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娟
(武漢體育學院藝術學院健美操教研室 湖北武漢 430079)
體育教學科學性體現在體育教學需要具有目的性與規律性。體育教學與體育交流需要具有確定性,也就是需要制定教學目標,確定統一的交流知識、技能與內容,有確定的交流過程、教學時間、教學環境。這體現出教學科學性特點,教師將人們長期累積的體育知識與技能傳承給新時代的接班人,轉化為學生的精神財富,使得學生獲得體育知識、技能,所以教學方法與方法需要具有目的性、規律性。目的性方面,體育教學需要具有科學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在具體教學情境下,實施規范性的教學行為,為實現教學目標奠定基礎。規律性方面,教學需要結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教學規律、體育課程功能規律等,遵循科學的教學規律與目標,以合符規律的教學目標為方向,展開科學教學過程。
體育教學藝術性體現在體育教學過程與發展結果的不確定性。體育教學處于復雜的信息交流系統中,相關主體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產生的協同效應既有線性關系,又有非線性關系。教師的教學計劃并不一定會使得教學意圖最終實現,可能產生其他結果。教學過程的不確定性包括教學環境、學生情緒、學生個性特征、信息交流產生的動態效果等存在不確定關系;教學結果的不確定性表示教學角色相互作用產生的最終結果存在變化特點,對學生的情緒、思想態度、精神、習慣等會產生不確定的影響。所以應該把握體育教學的藝術性,克服不確定性,積極借助體育教學培養創新精神、思想品質健康發展的人才。
體育教學是藝術性與科學性的融合與統一,科學性使得教學有計劃和方案,藝術性使得教學可以為促進學生形成體育素養、體育精神而努力。將體育教學科學性與藝術性融合,才能實現體育教學最終目標。體育原理、知識、技能等的教學具有確定性,這些屬于體育教學信息的確定知識與方法,不能給與學生一種模糊的概念。但是隨著新課改教學理念的滲透,體育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相關體育知識與技能,而應該是培養學生一種健康的體育健身意識與習慣,為消除體育學習對學生身心發展影響的不確定性,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留有一定模糊性。教師引導學生獲取體育信息的同時,發現實踐價值與生活意義,形成創新思維與能力、實踐能力與科學的思維態度,這才是真正的體育知識與技能教學的目標。
沒有即時教學效果的體育教學顯得盲目而缺乏目的性,所以在體育教學時,需要強調與重視即時效果。而只將所有知識與技能全都傳授給學生,就會使得體育課程成為“灌輸式”課堂,變得缺乏想象與創造空間。由此,應該將即時性與延時性融合與統一,既需要引導學生掌握一般的體育知識與技能,又需要鼓勵學生向著情感態度、綜合素質、體育能力等方向健康發展。這些延時性元素是無法量化的,傳統的體育教學,很多教師都只是將確定性的技能掌握作為體育教學考核的標準,而忽略了對學生體育技能、體育能力、健身習慣、健康思想品德的培養和引導,從而體育教育和發展的功能被限制。結合終身體育、陽光體育理念,高校體育教學應該著眼于未來,以培養學生基礎知識、技能方法、學習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健康情感態度為目標,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為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相對于即時性效果,延時性教學效果影響更加深遠。
體育教學具有一定時序性特點,但是體育教師并不是專門用于存儲和傳輸教學信息的機器,學生也不是在同一個模具印刻下復制出來的個體。教師和學生都擁有很多社會關系、主觀個性特點與差異,再者,體育教學活動是由許多教師與許多學生為主體,通過這么多不同的個體交叉活動、組合而構成的“耦合”系統,從而導致了多樣性的產生。由此可見,同樣的教學信息可以產生不同的反映,不同的教學信息也可以產生出同樣的反映,對于教學信息、教學反映會出現不同的組合現象。這就出現教學主體雙方對教學內容進行組織和處理后,會出現多樣化的發展現象。體育教學需要結合全面體育、終身體育理念,選擇科學的教學方法,使得每個學生都能通過努力之后,掌握基本的體育運動技能、體育能力,養成體育健身習慣;另外,需要通過關注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基于因材施教教學理念,實施針對性的體育教學策略,促進學生挖掘自身潛能與特長。這兩個教學理念都是全面教育理念中的重點思想,也是素質教育的基本目標。由此,需要關注體育教學同一性與多樣性的融合與統一,運用一般和特殊教學方法,在具體情境下,融合一般性教學與個性化教學,實現學生的全面提升。
體育教學過程需要經過合理的設計、安排與布局,實施教學過程應該認真分析教學組織結構,這就體現出教學系統的平衡性特點。而刻意安排教學過程與步驟又會使得課堂呆板、不生動,不利于發展學生創新思維。由此,應該打破機械的、模仿的體育教學課堂,打破呆板的教學組織結構,合理協調體育教學課程,實現“平衡—不平衡”的良性循環過程。不管是平衡性還是非平衡性教學課堂,都需要認真分析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研究學生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教學組織計劃與措施,靈活處理學生、教師、教學媒體、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這幾個要素間的關系,實現依托具體教學情境的動態平衡教學課堂,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動態發展。
經過不斷的體育實踐,人們總結出體育知識與方法,體育知識作為人們長期活動實踐的結果,它反映出客觀的體育特征。同時,體育知識與體育技能又是長期的活動實踐的結果,依托于人們對體育的認識過程和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依附于學生接收信息時情境對信息編碼譯碼的影響,學生在體育活動過程中,構建出主觀知識體系。體育知識與體育技能是對事實和相關概念的描述,也是知識獲得的方法檢驗和自我知識體系構建的結果,是個人實踐經驗與感悟的整合。若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只重視體育技能的傳授,而忽略了對學生學習過程感悟的引導,就會使得體育教學呆板、單調,學生只是簡單的模仿,這樣的體育教學就會抑制學生創造性、體驗性、思維發散性,使得學生智慧與知識技能不能很好的聯系起來,實際上也是對學生主體性、個性的抹殺。所以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客觀性與主觀性的融合與統一,借助客觀的知識與方法,引導學生產生主觀的感受與體驗,促進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網絡,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學習經歷和主觀體驗,鼓勵學生創新思維、強化能力,優化學生學習策略,提升體育教學綜合效果。
該文結合體育教學科學性與藝術性理論進行了闡述,并從五個方面講述了將科學性與藝術性融合與統一的思想方法。體育教學應該克服不確定性因素,積極向著培養學生健康思想態度、健身習慣、創新思維方向努力。
[1]張慧慧.完善的教學方法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辯證統一[J].河南農業,2014(12).
[2]鄧莉萍.學校體育教學的藝術性探微[J].當代體育科技,2014(7):84-86.
[3]郭陽,陳小慶.提高體育教學科學性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J].價值工程,2011(3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