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成 楊光會
(1.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 云南昆明 650222;2.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昆明 650091)
從2002年開始教育部建立了“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網絡”,每兩年對我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進行一次監測。據2010年我國國民體質監測結果表明:大學生身體素質一直在下降,19~22歲的學生群體,耐力、力量、爆發力等身體素質繼續呈下滑趨勢,與1985年相比,大學男生1000m測試、女生800m測試的成績分別下降了10.9%和10.3%;學生的肺活量下降了近l0%;立定跳遠成績分別下降男生1.29cm,女生2.72cm;學生身體形態在改變;近視率接近90%。另外在調查中還發現在大一、大二年級學生中經常性發燒、感冒或有其它疾病的、包括心理疾病的同學也占一定的比例[1]。以上情況證明我國的學生體質狀況不樂觀,明顯出現了持續下滑趨勢。
主觀因素在增強個人體質方面可理解為:個人對于追求健康的態度和努力程度,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一個人要是在主觀上不想去做一件事情,那即使有再好的環境條件和氛圍也是沒有意義的。
1.1.1 缺少正確的健身觀念
目前的在校大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受家長的溺愛,養成了很多不好的習慣,比如: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等。家長小心翼翼的呵護他們,同時有注重文化學習而不注重健康、注重營養而不注重體育鍛煉的思想,這些因素都促使現代大學生缺少了鍛煉身體的正確理念。許多大學生對于目前的一些如“每天鍛煉一小時,幸福生活一輩子”的標語嗤之以鼻,認為自己的身體非常健康,每天去鍛煉才是一種折磨,才是不幸福。
1.1.2 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和飲食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現在的家庭越來越富裕了,吃的越來越“好”了,但是學生的體質卻是每況愈下。根據相關文獻資料顯示:目前在校大學生養成一些不良習慣,很少一部分能夠準時準點吃三餐、很多大學生不吃早餐、用面包零食代替正餐、暴飲暴食、吃夜宵成風等。同時,學生每日作息時間不一、長期熬夜、抽煙喝酒等不良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利于于身體健康的。
1.1.3 沉迷于網絡世界
生活條件的提高,網絡的日益發達,使得很多大學生整日活在網絡當中。網絡聊天和網絡游戲占據了許多大學生的全部課余時間,甚至正常的學習時間,筆者值班的時候會去學生宿舍查寢,發現80%以上的同學都有電腦,并且主要用于打網絡游戲及看電視劇。長時間沉溺在虛幻世界當中,不按學校的作息進行休息,這對學生的身體和心理造成很大傷害。
1.2.1 應試教育對學生的影響
目前的素質教育呼聲很高,但實施的確不夠好。當下的九年義務教育,很多中小學為了提高升學率,活生生把“素質教育”變成了“應試教育”。體育課不受重視。高校里也存在一定的應試教育,為考研、考證、過級、就業,很多大學生都把時間放在了這些方面,從而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少而少之。
1.2.2 學校體育設施的不足
體育實施包括了體育場地和器材等設施。體育設施是體育活動開展的基本保障,體育設施的不足是阻礙在校大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學生的體育活動需要一定的場地及器材,如果沒有場地和器材就不能進行。近年來,隨著國家要求學生“每天鍛煉1小時”等政策的實施,大學生參加體育運動的積極性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多數高校的運動場地設施發展卻脫節了,學生人均運動面積離國家規定的標準有一定距離。現有的運動場地也僅僅只能滿足正常的教學活動,在上課的時間其他沒課想鍛煉的同學就無處可鍛煉。因此,體育場地設施不足,會直接導致學生很難自覺或有組織地去進行課余鍛煉,也阻礙了培養學生形成終身體育的鍛煉意識。還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學校的體育設施非常不錯,但是平時不開放,或者說對學生收費很高,這些都是阻礙學生進行積極體育鍛煉的因數。
1.2.3 校園體育文化氛圍不濃厚
體育文化,是指體育運動本身所蘊含的、圍繞體育運動所形成的一切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和。校園體育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施素質教育、開展學生陽光體育活動、貫徹全民健身計劃,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重要途徑。同時學校體育文化是一種特定環境下的與體育相關的獨特文化現象,是體育精神與物質的整合,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集健身、娛樂、競技、審美、傳播文化等多種文化功能為一體,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促進學生健全人格、情感和價值觀的形成[2]。高校大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已經到了成熟的階段,對于體育鍛煉的需求也非常強烈。如果一所大學的體育氛圍不足,整個學校看起來就缺乏活力。學校體育俱樂部聯盟和社團的開展好壞是檢驗一所學校課外體育發展的重要標準,它可以帶動整個學校的校園體育氛圍。
1.2.4 課程內容和師資隊伍建設的不足
目前的一般高校體育課程設置是二學年,8個學分,在大一和大二兩學年完成。一般大一期間的的體育課內容是學校規定的必修項目,大二是以單項俱樂部的形式開展的。在筆者平時的教學活動和課余時間里發現,男大學生絕大多數喜歡球類運動,比如:籃球、足球、武術、羽毛球和乒乓球等,女生喜歡健美操、舞蹈、羽毛球和乒乓球的居多。如果一個學校連最基本的三大球、三小球以及部分當下比較熱門的項目都開展不起來,那會大大的影響學生鍛煉積極性,上自己不喜歡的內容的體育課,肯定會消極怠慢。同時,相應的專項體育教師缺少和教師教學能力的欠缺也會影響該項目的課程開展。
1.2.5 就業壓力的增大
隨著各大高校的擴招,每年的高校畢業生在不停的增加,隨之而來的是就業的形式越來越嚴峻。大學生到了大三和大四這兩年,已經沒有了體育課,并且迫于就業或者考研的壓力,很多學生都沒有時間去進行體育鍛煉,因此身體素質每況愈下。
2.1.1 培養終身體育的意識
激發學生的體育鍛煉興趣。加強對大學生“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思想教育,培養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讓他們認識到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體育鍛煉要持之以恒經常練習才能有效,讓他們自覺的走進體育運動場,快樂的進行體育運動。
2.1.2 科學合理的飲食和生活方式
飲食要做到營養均衡,一日三餐按時就餐,不挑食,少吃零食。生活作息時間要規律,早起早睡,養成午睡的習慣,每天保證一個小時的體育鍛煉,盡可能的做到不抽煙和不喝酒。由愛好、喜歡而產生愉快的情緒。
2.2.1 加強學校體育設施的建設
充分開發和利用現有學校體育場館設施體育場地,努力讓這一體育資源實現共享,為廣大師生提供更多、更便利的健身環境。不讓學校的體育設施、運動場地成為擺設,使想鍛煉的學生有器材、有場地。盡可能的達到國家的人均運動面積標準,讓每個學生都有地方鍛煉,讓每個學生自覺加入到鍛煉隊伍中去,從而增強學生的體質。
2.2.2 加強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
建立校園體育俱樂部聯盟或者社團,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經常性的開展各式各樣的體育比賽,弘揚體育精神。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可以帶動平時不積極鍛煉的同學,培養大家的終身體育意識,也為校園文化做貢獻。
2.2.3 進行課程內容的改革
進行課程或者課程內容改革,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及學生的一些特點做出相應的調整,比如:女生喜歡健美操、喜歡體育舞蹈、喜歡羽毛球;男生喜歡籃球、足球、武術、跆拳道等。課程設置就投其所好,增加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內容,這樣能提高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2.4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引進新教師,不斷的補充新鮮血液,讓教師有進修和培訓的機會,從而提升體育教師的業務能力。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教學的主題是學生,但是有一個良好的引導者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好壞,學生技能掌握和興趣培養與教師的影響有很大的關系。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也能提升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意識,對學生體質有一定的幫助。
[1]王建,詹康.大學“雙休日”體育活動的策劃與管理[J].景德鎮高專學報,2006(2):65-66.
[2]董斌.學校體育文化氛圍培養初探[J].時代文學:理論學術版,2007(6):96.
[3]張懇,李龍高校課余體育競賽組織管理現狀與對策[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7):74-78.
[4]郭扶庚.陽光體育運動:讓全國億萬學生沐浴體育陽光[N].光明日報,2007-04-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