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雙
蘇州建設交通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蘇州 215000
職業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幾點思考
劉亞雙
蘇州建設交通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蘇州 215000
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實現其人才培養目標的一種有效途徑,構建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保障校企合作成功的基礎;現有的校企合作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實習就業模式、師資培訓模式、滲透模式、共建模式等,但是都有一定的缺點,本文解析了現行校企合作存在的弊端,對校企合作可持續發展進行深層思考,提出了校企合作模式可持續發展的幾點建議。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三導師制度;滲透模式
校企合作的方式[1]是多種多樣的,按合作的緊密程度可分為緊密型合作和松散型合作。按合作內容大致可分為:為學生提供實習和就業崗位,委托職業院校培訓企業員工,這一類稱之為實習就業模式;接受學校教師赴企業調研與培訓,稱之為師資培訓模式;在職業院校開設各類冠名班,派人參與職業院校專業教學標準的制定,可稱之為滲透模式;校企雙方共同投資建設技術研發中心和人才培養基地,企業向職業院校提供技術標準、工藝文件和管理技術,稱之為共建模式。
1、實習就業模式。要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僅僅靠學校內部的教學實習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依托合作企業,廣泛建立校外生產實習基地,聘請合作企業的師傅擔任學生的生產實習指導教師。三支隊伍(稱之為三導師制)[2]共同商議教學內容,根據企業生產實際合理安排教學進度,共同承擔對學生的專業教學任務,共同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
2、師資培訓模式。目前,擔負著培養高素質人才重任的教師隊伍的專業技術能力還不能滿足教學要求,嚴重制約了職業教育的發展。為了走出困境,充分發揮企業培訓基地的作用,學校應采用“請進來、送出去”等多種方式,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到合作企業進修學習。
3、滲透模式。要把校企合作做深、做細、做出特色,學校應緊密依靠企業成立專業合作與指導委員會,聘請企業中高層技術與管理人員擔任專業合作與指導委員會委員。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以上幾種校企合作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的發展階段和條件下可以相互轉變、相互演化,也可能發展成為更全面、更系統、更緊密的合作。
在目前已開展的校企合作中,大多都是學校為求生存、求發展和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而主動向企業界尋求合作伙伴,企業主動來尋求與學校合作辦學的少而又少,多數企業給予學校的資助亦都停留在項目支持、實習基地提供、員工培訓等具有一定廣告利益的合作上[3]。這在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和市政工程技術專業中體現的更加突出,因為這兩個專業的施工過程都帶有一定的危險性,學生進入施工場地后企業也會因擔心出現事故而不肯讓學生進入工地實習,而只是做做資料,比較好一點的學生可以進行施工測量放線工作,但是這對于這兩個專業的學生的實習是非常不利的,畢竟學生進入企業實習的目的是要掌握施工一線的最基本的施工技術。造成以上這種校企合作狀況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4]:
其一,高校的教學規律和教學基本思想與企業的用工需求有顯著的差異,兩者對人才的界定也有明顯的不同。
其二,企業對人才需求、人才培養等方面具有階段性、臨時性,而學校的學生實習、實訓具有常態性和連續性,而這種連續性表現更多的是一屆一屆低水平的重復性。
其三,企業在校企合作中并非平等的主體,付出與收益顯失公平,完全不符合企業追求經濟利益的基本宗旨。
為了更好的促進學校的發展,使學生掌握基本的職業技能,促進企業的發展,實現學校、學生、企業的共贏,我們必須要改進和創新校企合作模式,突破合作瓶頸,促進深度合作,但是為了實現共贏我們首先應該認識到以下幾點:
1、加強思想宣傳:全社會包括政府、高校和企業界都應從思想認識上對校企合作重視。
2、政府角色的轉變:在市場經濟框架中,政府的角色必須轉變,應向服務型政府的角色過渡。
3、學校和企業需要更多的換位思考,主動尋找校企合作的新的結合點。
4、企業應積極加入到校企合作中: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是職業院校持續性發展的需要。
5、學生應加強對校企合作觀念的認識[5]:高職學生在校企合作中的角色應從“學生→學生→員工”逐漸轉變為“學生→員工→學生”,最終轉變為“員工→學生→員工”,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是企業的一名員工,這樣才有利于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有利于創新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實現學校與企業之間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有利于完善勞動就業制度。要促進學生角色轉變,必須為其提供制度保障、資金保障、師資保障和環境保障。
總之,企業與高校進行校企合作并回報社會,這將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公益事業,是貫徹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有益實踐和重要舉措。從學院角度,希望以產學研合作關系為紐帶,進一步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在產學研結合上取得突破并實現學校與用人單位的合作“雙贏”。
[1]蔣丹.論我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創新[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07.34(1):71~75
[2]楊光輝.淺析“三導師”型人才培養模式中的監控管理意識和手段[J].職業技術:2013.04:73~74
[3]鄭俊敏.基于利益平衡觀的校企合作模式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J].價值工程:2012.31(30):272~274
[4]李相彪,李幼民,俞慧玲.改進和創新合作模式,突破校企合作瓶頸[J].教育產業與創新:2011.22:264~279
[5]孔凡成.高職學生在校企合作中的角色轉變[J].學校管理:2007.17:61~62
所屬課題:江蘇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五年制高職市政工程技術專業“4.5+0.5”學制調整下的人才培養模式開發研究”,課題主持人:劉亞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