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軍
(沈陽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遼寧沈陽 110034)
在現有對動覺的研究中,對于動覺的概念,學者們眾說紛紜。在國外,最早給出動覺定義的是Scott[1],他認為動覺是反映身體各個部分,如速度、幅度、持續時間和體位改變的感覺。Howard[2]對動覺的定義有了進一步發展,他指出:動覺指對身體各部分、各種運動、身體各部分運動幅度所做出積極或消極的區別能力的感覺。希爾加德[3]認為:動覺是肌肉、肌腱、關節等的感覺;其中關節和肌腱的感覺器官檢測身體的位置和移動,肌肉的感覺器官自動調節肌肉的收縮和舒張,但其提供的信息幾乎不能供我們直接察覺。
我國對于動覺的研究起步較晚,曹日昌[4]認為:動覺是對身體運動和位置狀態的感覺。動覺的收納器是本體感受器,這些收納器位于肌肉組織、肌腱、韌帶和關節中。之后學者的觀點與曹日昌基本一致。梁承謀[5]進一步發展了動覺的定義,他認為:動覺是主體對身體各部分之間相對位置變動的反應,它是主體對肌肉收縮的力的感受。較比之前的概念,更明確,更具體。
縱觀這些專家學者給出的動覺定義,筆者對動覺概念的界定更傾向于動覺是對主體各部分相對位置變化和肌肉的收縮力變化的感覺。
王振[6]等在部分運動員動覺方位準確性的研究中指出,不同項目的優秀運動員之間動覺方位的準確性存在明顯差異。其中最高的應屬球類運動員動覺方位的準確性。運動員方位準確性受性別、文化程度、訓練年限和不同運動項目等因素影響。石巖[7]等通過對某大學體育系男同學進行的實驗研究指出:個性特征對肘關節動覺方位準確性和手動作穩定性的影響不顯著;定量運動負荷對提高肘關節動覺方位準確性有顯著作用,而且定量運動負荷后1min時手動作穩定性變化不顯著。黃愛慶[8]通過國家女子冰球隊和普通女大學生的對比實驗指出:手腕動覺方位辨別能力可通過針對性訓練以達到提高。國家女子冰球隊員的準確性明顯高于普通學生。運動年限在10年以上的隊員,其準確性高于9年以下的隊員。王克海[9]在籃球教學對手腕和肘關節動覺方位準確性影響的實驗研究中表明:籃球訓練可提高手腕和肘關節的動覺方位準確性;手腕和肘關節外展動作的角度誤差要大于內收的誤差。
許尚俠[10]通過以師范學院與體育學院的在校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表明:運動員等級與關節動覺感受性呈正相關。不同項目的男運動員上肢各個關節動覺誤差度各不相同。動覺感受性上女運動員略好于男運動員。于晶[11]通過研究自由摔跤運動員指出:動覺感受性中的肌緊張感與運動幅度感之間具有較為密切的關系。優秀運動員非優勢側的動覺感受性高于一般自由摔跤運動員。肌肉緊張感與運動幅度感相比,肌肉緊張感與運動等級呈正相關。優秀與一般自由摔跤運動員在腰部、頸部優勢側與非優勢側的動覺感受性均差別不大。自由摔跤運動員在腰頸部動覺感受性中,肌肉張力與肌緊張感之間關系呈現的趨勢是:在肌緊張感這一指標中,表現出隨著肌力增加,由其所產生的肌緊張感呈現下降趨勢。在腰部運動幅度感這一指標中,表現出當關節活動幅度較大時,由其所產生的運動幅度感處于較低水平。
吉淑芳[12]指出:在不同的個體身上,動覺后效呈現為不同的類型,在質和量上均有差異,可分為擴大型、縮小型和中間型。陳舒永[13]等人在對動覺后效的個體差異進行分析研究之后,提出:縮小型屬外向,擴大型屬內向,中間型內外向的趨勢不大明顯。簡化了動覺后效的剛定程序以后,并沒發現對實驗結果有什么影響,但發現了在各種條件下測定的動覺后效的類型是固定不變的。
史作陽[14]等人在對肌肉的運動感覺研究中指出:肌肉群及關節的參與伴隨著整個學習和掌握動作的過程中。初學者在學習時并不能按照正確的技術動作和時間練習,這需要教師幫助學生提高做動作時的肌肉運動感覺。在學習新動作技術時,通過教師的講解和示范,使學生建立清晰、正確的動作概念。采用肌肉運動感覺練習,學生練習時的速率慢,在動作結束后去體會做動作時的肌肉用力感覺,對學生掌握技術動作會起到良好效果。楊小鵬[15]在罰球肌肉運動感覺的心理訓練中,將訓練分為三個階段,通過訓練前后對比,訓練前:全隊平均命中率為42.5%;采用肌肉運動感覺心理訓練第一分階段后,測得全隊平均命中率為63.6%;第二階段訓練后,測得全隊平均命中率為69.2%;第三階段訓練后測得全隊平均命中率為71.8%;通過半年的專門訓練,全隊命中率比專門訓練前提高29.3%。
縱觀目前已有的文獻,我們不難發現,現階段國內對動覺的研究,主要側重在動覺的方位準確性和動覺的感受性方面,其研究對象主要是一般大學生;師范學院體育專業學生與其它專業學生相對比;只有少數文獻是對專業運動員進行研究。通過實驗檢測的部位主要集中在肌肉和關節上。實驗方法主要通過實驗法對不同人群的動覺進行研究。那么,通過筆者的思考,認為目前對于動覺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對于動覺的研究,更多的是針對大學生和普通人群,很少把高水平運動員作為研究對象。其次,未能對動覺進行深入的研究,且國內對與動覺的研究過于稀少。
根據對文獻的查閱,分析其不足,筆者認為日后對動覺的研究著重點應該放于高水平運動員上,因為在2008年奧運會之后,我國的競技體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通過對高水平運動員動覺的研究,并結合項目本身的特點,歸納總結出一系列量化標準,更有利于運動員選拔,并為專業隊對專業運動員的培養提供參考依據。其次,對于動覺的理論會更加完善,并且對于實驗的設計以及實驗的控制會更加完美。
[1]Scott,M.G.Measurement of Kinesthesis[J].Res.Quart,1955(26):324-341.
[2]Howard,I.P.,Templeton,W.B.Kinethesis.In Human Spatial Orientation[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1966.
[3]E.R.希爾加德,R.L.阿特金森,R.L.阿特金森.心理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4]曹日昌.普通心理學[M].第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41.
[5]梁承謀.試論動覺的心理學特征[C].全國第七屆心理學論文匯編.1997:224-225.
[6]王振,肖開寧,姜小豐,等.廣西部分優秀運動員動覺方位(臀部)準確性的初步探討[J].體育科技,1998(3):24-26.
[7]石巖,閻守扶,申高祿.定量運動負荷和個性特征對動覺準確性和動作穩定性的影響[J].心理學報,1996(2):131-138.
[8]黃愛慶,阮利民,王福全.冰球運動員手腕動覺方位辨別能力的實驗研究[J].冰雪運動,2008,30(1),23-25.
[9]王克海.籃球教學對手腕和肘關節動覺方位準確性影響的實驗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5):147-148.
[10]許尚俠.上肢關節動覺感受性與體育訓練的關系[J].心理學報,1964(1):94-101.
[11]于晶.力的大小與角度對自由摔跤運動員動覺感受性的影響[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8.
[12]吉淑芳.關于“動覺后效”的實驗探析[J].新疆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2):53-56.
[13]陳舒永,楊博民.動覺后效的個體差異[J].心理學報,1982(1):70-79.
[14]史作陽,郭魯娜.淺談爆發力及肌肉運動感覺在投擲項目的應用[J].曲阜師范大學學報,1997,23(3):87-89.
[15]楊小鵬.罰球肌肉運動感覺的心理訓練[J].陰山學刊,2001(5):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