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典
(廈門軟件職業技術學院 福建廈門 361024)
廈門社區體育活動開展如火如荼,打造了不少國際品牌項目如國際馬拉松、廈金橫渡及海峽杯帆船賽等,一系列冠有“廈門”品牌的體育賽事聞名全國、遠播海外。為了提高廈門市社區體育的質量與市民的綜合體質,該文從全民健身的角度思考如何優化社區體育。
我國非常重視全民健身,從提出到至今已有20年的歷史。《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于1995年頒布,《綱要》中明確指出:“為了更廣泛地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增強人民體質,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特制訂本綱要。”2009年8月頒布《全民健身條例》,同年10月1日開始實施。2011年2月國務院正式頒布實施《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并確定每年8月8日為“全民健身日”。
全民健身是指全體人民為了增強體質,采取不同的手段、方法,達到健身的目的。[5]全民健身運動成為一種廣泛存在、廣泛利用的社會資源,成為一種人人健康、家庭健康、社會健康的有效手段,成為一種社會生產,具備了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基本要素。[6]
社區體育是我國在新的歷史時期和條件下,由特定區域的居民所組成的社區群體,為滿足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的同時,對精神文化生活所產生的更高、更多的需求,以促進身心健康為目的的,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的一種社會活動。它是完成全民健身計劃這一社會系統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7]
廈門市思明區、湖里區、海滄、同安、集美及翔安6個區12個街道(每個區選擇2個街道,發展成熟社區與欠成熟社區各1個),參與調查的是社區鍛煉人群及社區居委會和街道辦事處的負責人。
運用訪談法及現場觀察法,利用周末及工作日下午的時間,走訪廈門市6個區12街道,收集各社區當前社區體育開展的現狀。
(1)參加社區體育活動的意識與目的。
訪談結果顯示,廈門市各區市民對社區體育活動有一定的認識,他們參與程度最高的是每年的馬拉松、籃球賽及廣場舞大賽。參加體育活動的目的主要是強身健體,減少壓力與社會交際。可見廈門市各區市民對社區體育活動有一定的了解且參與目的明確。
(2)社區體育健身項目。
通過走訪各街道社區健身現場,發現社區體育活動項目健身項目與年齡層次有關。中老年人常見的健身項目以廣場舞與武術為主。年輕人以籃球與跑步為主。中小學生健身主要在學校體育場館與體育培訓班得以實現,跆拳道與舞蹈最受中小學生歡迎。
(3)廈門市社區體育資源現狀。
訪談各社區相關負責人了解各街道體育資源:社區體育場館與體育指導員。訪談結果顯示:島內思明與湖里兩區場地數量較多,島外四區體育場館相對偏少,同安與翔安體育配套相對滯后。全市體育場館設施單一,現有體育場地設施一半是籃球場和跑道。每個街道每年新增體育指導員至少5名。
據廈門統計局分析,廈門市各區體育場地的情況,截至2013年12月,全市共有體育場地5501個,其中思明區的場地數量最多,達到1169個;海滄數量最少為562個。以籃球場、全民健身路徑為主,有2785個,占體育場地總數的50.6%。廈門市每年培訓二級社會體育指導員100名以上,培訓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100名,到2015年,社會體育指導員總數達到7200多名。
通過訪談結果與官方統計數據來看,廈門全市體育資源分布不均衡,島外相對偏少;全市體育場館設施單一,以籃球場與跑道為主。體育指導員數量逐年增加,能夠滿足各區社區體育開展的需求。
(4)社區體育公共信息網絡。
雖然福建省已建立了全民健身電子地圖,但當前各社區健身公共信息主要通過社區宣傳欄及各區政府官網發布,其主要內容是健康知識服務信息與健身指導信息。大多數人反映場地不足與資源閑置的問題:社區對外開放的體育場地人滿為患,但社區中小學校和事業單位的體育場地由于進入門檻而常年處于閑置狀態。總之,廈門市全民健身公共信息網絡亟待完善。
在新建的城市公園、公共綠地與廣場,將配建各種小型多樣的多功能體育健身設施。對老城區和已建成居住區無群眾健身設施的,可探索支持企業、單位利用原劃撥方式取得的存量房產和建設用地,改造或建設成體育健身設施。爭取中小學體育場地設施定期對周邊社區居民開放;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興辦的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
根據一區一品牌的要求,各區在原來以籃球、廣場舞及跑步為主的基礎上,結合地理優勢及資源基礎,打造各自的品牌健身項目,凸顯區域特色。如湖里區及海滄區可以結合其地理優勢及現有場館打造游泳、帆船等品牌項目,集美區傳承并推廣龍舟大賽。翔安區可以根據其對臺交流的基礎推廣棒球項目。
啟動“智慧體育”建設,推動群眾體育公共信息服務網絡建設,制作全民健身數字地圖,集成體育健身場館、組織、活動、方法等各類體育信息資源,為群眾提供信息查詢、場館預定等服務,提高全民健身信息化服務水平。
[1]陳小虎.社區體育[M].海口市:南方出版社,2005.
[2]鄒巍.學校體育設施與社區全民健身資源互補研究[D].西南大學,2014.
[3]高曉薇.基于互聯網的政府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網站的信息供需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4.
[4]邱冠寰,林琳.廈門市全民健身路徑工程健身效益的調查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08(10):6-8.
[5]董新光.全民健身大視野[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1.
[6]盧平生.全民健身運動發展的科學內涵及其特征[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0(7):107.
[7]蔡國培.泉州市城區社區體育開展現狀分析[J].語言藝術與體育研究,2015(7):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