其疲勞,從而造成身體超荷運行,身體機能下降以及機體不能承受。正確判斷大學生運動訓練出現疲勞以及疲勞程度大小,顯得尤為重要,通常,可以通過大學生的自我感覺或者某些身體外部表現來判斷。
以上心理因素是造成大學生運動訓練損傷的原因,也是大學生運動訓練損傷后的心理因素反應,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大學生運動訓練損傷不是因為盲目自信與信心不足、過度焦慮以及過度的興奮或厭倦等心理因素存在而一觸即發(fā)的。第二、這些心理因素與大學生運動訓練損傷的發(fā)生有密切的聯(lián)系。第三、大學生運動訓練損傷的造成,可能是由于這些不良心理因素的一種或者多種情況的出現而引發(fā)的。第四、雖然該文只是闡述了常見的大學生訓練損傷的心理因素,但是,大學生運動訓練損傷不單單是因為這些不良心理因素造成的,還有可能是由于每個大學生家庭情況以及復雜人際關系等原因而造成的。因此,學校和老師在關心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的同時,也要關心大學生的運動中的心理歷程,在必要時,可以定制一些防范措施或者科學訓練的規(guī)章制度,同時,開設一些有關大學生訓練的心理因素課程,以防止和控制不良心理的發(fā)生。
[1]項立敏.高校體育教師培養(yǎng)目標、內容與方法研究[J].體育科學,1999(1):26-28.
[2]張雷,張宇.我國普通高校足球運動員的運動損傷特點[J].遼寧體育科技,1997(5):28-30.
[3]鮑煒冬,楊立能.引起運動損傷的心理因素分析[J].體育科技,1990(3):24-27.
[4]連小光,許青.運動損傷與心理準備狀態(tài)調查[J].福建體育科技,1990(1):69-70.
[5]李永智,周玉枝.人學生運動損傷患病率的調查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03(1):17-18.
[6]劉熙,劉雄.對體育院系學生運動損傷規(guī)律的調查分析[J].北京體育師范學院學報,2000(3):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