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市國土資源局 李 祎
功在當代 利在千秋
——龍泉市土地整治工作主要做法
龍泉市國土資源局 李 祎
龍泉市地處浙江省西南部的浙閩贛邊境,是浙江省入江西、福建的主要通道,素有“甌婺入閩通衢”“譯馬要道,商旅咽喉”之稱,歷來為浙、閩、贛毗鄰地區商貿重鎮,轄7鄉8鎮4街道。土地總面積3059平方公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境內以山地、丘陵為主,山嶺連綿,群峰起伏,全市擁有林業面積389.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5.2%,具有良好的土地整治條件。
近年來,在省市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麗水市國土資源局等上級部門的精心指導下,龍泉市始終堅持依法規劃、合理開發、嚴格管理,土地整治工作成效顯著。2012年以來共完成墾造耕地項目148個,新增耕地面積1.87萬畝;完成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7.54萬畝,其中認定類3.8萬畝、提升類3.74萬畝;完成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立項44個,落實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715畝。2014年末,全市耕地總量達到37.80萬畝,超過省國土資源廳下達的耕地保有量指標,連續十七年實現耕地占補平衡,有力保障了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用地需求。2013年獲“省‘百萬’造地保障工程建設先進集體”稱號,2011年至2013年連續3年被評為“麗水市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優秀單位”,特別是墾造耕地的做法,得到了麗水市常務市長陳瑞商的肯定,走出了一條彰顯龍泉地方特色的土地整治新路徑。

市委書記王小榮視察墾造耕地項目
1.領導推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土地整治工作,專門成立以市長為組長、10個部門為成員單位的土地開發復墾工作領導小組,和以分管副市長為組長、13個部門為成員單位的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并在各鄉鎮(街道)建立相應的工作領導小組,形成“決策多方參與、實施職責分明、管理集中統一”的高效組織機制。

墾造耕地上種植的茶園
2.政策帶動。針對不同時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形勢,不斷完善政策措施,先后制定出臺《龍泉市土地開發整理專項規劃》《進一步加強墾造耕地工作的實施意見》《龍泉市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實施意見》《龍泉市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實施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確了土地整治項目的職責分工、實施程序、工作機制及獎勵機制,并從提高思想認識、建立健全機制、完善制度措施、加強項目監管等方面,對全市土地整治工作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具體指導意見。
3.責任驅動。將土地整治工作列為市委、市政府年度工作目標考核內容,在每年召開全市性的土地整治工作專題會議上,與各鄉鎮(街道)簽訂《“812”土地整治工程目標管理責任書》《耕地保護目標管理責任書》,推行“國土部門指導業務、鄉鎮(街道)擔任業主、監理和村兩委具體監管”的層級負責制度,有效確保工作任務落到實處。
4.資金助動。按照“需要多少給多少”的原則,強化資金保障,對不同類型的土地整治工程均給予較高的補助和考核獎勵,并給予項目所在鄉鎮(街道)、村和職能部門一定的工作經費,從2012年至今共投入土地整治費5.45億元。
1.科學規劃保資源。立足全市后備資源實際,銜接產業發展、生態建設、林地保護利用等相關規劃,結合基本農田保護示范區、農業“兩區”、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建設,按照統籌規劃、先易后難、擇優實施的原則,精心編制龍泉市土地整治規劃,計劃近期(2013年-2017年)墾造耕地6.97萬畝,遠期墾造耕地6.31萬畝,“十二五”期間建成高標準基本農田8.8萬畝。
2.嚴格管理保質量。積極推進土地整治項目市場化運作,采取分層立體監管和不定期檢查監督相結合的管理措施,嚴格執行“法人制”“公告制”“招投標制”“監理制”和“合同制”等五大機制,做到全程指導、全程監管,有效確保每一個項目規劃科學、程序規范、質量保證。
3.惠顧群眾保民生。堅持以人為本,將土地整治與農村環境治理、下山脫貧、地質災害防治、新農村建設等有機結合,最大限度地維護群眾利益,讓群眾真正得到實惠。對各類項目實施過程中群眾的青苗損失、舊房拆除等均認真落實,補償到位。
1.建立耕種機制。實行在麗水地區期限最長、金額最高的耕種補助標準(多年生經濟作物按2200元/畝的標準分5年補助,一年生作物按1500元/畝的標準分5年補助),每年安排100萬元專項補助經費用于新增耕地后續耕種和地力培育示范基地建設,2012年以來,創建示范基地20個。同時,專門成立耕種辦公室和耕種工作指導組,負責后續地力培育、耕種管護、耕種情況檢查等工作。
2.建立流轉機制。對流轉面積45畝以上、流轉期限超過10年、簽訂規范書面合同、制定種植規劃、落實耕種措施的單個墾造耕地和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從土地整治項目資金中配套落實土地流轉補助經費,分別給予新增耕地流入業主、流出農戶150元/畝(分3年支付,每年50元)、50元/畝(一次性支付)的補助。
3.建立經營機制。堅持同步培育產業,鼓勵和推廣“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大力發展茶果蔬等特色生態農業產業,有效確保土地整治項目效益的最大化和持續性,如西街街道下樟村、查田鎮下圩村、蘭巨鄉豫章村等土地整治項目均建立茶葉、農作物等生產基地,每畝年產值都在萬元以上。
“抓土地整治就是抓發展、抓發展必須抓土地整治。”土地整治關乎民生、牽系長遠,是促進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和土地利用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下一階段,龍泉市將進一步解放思想、探索創新,全力以赴推動龍泉市土地整治工作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