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書磊(大連科技學院 遼寧大連 116062)
對體育新聞在傳播媒介中的研究①
陳書磊
(大連科技學院遼寧大連116062)
摘 要:網絡傳播已經成為現今最快速、最便捷、最受歡迎的大眾傳播平臺。而體育新聞對于時效性的需求,也使得網絡成為體育新聞傳播平臺最喜歡的傳播媒介。現今的體育新聞已離不開網絡,這是新聞發展的必然趨勢,但飛速發展之后,隨之而來的瓶頸階段,則也是發展過程中必然遭遇到的問題。如何符合傳播媒介的特點,發揚網絡傳播的優勢長處和不同平臺的傳播模式系統的優點來面對各自平臺出現的瓶頸問題造成的停滯不前,在發展探索中更上一個層次,解決問題,服務好大眾,是個十分值得探討和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體育新聞傳播媒介研究網絡
體育新聞,其字面意思即包含了體育和新聞兩個方面的意義。而且從它的內容來看,體育新聞既從屬于新聞事業、又與體育事業密切聯系,因此體育新聞的特征必然是擁有這二者的屬性,使其兩者可以交叉互動,也使得體育新聞形成了自身不同于其他傳播活動的標志和特征。
體育新聞在人民生活發展提高的新時期,已經和以往單純的體育賽事報道不同了,體育新聞不僅要滿足體育愛好者們對于體育賽事的關注和討論,還要盡可能的發展更新穎更獨特的報道模式和報道內容。尤其是網絡傳播平臺,各個體育項目都有其擁護者,如何更好的滿足大眾不同的需求,更好的進行傳播宣傳,是每個體育新聞工作者在不斷追求的。
但在發展迅速的同時,問題也相應產生,盛極必衰的道理自古有之。遭遇瓶頸也不過是個時間問題。現在網絡傳播的問題逐漸展現,體育新聞在網絡媒介的發展也必然受到各種問題的影響。體育新聞在網絡媒介里的傳播基本依賴三大網絡傳播平臺:門戶網站、微博和微信。這三大網絡傳播平臺因其網絡傳播的特性而出現了共同的瓶頸問題,極大地影響了體育新聞在傳播平臺中的持續發展而停滯不前。并且,由于這三大網絡傳播平臺的傳播模式也各有其特點,同時也造成了三大傳播平臺還具有自身不同的瓶頸問題,這些瓶頸問題是由于傳播平臺自身的系統限制或弊端而出現的。
體育和傳媒,永遠是無法獨立完美存在個體。體育失去了傳媒,傳播的范圍會大大的縮減。而傳媒失去了體育,那么傳播則失去了自己的傳播宣傳的意義。例如,路永慶在《媒體的發展與體育傳播》中提到:對人類來說,傳播是一種自然的實現且無所不在的活動,傳播的進行有賴于傳播媒體。體育從其產生之時,就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傳播學認為:傳播媒體是傳播過程賴以實現的中介,是它將傳播者的信息傳遞給受傳者。正如加拿大傳播學家麥克魯漢所認為:“媒體是人的延伸”。體育的傳播同樣依賴于傳播媒體,離開了傳播媒體,體育傳播就無從談起。
網絡傳播的方式最主要的是通過三種平臺:門戶網站、微博和最近異軍突起的微信。對于門戶網站和微博傳播體育新聞的文獻已有無數的專家進行了研究,而作為新興的微信平臺,由于其傳播方式與上兩種有所不同,對其進行研究的文獻資料還較少,對于其對體育新聞傳播的影響還未有文獻提及
2.1體育新聞在國內門戶網站傳播平臺發展的研究
體育在網絡最先興起的是門戶網站。門戶網站傳播的特點、優勢和弊端也被很多專家和學者研究解讀。
黃思學的《從點擊量分析影響網絡新聞關注度的原因》中以“新浪熱門新聞每日排行”為研究對象,分析點擊量對于網絡新聞和讀者的中存在的問題。“標題黨”的噱頭和敏感字眼吸引眼球、“淺閱讀”的同質化和口碑效應都是門戶網站傳播體育新聞中發生的問題所在。但只對點擊量進行分析研究雖然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并不是網絡遭遇瓶頸問題的唯一現象。李紅在《我國網絡體育新聞傳播的現狀及對策》中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對網絡媒體傳播體育新聞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其中對網絡針對體育新聞缺乏深度報道、缺乏精品欄目、受眾發布的負面輿論導向等弊端進行了分析并做出了一些理論性的對策探討。但調查問卷大部分是在大學生群體中開展,年齡范圍受到一定的限制。張帆在《體育傳播中的異化現象研究》同樣提出體育新聞傳播中異化現象包括體育新聞內容的娛樂化、暴力化和符號化。同樣的弊端在張彩《當前我國網絡體育新聞特征的研究》中被列舉。這些論文的研究都提出了一些對策探討,有一定的借鑒作用。可見在門戶網站在廣泛傳播體育新聞的現今,體育新聞的異化現象讓傳播遭遇到各種瓶頸問題,也是很多專家關注的焦點所在。
2.2體育新聞在國外門戶網站傳播平臺發展的研究
在互聯網的發展歷史來看,國外的互聯網技術要遠遠早于中國,因此在網絡對體育新聞進行宣傳出現的問題和對此進行的研究也早于中國。鄧晨的《美國體育新聞若干現象的初探》就反應了這一現象,說明在體育新聞的發展中,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使得輿論監督功能和教育功能被弱化,只強調體育傳播的娛樂性。不過該文章只點出了美國體育新聞發展的問題,并沒有對其解決提出理論性見解。在對體育新聞在國外門戶網站傳播的研究也多是以出現的問題和國內進行探討和對比。并因為新聞傳播的體制不同進行研究,國外體育新聞在門戶網站出現的弊端也對國內的門戶網站傳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3.1體育新聞在國內微博傳播平臺發展的研究
微博在體育新聞中的研究中近幾年成為了熱門研究對象,微博以其“秒互動”的時效性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受到各方的追捧。甚至導致了傳統媒介在體育新聞傳播過程中的變化。微博傳播這一強勢突出的現象,關于微博的論文在這兩年層出不窮。倪臘貴,田恩慶合寫的論文《論體育博客的特征及其傳播優勢》中一方面大力推崇了體育博客在當時作為新的傳播平臺對體育新聞的傳播發展發揮的優勢影響,同時指出了體育博客發展的缺陷和不足,而微博是微型博客的形式體現,因此這些觀點和建議在體育微博的發展中同樣具有借鑒意義。董冰的《從微博看網絡時代的新聞》中著重
介紹了體育微博的多媒體發展,著重分析了對體育新聞在微博中的體現在互動和發表意見方面的特點,不過該文只是對微博的一個特色做了范例分析,并沒有對體育新聞的發展趨勢和弊端進行深刻討論。劉穎《體育賽事的微博客傳播特點探析》中以個案分析為研究方法,將新浪微博在南非世界杯期間的報道情況和事件表現作為經典案例進行了詳細的評析介紹,并稱贊微博用平民化的姿態開創了體育賽事傳播的新途徑,微博這一網絡平臺不僅極大地滿足了用戶獲取體育賽事相關信息的需求,還有利于增強體育賽事的傳播效果,但該文僅僅描述了微博在體育新聞傳播中的作用和現象,并沒有對微博在體育新聞傳播的弊端和不足進行分析。馬凌云的《我國體育微博客現狀和發展趨勢研究》可以說和其他之前的關于微博的論文相比更加詳細的闡述了體育微博客的現狀、問題和發展。該文不僅從各種角度對通過對體育微博進行討論和探究,并且研究新媒體在體育新聞傳播的突破和弊端,從深層次的角度去理解微博這一新媒介的傳播模式,最后論文中提出了如何正確看待體育微博客,也在理論研究探討如何使體育微博在發展中發揮優勢作用。也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和方向。
3.2體育新聞在國外的微博中的研究現狀
國內微博的運行模式是借鑒國外的同樣傳播平臺twitter,twitter就是我國國內各個微博平臺的鼻祖。因此國內學者對于twitter的研究十分熱衷。楊靜的論文《從Twitter看微博客的尷尬處境》中通過對比分析法進行對比研究,文中特別表示twitter因為沒有建立好完善發展運行機制,目前正面臨著停滯不前的瓶頸時期,例如:盈利模式的缺失、海量信息的泛濫、眾多非法的模仿者等等,并且到現在也依然沒有得到發展和突破。而這些問題也正是微博現在面臨的瓶頸問題,對研究有一定的啟發和借鑒作用。任立的《英美如何使用和管理“微博客”》一文中以英美等國家對微博客的成功運作為對象,指出微博絕對不能作為唯一的一種形式任其發展,應該主動賦予其更多的文化內涵和使命,并加以正確引導和規范,促進微博客的完善發展,以達到利用微博、用好微博的目的。不過從全書的寫作重點來看,這僅僅是網站運營方面的營銷指導書籍,對于微博在新聞傳播研究時的理論借鑒意義十分有限。
4.1體育新聞在國內微信傳播媒介中研究現狀
微信是2011年才誕生的新興網絡媒介,卻在短短兩年的時間,用戶數量就超過3億,這一速度創造了國內互聯網領域的全新發展記錄。現在的論文資料中也開始逐漸有了關于微信傳播模式的研究。但都是依據微信本身的傳播模式去研究,沒有涉及到有關體育新聞在微信里傳播的研究與分析。不過微信這一平臺本身即傳播信息的載體,一系列的研究和資料也有一定的作用。黨昊褀的《從傳播學角度解構微信的信息傳播模式》一文中用拉斯韋爾的“5W”傳播模式解析微信傳播,但僅僅是根據理論來分析微信的傳播方式,對于微信的劣勢沒有研究。方興東《微信傳播機制與治理問題研究》對于微信開始顯露的負效應進行闡述,并進行了探索式治理模式,雖然是探索并沒有得到實踐支持,但也有一定的借鑒作用。聶磊的《微信朋友圈:社會網絡視角下的虛擬社區》從社區和功能角度出發解析微信的朋友圈傳播,但僅僅分析了朋友圈在交友的連帶作用,并沒有分析朋友圈在傳播新聞方面的體現。王梁的《微信和微博的差異以及微信發展策略》中從不同角度分析了微信和微博的差異性,但并沒有分析出兩者在弊端上的共同體現。
4.2體育新聞在國外微信傳播媒介中研究現狀
在國外,微信這種傳播模式稱作為“OTT”應用,互聯網企業利用電信運營商的寬帶網絡發展自己的業務,如國外的谷歌、蘋果、Skype、Netflix、國內的QQ等。Netflix網絡視頻以及各種移動應用商店里的應用都是OTT。黨昊祺的《從傳播學角度解構微信的信息傳播模式》中提到了微信傳播模式的國外軟件應用之一KIK,該文從傳播學角度深入分析了微信的傳播模式,但沒有詳細的進行國內外模式的差異和對比。
參考文獻
[1]張彩.當前我國網絡體育新聞特征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9 (2):531-532.
[2]倪臘貴,田恩慶.論體育博客的特征及其傳播優勢[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8(2):32-33.
[3]董冰.從微博看網絡時代的新聞[J].青年記者,2011(23):67.
[4]劉穎.體育賽事的微博客傳播特點探析[J].今傳媒,2011(2):46-47.
[5]馬凌云.我國體育微博客現狀和發展趨勢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11.
[6]楊靜.從Twitter看微博客的尷尬處境[J].經營管理者,2009(21):370.
[7]任立.英美如何使用和管理“微博客”[M].中國文化報,2009-08-12.
[8]付強.基于web2.0的體育賽事網絡營銷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1.
作者簡介:①陳書磊(1980,1—),男,漢,山東東阿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6(a)-01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