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錢秋臣
上市公司調查報道三要點
□ 文/錢秋臣
上市公司的調查性報道是財經媒體調查性報道的主要領域之一,上市公司作為公眾公司,一方面知名度高,影響面廣;另一方面調查性報道的新聞價值將直接影響公司股價,波及數以萬計的股東的切身利益,更容易引發社會深層次的關注。因此媒體對于上市公司的調查性報道,從選題的確立、調查采訪,到資料引用,再到觀點的確立,應當做到謹慎、客觀、適度。
上市公司 調查報道 中國證券報
好的選題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什么是好的選題呢?首先要有重大的、有影響的事實發生,如:公司業績的大幅波動:巨虧或巨盈;股東間發生公司控制權的爭奪;公司上市地位的不確定性:退市或特別處理;公司發生重大的違法違規事項等等。其次新聞事件有一定的典型意義,能夠引發共鳴或形成警示作用,最好能帶來相關規則、法律法規的完善。再次,選題要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記者要充分權衡自己的采訪資源和采訪能力,也就是說能否采訪到核心的新聞源,找到權威的當事人。
有典型意義的好選題可以用“一葉知秋”來形容,選題是葉子,文章的立意落腳點要在“秋”上。采寫單一上市公司的事件,并非是為了刻意批評一家公司,而是要以點帶面,反映一些共性的問題,旨在引發社會關注,用建設性的主張推動制度的完善。
《濟南輕騎 何以翻車》是2001年6月6日刊發在《中國證券報》的一篇公司深度調查。國內摩托車行業的龍頭企業濟南輕騎是濟南市一家國有上市公司,早在1994年就已經上市,在當時證券市場定位于為國企解困的情況下,大部分的國企上市公司資產不完整,產銷兩頭在外,上市公司就是一個簡單的生產車間,與大股東存在大量的關聯交易,造成大股東對上市公司資金占用易如反掌,通過關聯交易占用上市公司資金,從上市公司抽血的現象十分普遍。而濟南輕騎大股東對上市公司的占用尤為突出,記者分析發現,不僅公司的利潤被大股東不斷抽走,連公司新股發行和配股所募資金,也全部被大股東設法轉移,上市公司成為大股東的提款機,結果是連續多年虧損。
記者通過濟南輕騎連年虧損,尤其是2000年年報出現巨額虧損這一線索,抓住公司“產銷兩頭在外、關聯交易巨大”這一典型特點,確立了這一選題,點出“上市公司資產不完整造成關聯交易”這一根源,旨在遏制大股東通過關聯交易占有上市公司資金這一證券市場黑手。這一稿件刊發后,引發了市場各方廣泛關注,推動了相關制度和法規的完善,監管層隨后開始關注上市公司資產完整性,尤其是關聯交易,大股東非經營性占用列入了違法之列。
調查性報道的采訪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原創性。調查性報道中,無論資料收集還是當事人采訪都必須保證原創性,切不可道聽途說和捕風捉影。保證采訪中所獲得的證據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必須有清晰的來源,關鍵性文件要看到原件而不可輕信復印件。對于同一事件和相同的信息,至少需要通過三個以上的來源得到核實。對于當事人的采訪要注意他的立場和利益,其所述事實和證據要爭取從第三方得到證實。
二是邏輯性。采訪調查過程中,要隨時對所獲取的全部信息資料進行整理加工,厘清邏輯,分析新聞事實與新聞線索的邏輯性,如警察辦案一般,及時勾畫出各新聞事實、新聞人物之間的關系網,從中發現真相的蛛絲馬跡。2010年刊發在《中國證券報》“零點調查”欄目的《誰的華陽科技》一文,筆者在整理資料采訪的過程中,發現一個股東登記的電話號碼只有7位數,而當地電話號碼早在2006年就升級為8位數,敏銳地感覺到其中有詐,到實地采訪才發現,無論是注冊地址還是電話號碼均不存在,是典型的“三無”皮包公司,也為進一步挖掘背后真實的大股東提供了線索。
三是策略性。調查采訪過程中將面臨各種各樣的人與事,他們又有著不同的利益訴求,往往輕易采訪到的不是你想要的,你想要的又十分難以采訪到,因此采訪過程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必須講究策略。比如隨時變換一下自己的角度和身份,解除被采訪人的戒備心,可能更容易得到真相。2013年9月22日《中國證券報》“公司能見度”欄目刊發《誰導演了興民鋼圈股價蹦極奇觀》,為了采訪到在短短幾秒鐘的漲停板上精準減持70多萬股的股東的真面目,我們以擬開戶投資者的身份,到營業部與工作人員攀談,從營業部服務內容聊到營業部的大客戶構成,終于從工作人員不經意中獲得了減持者是上市公司高管人員的事實,成功地揭穿了上市公司高管與莊家相互勾結的內幕。
調查報道的安全很重要,尤其是對上市公司的報道,一旦報道失誤將帶來不可挽回的重大損失。因此在報道過程中,報道的節奏、措辭的寬嚴、刊發的時機和事件的定性方面要把握好分寸,做到褒貶有度。
把握好調查性報道的整體節奏和時機。調查性報道由于其較大的震撼性,往往會引起廣泛的關注,好的報道還會帶來法規制度的完善,刊發的時機和節奏十分關鍵。因此在報道稿件正式刊出前,從調查性主稿件的推出,到社會各界反應的追蹤,再到相關管理部門對制度完善的表態,都要注意整體節奏的把握,最好在第一篇稿件刊發前就做好報道預案,甚至連各篇文章之間的時間間隔都有所預估,這樣才能達到最理想的效果。2002年8月份在《中國證券報》刊發的“獨立董事系列”稿件,從首篇《獨立董事你為何缺席》之后連續刊發五篇,直到最后一篇《監管部門表態:獨董履職時間須保證》,每篇稿件間隔僅一天,節奏緊湊,效果良好。
注意措辭的分寸感,安全與質量不可偏廢。調查性報道的安全十分重要,但也不能因此而瞻前顧后、裹足不前。記者在報道中要注意措辭的分寸感,盡量以事實說話,而不是以尖銳的評價說話。要避免一些尖銳的語言引發當事人和公司在情感上的憤怒情緒。同時要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把新聞最真實的一面呈現給讀者,通過甄別新聞事實的價值,運用多種技巧與手段,進行恰當的處理,在合理評價新聞價值的敏感點和風險點的基礎上拿捏好分寸。
必須保護新聞線人。線人是獲取最有價值新聞事實的最佳渠道,但也經常會面臨一定的危險。一條新聞能夠以肯定的敘述告訴讀者確切的事實和清晰明確的消息來源,是最好不過的了;但很多時候,為了線人的安全考慮,我們必須對稿件加以適當的軟化處理,以相對委婉的方式告訴讀者有價值的信息。
(作者單位:《中國證券報》)
編 輯 梁益暢 46266875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