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超 孫志軍
山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淺談中國行政文化現代化建設
付超 孫志軍
山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知識經濟時代,文化制勝成為行政管理的時代主題。本文以行政文化的基本內容和相關理論知識為切入點,逐漸延伸對行政文化的探討,加深對行政文化建設的基本認識,通過研究中國傳統行政文化對當代行政文化的影響,說明行政文化現代化的現實意義,結合我國當代行政文化建設的發展現狀、成因以及存在的問題來進行研究,最后提出我國在社會轉型期行政文化現代化的建設及路徑。
行政文化;中國傳統行政文化;中國行政文化現代化建設
所謂行政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環境中形成的關于國家行政活動的行政精神、行政意識、行政價值和行政心理的總和,是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應具備和遵守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道德標準、行為模式、生活方式及人際關系等各種生活準則與行為規范的總稱。
我國當前的公共行政文化,由于存在著傳統行政文化與現代行政文化、中國行政文化與西方行政文化的沖突以及其他復雜因素的影響,呈現為一個復雜的矛盾統一體,一方面以當代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廉潔、效能的精神規范、引導著國家公務員;另一方面人治、形式主義、保守的傳統意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著公共行政本身的活力,從而也抑制了整個社會發展的動力。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我國雖然已經從根本上消滅了領導干部官僚化的社會基礎,但受傳統文化中的等級觀念影響,目前我國行政文化中的官僚理念依然存在。長期以來,個人負責制和自下而上監督體制的缺失是致使這種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官老爺作風蔓延的根源。隨著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深入,責任型行政文化逐漸為行政主體所接受,主要領導負責制、責任追究制開始成為一種行政趨勢。
人治和禮治是我國古代社會盛行的行政文化。這種文化強調“溫良恭儉讓”,核心就是要求公眾和行政人員將一切權力交與統治階級。人治與禮治的行政文化理念能夠延續至今,與我國法律體系不健全,行政法規滯后,行政行為缺乏監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此外,官員特權思想也常常導致行政行為凌駕于法律之上,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甚至執法違法屢見不鮮。目前,我國法律體系特別是行政法規構建正處于完善過程中,法治意識、法制觀念日益強化,人治與禮治下的法治型行政文化成為現階段行政文化的一大特色。
“學而優則仕”、“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鐘粟”,這流傳千年的治學為官理念對我國行政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當前,我國處于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環境轉變、享樂主義沖擊等多種因素為腐敗現象滋生蔓延提供了土壤,違紀案件時有發生,尤其是少數高級干部腐敗案件造成了極壞的社會影響。改革開放以來,我黨不斷強化廉政建設,一方面深化改革、健全法制、發展民主、強化監督,另一方面加大打擊力度,嚴厲懲治腐敗,廉治型行政文化已成為必然選擇,并初現成效。
1.有助于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公共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過程,實質上也是公共行政文化的變遷過程。這既是對傳統公共行政文化的沖擊,又是對現代公共行政文化的培育。從一定角度而言,公共行政文化的變革層次更深、難度更大,是整個公共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關鍵。若不變革傳統的、落后的公共行政文化,公共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就缺少觀念的支撐和理論的指導。
2.有助于提高公共行政科學管理水平
現代管理理論的發展,經歷了科學主義、行為主義、權變主義等階段,在80年代進入了“文化制勝”的全盛期。公共行政管理必須對這一潮流作出積極的回應。科學的公共行政,固然需要理性、定量化、結構、物質手段、制度等“硬件要素”,但如不將其同行政意識、行政價值觀、行政心理等“軟件要素”有機結合起來,再好的制度,再好的方法,再好的物質手段,也不能發揮應有的功能。
3.重塑行政文化是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思想政治工作是公共行政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也是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通過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能把黨的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強烈的事業心,崇高的理想、信念以及為祖國昌盛和人民幸福勇于奉獻的精神,“灌輸”到公務員頭腦中去,從而充分調動公務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公共行政管理提供精神動力。因此,要提高公共行政的科學管理水平與公共行政效能,必須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而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在當前必須加強公共行政文化建設。
4.有助于促進行政人才的開發
公共行政文化對行政人才的開發發揮著廣泛而深刻的理性引導作用,行政文化對行政人才開發具有較明顯的強制、說服定勢。
行政文化,深深影響和制約行政體系及其國家公務員行為的方方面面,是公共行政之魂。鑒于我國當前行政文化的積弊以及行政文化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性,我認為,應從思想、制度和環境三方面對中國行政文化現代化建設進行路徑選擇。
思想上,要徹底清除封建傳統思想的不良影響,更新觀念,優化社會心理,堅持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建立有時代特色的社會主義新型行政思想。同時,要積極吸收借鑒中外歷史上一切優秀的行政思想。注重優化社會心理,社會心理是指在特定的社會生活條件下,人們對社會事件所做出的一種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的心理反應和心理特征1,它既是行政管理活動所必須面對的公眾要素,同時,由于行政人員本身是社會的一分子,社會心理本身也影響、制約著行政文化。因此要培養健康的行政心理,優化社會心理,最終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多元化的價值評價體系,這就為重塑行政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心理環境。
制度上,要積極改革創新并要建立一整套行政行為規則,確保各種行政行為依法依規、有序透明、高效運行。
環境上,營造良好氛圍,實現行政文化的現代化,人治行政文化向法治行政文化的轉變。從法治行政文化的過程看,法治化、市場化、民主化應同步進行。“市場化可以給中國的法治政府提供經濟制度條件,而中國政府的法制化,也可以給市場化提供法治政府的保障,并為中國政府的民主化提供基礎。”2因此,向法治行政文化的轉變,首先要求政府在理念上向法治化、市場化和民主化轉變,以此指導公共行政,并最終在制度表述上和執法實踐中真正體現法治精神。促進全能行政文化向有限行政文化的轉變,促進管制行政文化向服務行政文化的轉變。
[1]高洪濤.《政治文化論》.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0年[2]阿爾蒙德.《公民文化》.華夏出版社,1987年
[3]孫紅,徐紅.《行政學原理》.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第一作者:付超,男,山東臨朐人,現就讀于山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3級中外政治制度專業碩士研究生,250014
第二作者:孫志軍,男,山東寧津人,現就讀于山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3級行政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