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林
中共阿壩州委黨校 四川阿壩州 624000
阿壩州茂縣坪頭村發展模式研究
王東林
中共阿壩州委黨校 四川阿壩州 624000
介紹茂縣坪頭村在災后恢復重建中的基本做法以及取得的成效,探索民族地區鄉村建設發展。
坪頭村;災后重建;發展模式
鳳儀鎮坪頭村位于阿壩州茂縣縣城西岸,距成都188公里,國道213線橫貫全境,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該村90%以上的房屋嚴重受損或倒塌,通村道路全部毀損,農業收入幾乎為零,直接經濟損失達257萬余元。在災難面前,鳳儀鎮黨委、政府及坪頭村兩委會發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奮力爬坡,搶抓被列為全州城鄉統籌發展試點村和精品旅游村的發展機遇,認真貫徹落實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就近、就地、分散和原宅基地重建”的安置原則,按照提高村莊布局水平,提高村落規劃水平,提高居民居住水平的村莊規劃要求,全面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在加快推進發展新跨越的過程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可喜成績,樹立起了新農村建設的一面旗幟。
坪頭村全村轄3個村民小組,551戶1824人,是一個典型的羌民族聚居村。現有耕地1200余畝,主產甜櫻桃、枇杷、葡萄等特優水果和無公害蔬菜,2007年該村農業總產值為175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3500元。經過近三年的努力,形成了獨具羌民族特色的民居、錯落有致的村莊布局、干凈整潔的村容村貌、幽雅恬靜的桃源風情的整體布局。
(一)理清思路,高起點謀劃發展定位
“思路決定出路”。在災后重建過程中,坪頭村兩委班子在縣鄉兩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打破簡單原樣復制的束縛,認真分析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思索長遠發展的方向和路子。在考察學習了云南麗江古城、束河古鎮等地城鄉統籌、城鄉規劃和旅游產業發展后,大家深深地意識到僅僅依靠傳統農業難以實現跨越發展的要求。坪頭未來發展的優勢有哪些?出路在哪里?幾經反復,最終確立了依托毗鄰茂縣縣城、國道213線橫貫全境和九寨、黃龍交通樞紐的區位優勢,發展以鄉村酒店、農家樂、餐飲娛樂、休閑為一體的鄉村游的災后經濟發展模式,立足實際培育優勢產業,促進群眾持續穩定增收。思路確定后,發展的另一個關鍵就在于定位。茂縣縣委、縣政府高起點謀劃坪頭村發展,傾力打造“集休閑、觀光、中轉、教育、度假等功能為一體的旅游產業高地”。錯位思考后的產業發展模式,高點定位后的跨越發展目標,引領災后的坪頭村在廢墟上崛起,穩步邁入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快車道。
(二)因地制宜,高標準規劃發展布局
該村在重建中,始終堅持“科學重建”理念,切實做到整體推進。一是根據三個自然組的區域特點,合理布置產業發展結構,以離縣城最近的坪頭組為中心,輻射帶動其他小組的發展。具體的規劃是:坪頭組全力打造以鄉村酒店、餐飲、休閑娛樂為一體的鄉村游目的地;波西組,根據縣上羌城的打造,建設為以羌文化旅游為主的旅游和餐飲服務區;橋頭組,根據其地處九環線公路要道和臨近縣城的優勢,集中發展第三產業。同時,在村莊建設中,突出羌民族的傳統特色,把坪頭組的每一處農房建設為精品民居,合理配置公共設施,運動場、衛生室、停車場、聯戶公路、人畜飲水管理、KTV、啤酒長廊等渾然一體,一個全新的坪頭新農村在歷經災害后以更加秀美的姿顏展現在世人面前。
(三)整合資源,高效率創新發展體制
坪頭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人文優勢,建設“天下第一羌寨”最為匱乏的是資金和項目。茂縣縣委、政府和坪頭村兩委會大膽創新發展機制、體制,多管齊下,有效整合各方力量,走出了一條適合坪頭的發展之路。一是勇于“走出去”、善于“引進來”,積極與外地實力雄厚的企業聯姻,按照“村兩委+公司+農戶”的思路,組建“茂縣水風羌寨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以公司化的經營模式,全力打造坪頭新村。二是通過“政府補貼一點、農戶自籌一點、銀行貸款一點”的方式,高效整合各方資金,有效解決了基礎設施建設、風貌改造、設備購置等資金不足的問題。該村風貌改造等資金主要依靠災后村莊保護資金解決,而鄉村酒店內裝修及設備購置資金則由符合條件的村民委托茂縣水風羌寨公司在縣農行爭取的每戶50萬元農村個人生產經營性貸款予以解決,其他農村小額貸款主要滿足從事農業及其他生產經營的融資需求,重點扶持優勢農產品種養殖大戶、羌家樂經營戶和農村流通領域個體工商戶或個人獨資微型企業。這樣,就徹底打破了制約發展的資金瓶頸,走出了一條符合各方利益的融資之路。
(一)立足資源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
坪頭村有著比較豐富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旅游資源。基于這種優勢,一方面,通過整合農業生產資源,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在解決了農副產品的銷售問題的同時,又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探索出了新途徑。另一方面,下大力氣提升旅游檔次,改善旅游產業結構。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理念,充分挖掘、整合、發揮自己的優勢,積極主動搶占市場,在體現羌民族特色的同時,實現了經濟社會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二)著眼長遠發展,實現管理科學規范
硬件設施上去了,發展的關鍵就在于軟件提升。為了真正打響4A級鄉村旅游品牌,該村由村兩委牽頭,全村農戶以土地和住房自愿入股,公司統一租賃,再以相同的價格出租給茂縣水風羌寨有限公司等經營商,由經營商將房屋改造成鄉村旅游酒店,用于接待旅客。由公司支付房屋及門前果園每月每平方6元的租金,考慮到農戶急需公司一次性將5年的租金支付給村民。入股后的農戶按成本價在村集體統規統建的安居點購買房屋居住,購買房款使用已到手的租金即可解決,通過這種方式實現了產權的資本化運作。對于未入股又具備經營條件的農戶,則由農戶先行在縣工商局進行個體工商戶注冊,再向村兩委會提出申請,兩委會按其經營場所的硬件設施、接待能力統一規定經營價格,有效避免了村民之間為謀取個人利益而進行惡意競爭的現象發生。同時,符合條件的農戶向公司提出申請,參與到經營活動中,領取相應的報酬。
(三)注重工作實效,實現群眾根本利益
該村在鄉村旅游產業的經營管理模式,立足長遠,注重實效,既解決了經營過程中有序競爭的問題,又讓農戶有長期的經濟收益,較好地實現了帶動群眾快速致富和保持市場長期繁榮的有機統一,破解了后續管理的難題,使其進入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據統計,公司從今年5月中旬開始正式營業,截至10月份,扣除213國道遭受泥石流沖毀等因素的影響,累計接待游客約2000多人次,經營性收入達200余萬;今年前三季度該村農業總產值達212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4180元,比2007年震前同期相比,分別增加18% 和6%,較上年度同期增加9%和12%。
(一)科學完善規劃方案,有效的資金運作是推動各項建設工作的前提
坪頭村之所以能在災后重建中一躍成為全州新農村建設的尖兵,最根本的是該村充分利用了其地處城鄉結合部和大九寨旅游環線的區位優勢,堅持走城鄉統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以風貌改造為契機,合理規劃村莊布局,積極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村莊公共服務功能和水平,成功將羌民族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建設技術融為一體,傾力打造“水風羌城”,縮小了城鄉差別。以星級標準裝修的碉樓式樣、精致的木柵欄圍成的庭院、一扇扇張開犄角的羊頭窗、古樸的木門,坪頭發展的成功經驗,再一次表明了新農村建設必須突出自身特色,找準發展定位,統一規劃方案。
坪頭“天下第一羌寨”的成功打造,得益于其創新發展機制體制,積極引進公司化經營模式,通過貸款、引資等方式加大融資力度,“借雞下蛋”增強自身造血功能,有效解決了“無錢辦事”的難題。同時,通過自愿入股、務工就業等方式,為廣大村民找到災后新的經濟增長點。當前新一輪西部大開發、藏區跨越發展、擴大內需、“十二五”規劃的實施等一系列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必將為新農村建設注入更多的資金,只有有效地對各類項目、各種資金進行整合,發揮資金使用的疊加效應,才能更好地促進新農村建設的整體推進。
(二)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是推動各項建設工作的基礎
坪頭村搶抓災后重建機遇,大力振興鄉村旅游產業,用最短的時間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發展奇跡,關鍵在于有一個堅強的領導集體,有一個好的領頭人。該村兩委班子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融入到新農村的建設中,堅持不懈地發展村級經濟,帶領全村群眾共同致富奔小康,在不斷地探索實踐中,探索出了適合坪頭村發展的經濟模式,實現了全村共同致富的夢想。坪頭的發展歷程啟示我們,加強新農村建設必須選好配強村兩委班子,切實發揮以村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不斷增強其戰斗力、向心力和凝聚力。
人是社會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坪頭村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前提下,采取“政府規劃作引導、群眾自主搞經營”模式,積極引導廣大群眾統一思想、主動參與、自覺融入、形成合力,發揚艱苦奮斗、團結協作,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攜手共建和諧自然、生活富裕、精神充實的新家園,攜手共創坪頭美好新明天。因此,要把發展好、維護好、實現好農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充分發揮農民群眾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真正把權力交給農民,充分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三)加大管理規范力度,創新發展模式是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
茂縣坪頭村堅持災后重建與產業提升相結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在短短兩年時間內浴火重生,以嶄新的姿顏矗立在茂縣縣城西岸。兩年內,該村農房重建及風貌改造全面完成,基礎設施網絡建設日益完善,“村兩委+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基本形成,城鄉統籌發展和精品旅游村打造成效明顯,成為茂縣乃至整個阿壩州災后新農村建設的典范。
以“兩委會+公司+農戶”的運作模式,大力發展庭園旅游式鄉村酒店、生態觀光農業、羌族文化體驗、休閑度假等鄉村旅游。這種經營模式,避免了因農戶文化素質較低、經營理念較落后、分散經營造成的惡性競爭,保障了群眾的利益,增加了集體經濟的收入,更好服務于群眾的公益事業。形成了鄰里友善,鄉風文明,和諧美好的良好社會風氣。坪頭模式說明,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規范管理是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