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宇辰
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80
簡論雍正皇帝的華夷思想
裴宇辰
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80
隨著華夏族的形成,“夷”族也隨之而形成,由于中國古代社會的不斷變化發展,華夷思想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含義。華夷思想在先秦時便已形成,自秦朝建立統一多民族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國家以來,漢族統治者便一直堅持華夷之別。1644年,清兵入關,滿族貴族成為全國最高統治者,“華夷之辨”的思想一直困擾著清初統治者。世宗雍正皇帝是清入關后的第四位帝王,針對當時的曾靜逆案,與其展開一場關于華夷之辨的辯論,重新定義了華夷的含義,并且促進清朝大一統的形成以及邊疆民族的發展。
雍正皇帝;華夷思想;華夷之辨
(一)華夷思想的根源
先秦時期便有“內中華而外夷狄”的華夷思想,將居住在中原地區以華夏族(后來的漢族)為主體的民族稱之為華,而將其他少數民族稱之為夷。但最初儒家的華夷思想主要是依據物質文化以及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同而劃分的華夷,并沒有歧視夷族的意思。但隨著中國古代社會的不斷變化發展,華夷觀逐漸被漢族統治者演變為華夷之別。秦始皇建立秦朝后便開始修建長城,防止匈奴進入中原,嚴明了“內”“外”的界限,隨著時代的變化,華夷思想也在不同的階段被賦予不同的含義。李大龍在《傳統夷夏觀與中國疆域的形成—中國疆域形成理論探討之一》一文中提到“所謂“華夷之辨”的觀念主要是試圖通過一些政策措施, 將“五方之民”限定在各自生活的區域內, 以保證“禮”在華夏族區域內的正常運行不會因為其他民族的內徙而遭到干擾或破壞。”[1]尤其是中原漢族王朝統治力衰弱時,邊疆少數民族便會不受中原王朝的束縛,甚至威脅到中原政權,這時統治者便會大肆標榜華夷之別,以此來證明自己正統的合法地位,代“天”而治。尤其是自遼金崛起后,由于漢族的控制力逐漸下將,所以更加提倡華夷之別。清入關之初,統治者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華夷之辨思想,所以清初統治者大力證明清入關是順承天命,大肆宣講清政權的合法地位。
(二)清政權面臨的華夷困擾
至清朝雍正帝時期,清政權已經基本完成了對全國的統一,加強思想控制,得到百姓以及各民族的思想認同便被提上了日程。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曾靜謀反案發生,曾靜及其門徒張熙不僅列舉雍正皇帝十大罪狀而且否認清朝的合法地位,認為滿清是夷狄,并且將夷狄比作禽獸,曾靜所著的《知新錄》中更是提到“蓋以華夷之分,大于君臣之倫;華之與夷乃人與物之分界,為域中第一義。”[2]明顯帶有對夷族的其實,雍正皇帝以此為突破口發表多篇上諭力辯清政權的合理地位,力證應該華夷一體,天下一家,而不應中華之外皆夷狄。并且以此為中心與曾靜展開一場隔空的辯論。
(一)“華”與“夷”是地位的區別
(二)區別華夷應以道德為標準
雍正皇帝提出區別“華”“夷”應該以德為標準,而君主更應是德者居之。不應限定華夷之別。“韓愈有言:“中國而夷狄也,則夷狄之;夷狄而中國也,則中國之””。[4]韓愈是唐代時人,從其言語中可以看出他對于華夷之別并非在意。“華”“夷”甚至可以相互轉化。所以雍正皇帝的以德為核心的華夷思想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在中國,文明產生時,便伴隨著“禮”和“德”。雍正皇帝曾說:“蓋生民之道,惟有德者可為天下君”。[5]雍正皇帝把“德”作為衡量一個帝王以及一個政權是否合理的標準。當然,這種觀點也符合中國傳統儒家的提倡,《論語》中便有這樣的記載,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篇第二)。[6]雍正皇帝認為,夷狄如果有德也可以轉化為中華,中華如果失德也可以轉化為夷狄。“未聞億兆之歸心,有不論德而但擇地之理”。[7]雍正皇帝以德為標準的觀點也有著一定的道理,符合中國儒家理念,也容易被廣大民眾所接受。
(三)提倡“華夷一家、中外一體”
雍正皇帝反對華夷之防,提倡“華夷一家,中外一體”。雍正皇帝發布連篇上諭辯駁華夷之辨,“夫我朝既仰承天命,為中外臣民之主,則所以蒙撫綏愛育者,何得以華夷而有殊視,而中外臣民,既共奉我朝以為君,則所以歸誠效順、盡臣民之道者,尤不得以華夷而有異心……自我朝入主中土,君臨天下,并蒙古極邊諸部落、俱歸版圖,是中國之疆土,開拓廣遠,乃中國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華夷中外之分論哉!從來為君上之道,當視民如赤子。”[8]雍正皇帝在提倡華夷一家之時將忠君思想融入辯論之中,不僅論證了滿清的合法地位,同時也大肆宣揚忠君思想,雍正皇帝認為清朝入主中原是天命所歸,百姓不應因其是“夷”族而反對其統治,“既云天下一家,萬物一源,如何又有中華、夷狄之分?……九州四海之廣,中華處百分之一,其東西南朔,同在天覆地載之中者,即是一理一氣,豈中華與夷狄有兩個天地乎?”[9]雍正皇帝認為天下為一家,萬物為一源,不應以華夷而區別對待。
雍正皇帝雖然反對華夷之辨的觀點, 但“雍正皇帝并不避諱“夷狄”之名,并對當時刊刻書籍“凡遇胡虜夷狄等字”便多方改竄,“為本朝忌諱”的行為頗為不滿,認為這是“猶泥滿漢之形跡于文藝記載間……不知即此一念,已犯大不敬之罪矣””由此可見,雍正皇帝承認自己是夷狄,只是大力提倡華夷平等的思想。雍正皇帝針對曾靜所提出的“華夷之分大于君臣之倫”的觀點進行大力回擊,認為“君臣為五倫之首,斷無有身缺一倫,而可以為人之理”[10]。
(一)雍正皇帝華夷思想形成的原因
針對困擾少數民族長達數千年之久的華夷之辨思想,雍正皇帝以帝王之尊對其進行全新的解讀。雍正皇帝與曾靜的辯論及其華夷思想最根本的目的是為了維護滿洲政權的統治,維護清王朝的根本利益,為清政權的合法地位提供有利的理論依據。雍正皇帝提出華夷思想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由于曾靜案的偶然發生成為其華夷思想提出的導火索,所以雍正皇帝華夷思想的提出是歷史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結合。
從表6可知,在教學設計方案及其模擬教學活動中,近三分之二的職前教師表現出明顯“指令性”教學特征.譬如在知識回顧中提出何謂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的問題,然后介紹3種統計量的求法,要求學生根據“空氣質量問題”求出3種統計量,最后根據統計量回答兩個城市的空氣質量問題.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教學方案及模擬教學,體現了“探究性”教學的基本特征,具體表現為:注重對“空氣質量問題”的分析,注重引導學生對已有空氣指標、空氣等級等條件信息與所求問題之間的關系的思考,注重分析不同數據分析方法對空氣質量問題判斷的影響等.
華夷思想在先秦時期便被提出,后來逐漸演變,華夷之辨思想成為漢族統治者維護其統治的思想工具。清軍自入主中原以來,面臨著各方面的困難。清軍入關之初,全國尚未完全統一,統治者致力于完成全國統一,無暇大力顧及華夷之辨言論,但清朝統治者作為少數民族卻一直遭受華夷之別的困擾,各種反清思想噴薄而出,所以清朝統治者一直努力證明自己的正統地位,反對華夷之辨,雍正時期,不僅關于華夷之防思想愈演愈烈,而且關于雍正帝本人繼位不正等謠言也四處傳播,到雍正帝時期,清政權在全國的統治地位基本穩定,所以雍正帝意識到加強思想統治勢在必行。
清朝統治者自入關以后便學習漢學,康熙帝注重對皇子的教育問題,所以雍正皇帝文化素養非常高,雍正皇帝喜愛儒學,深通儒家經典,對漢族文化也熟悉掌握,受傳統中華文化熏陶,反對把夷狄看成國外。
曾靜案的發生是雍正皇帝系統提出華夷思想的導火線。曾靜高舉華夷之辨的大旗反對清朝的合法地位,反對雍正帝的統治,這是任何帝王都無法容忍的,雍正帝為了力證清正統地位,加強對臣民的思想束縛,系統闡述其華夷觀,有助于加強對百姓思想控制。
(二)雍正皇帝華夷思想的影響
雍正皇帝針對曾靜逆案以華夷觀為核心而進行言論回擊,是曾靜俯首認罪,并且對清朝歌功頌德,起到穩定人民思想,加強思想控制的作用。只有百姓在思想上對政權達到認同,是保證政權順利運轉的重要因素,雍正皇帝關于華夷之辨的辯駁,有理有據,容易得到認同。曾靜對清朝態度的轉變,也起到教化臣民的作用。
雍正皇帝的華夷觀對乾隆帝的正統觀有著重要的影響。其實,對于清朝而言,華夷思想和正統思想是相輔相成的。“從乾隆三十三年(1768)開始,乾隆皇帝開始關注正統偏安、天命人心的問題,至乾隆五十年(1785)后,辯析正統的諭旨連篇累牘,核心在于清朝是否得中華統緒之正,實質則是夷狄是否有資格為中國之主”。
雍正皇帝的華夷思想提高了少數民族的地位,得到了周邊少數民族的認同,使更多的少數民族產生共鳴,有助于加強邊疆治理以及對少數民族的統治。同時,雍正皇帝提出“中外一體,華夷一家”思想,有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有助于大一統的最終形成。
[1]李大龍,《傳統夷夏觀與中國疆域的形成》,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4年3月第14卷第1期.
[2]雍正編纂,張萬鈞、薛予生編譯,《大義覺迷錄》,中國城市出版社,116頁.
[3]雍正編纂,張萬鈞、薛予生編譯,《大義覺迷錄》,中國城市出版社,3頁.
[4]雍正編纂,張萬鈞、薛予生編譯,《大義覺迷錄》,中國城市出版社,9頁.
[5]雍正編纂,張萬鈞、薛予生編譯,《大義覺迷錄》,中國城市出版社,1頁.
[6]孔子著,劉琦議評,《論語》,吉林文史出版社,7頁.
[7]《清世宗實錄》,卷86,雍正七年九月,癸未條.
[8]《清世宗實錄》,卷86,雍正七年九月,癸未條.
[9]雍正編纂,張萬鈞、薛予生編譯,《大義覺迷錄》,中國城市出版社,122頁.
[11]雍正編纂,張萬鈞、薛予生編譯,《大義覺迷錄》,中國城市出版社,116頁.
[12]郭成康,《清朝皇帝的中國觀》,《清朝的國家認同-新清史研究與爭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37頁.
[10]劉曉東,《“華夷一家”與新“大一統”》.
改變以往考試成績所占比重,總評成績由平時成績、實驗成績和卷面成績構成。平時成績又分為上課出勤率、課堂表現和平時作業三部分,所占分值依次為10%、10%、5%;實驗成績分為實驗技能、實驗報告、實驗態度三項內容,所占比例分別為20%、10%、5%;期末考試成績占40%,大大降低了以往傳統考試中試卷成績所占比重較大的弊端。
(四)重視考后分析評價,強化考試反饋功能
考后評價制度是考試制度中不可或缺且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高效的考后分析評價制度可以衡量教師的教學質量是否達標,也能夠促進教師調整教學計劃,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有學者指出,“考試反饋信息不僅可以指導教師進行教學改革,而且也能促進學生的個人發展,可以具體從學生成績的描述性、成績的穩定性變化情況及個人成績與努力程度的匹配方面進行分析”。3教師可以根據考試的反饋信息有針對性地給予學生指導及幫助。國外一些高校有比較完備的信息反饋制度,教師在考試結束后評定學生的卷面成績,并針對此次考試的方式、內容和結果進行總結分析,就分析結果和學生探討,有針對性的進行輔導,這樣一來,學生可以了解到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真正了解自己知識的覆蓋面,有針對性的對不足之處進行改進,從而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更深層次的認知,逐步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這樣學習、檢測再學習提高的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使其對自己的學習興趣有所認知,提高其實踐操作應用能力,順利完成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注釋
1孔繁敏.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實證研究:做強地方本科院校[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208.
2劉茜,王文紅.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高校考試制度與考試方法改革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3(6).27.
3石俊芳.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的的課程考試改革初探[J].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6).69.
參考文獻
[1]李爭一,王志丹.應用型人才培養視域下的考試制度改革[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2(33).
[2]高沙.深入開展應用型人才培養走獨立學院特色發展之路[N].中國教育報,2014-5-13.
[3]馬慧良.應用型人才培養與高校考試改革[J].現代企業教育,2014(4).
[4]石俊芳.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的的課程考試改革初探[J].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6).
作者簡介
董瀟麗(1979.2-),女,漢族,河南許昌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經濟法。
裴宇辰(1990-),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黑龍江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