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超 吳秋來
(邵陽學院體育系 湖南邵陽 422000)
199 5年6月20日國務院頒布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其綱要明確闡述了:“提高農民的體質和健康水平是農村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薄鞍淹七x全民健身計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堅持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協調發展的發針,以普遍增強人民體質為重點,加強領導,統籌規劃,切實抓出成效”。[1]農村體育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三農問題”關注的焦點,也是統籌城鄉發展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目前,有關農村體育研究的內容較豐富,從不同的學科理論來研究農村體育,如,文化學的視角研究農村體育文化的內涵;社會學的視角來研究社會變遷與農村體育的演變歷程以及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農村體育發展的模式等等。但是,有關農村體育的特點及功能的研究較為淺顯,且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研究,只是從體育的共性來研究其特點及功能,缺乏抓住農村體育的動態發展過程。全民健身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上人們對精神文化所追求的結果,也是文化表現出來的形式特征及歸宿點。因此,該論文從全面健身的視角來研究農村體育的特點及功能屬于動態性的研究,隨著技術的更新、文化內容的豐富以及人們對文化追求的不同其特點與功能也在發生相應的變化。農村體育是指在縣及縣以下廣大農民開展的,以農民為主要參加對象,以增強體質,豐富社會文化生活,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與精神文化建設為主要目的的群眾性體育活動。[2]農民是我國體育文化的創造者,也是全民健身工程實施的主力軍;而全民健身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所表現出來的體育文化現象,也是惠及民生工程的具體表現,提高農村居民的健康生活水平更好地推動我國農村經濟、文化等事業全面發展。
自1995年以來,全民健身工程的實施為農村體育發展迎來了發展契機,但城鄉經濟水平發展不平衡以及農村體育公共服務供給與需求不協調,其文化特征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我國是農業大國,其中農村人口占到了70%,遍布全國各地,具有其廣泛的群眾性基礎。首先,隨著物質文化的高度發展,農村居民的健康意識日益增強,傳統的文化生活越來越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高度物質文化發展與滯后的精神文化不協調的時候,人們就會對新的文化層次的追求。正如馬斯若的層次學說所闡述過的當人類滿足了底層的需要,就會向上層次的追求。農村體育文化是物質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形式,它與物質文化發展相協調共同推動社會的變革。體育文化所帶來的健康生活越來越深受不同層次人群的喜愛。但是,隨著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拉大以及農村經濟基礎的薄弱,農民為了生計背井離鄉慢慢地從傳統的農耕經濟轉向手工業和服務業,從而加速農村人口的流動影響著農村體育活動的開展;其次,農村體育公共服務資源的供給與需求的不均衡性。隨著全民健身工程的推廣和普及,體育公共資源供給的覆蓋率比例明顯上升,但是與城市相比,農村體育公共服務資源的供給比例依然較小,尤其是健身場地與設施的短缺依然突出。最后,農村體育文化宣傳力度不夠,農民文化水平偏低,要使農民自覺地、科學地、有組織地開展健身活動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
過去一些村寨由于地理環境的封閉、傳統落后思想的影響下,各族人都表現出文化的中心論——認為本族人文化是優越其它族人的文化。人們在開展體育活動主要以本族人世世代代所繼承下來的體育文化素材為內容,項目的選擇性較少且形式比較單一。但隨著現代奧林匹克體育運動會影響的擴大化以及人們對健康文化生活的追求,體育文化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們在體育活動當中項目的選擇性越來越多,各取所需,隨意選擇。打破過去由于地域性的界限和族人文化觀念的隔閡使得農村體育文化豐富多彩,異彩紛呈。人們不僅可以選擇對抗性較強的現代競技體育項目,也可以選擇一些表演和娛樂為一體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此同時,農村體育文化形式靈活多樣,其中以傳統節日的體育活動仍然成為農村體育活動的主流,個人活動或政府倡導的鄉鎮活動也正慢慢步入正軌。在傳統節假日中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傳統節日隨意選擇一些項目。如苗族的六月六趕秋節,人們可以選擇秋千,老年人可以選擇一些傳統的養生氣功,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具有較強的健身活動項目,青壯年可以選擇一些力量性或技術性較高的項目來娛樂身心,增加節日氣氛,廣場舞蹈在婦女體育活動中成為時尚的文化旋律,且形式融合現代文化元素。
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推進,中國戶籍制度的改革以及人們對生活方式的追求,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從本土區域轉移出去流向邊際都市或沿海發達地區,農村勞動力的大量流失造成許多村寨出現空巢的跡象。青壯年的大量流失與留守在村寨弱勢群體(老、弱、病、殘為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從而導致組織管理的松散性與資金渠道的單一性,其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人員流失導致管理松散,組織與管理人才缺失,從而導致組織體育活動的難度加大,并且長期以往,過去開展的體育項目的器材或場地也慢慢地丟失或變相利用,造成農村體育公共資源的耗損;另一方面是,過去傳統節假日人們通過自發組織開展體育活動以增加節日氣氛,家家戶戶踴躍參與,自籌經費或個人捐款。而如今,農村轉移的人口慢慢地在都市扎根長期生活,造成資金渠道的單一性,主要依靠政府的撥款開展體育活動。
人有兩種屬性,分為自然人與社會人。體育文化是人化的過程。因此,農村體育的健身娛樂功能主要作用于自然人與社會人。自然人是具有生命特征的動物屬性,科學合理的身體鍛煉對自然人健身主要是改善和提高人體的身體機能,這是體育最本質的特點和功能,通過改善和提高參與者中樞神經系統的能力,使人頭腦清醒、思維敏捷;可以促進青少年有機體的生長發育,提高運動能力,可以促進人體內臟器官構造的改善和機能的提高;可以調節人的心理,使人朝氣蓬勃,充滿能力,可以提高人體的適應能力、免疫力和避免外界傷害的能力;還可以預防疾病,延緩衰老,益壽延年。而農村體育文化的娛樂功能是作用于社會人的結果,也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標志。人們通過體育活動達到娛樂身心或發泄情緒為目的活動方式,不僅可以使人們在緊張繁忙的勞動之后獲得積極地休息,而且還可以陶冶情操、愉快身心、培養高尚的生活情趣,加強人格道德修養。
體育運動本身是一種很有說服力的教育手段,對這個社會教育作用是非常廣泛而深刻的。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體育教育往往能夠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倫理道德觀、審美觀以及人們的行為模式。[3]如,西周時,“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成為學校教授的內容。農村體育開展的項目主要以是本地域的地理環境、自然環境及社會環境所形成的體育文化,其文化主要產生于人們在生產勞動或生活方式中所形成的文化特征。如東北地區赫哲族的叉草球,湘西地區的茅古斯、擺手舞等項目都是人們在生產活動中所形成的技能,它傳遞文化技能的同時也是對后人的教化過程。
開展農村體育能夠傳播良好的思想道德,培養民族精神;培養體育和保健等科學知識,提高人們的體育文化素養,活躍居民的業余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氣。同時,農村體育起到使本群體、本地域認同的作用。如端午節舉行的龍舟競渡,其發生基礎是龍圖騰崇拜的遺存形式,但在其傳承過程中,增加了紀念屈原這一受人們敬佩的人物內容,由于屈原是一位凝聚著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的著名歷史任務,使的子子孫孫的認同感得以更好地實現,使人們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從一個側面增加了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和號召力。又如舞龍舞獅、拔河、摔跤等活動,多是以集體為參賽單位,參與者除具有強烈的競爭心外,還有著集體榮譽感。因此,通過參加集體性的體育活動,培養了團結、協作精神,使人們的群體意識得到加強,對增強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以極大的吸引力、聚合力,使成員的態度和行為存在個體差異的前提下,集聚于一定的文化運動軌道,整合為一個普遍文化現象的運動勢態。[4]
總之,農村體育作為顯現的文化表現出來,它所表現出來的特點與功能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其特點與功能會相應的發生改變的,它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
[1]1995年6月20日國務院發布.全民健身計劃綱要[EB/OL].http://www.sport.gov.cn/n16/n1092/n16849/312943.html,2008-05-08.
[2]盧元鎮.社會體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張選惠.民族傳統體育概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
[4]曾理.中國農村體育現狀及對策研究[D].四川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