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雅
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實地研究法及其應用研究
李書雅
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在我國,實地研究的使用頻率僅次于調查研究,以定性研究為特征的實地研究也是以問卷為主的定量的調查研究不可缺少的補充。本文簡要介紹了實地研究的內涵、程序、特點(研究目的、適用范圍、研究對象和使用方法),分析了影響實地研究信度的效度的因素(研究者、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進行資料判別的幾項建議。
實地研究;信度;效度;資料判別
在社會研究的四種研究方式中,實地研究是唯一一種具有定性特征的研究方式[1]。相比問卷調查中表面化、簡單化的問題,實地調查法能直接、深入地進行調查,設身處地地感受、理解,收集具體、詳細、生動的定性資料,效度較高,在許多學科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近年來,實地研究作為與社會調查相并列的一種社會研究方式,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本文在簡要介紹實地研究法的內涵、特點和程序的基礎上,總結其經驗與不足,特別對影響實地研究信度和效度的因素進行分析,對實地研究的科學化和規范化,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內涵
實地研究法是指在真實、自然的社會生活環境中,利用觀察、訪談、文獻等方法收集資料,并通過對資料的定性分析對調查對象、社會現象作深入解剖的社會研究方式。
實地研究法不是最高層次的方法論,也不是具體的方法技術,而是處于這兩者之間的一種基本研究方式。從本質上說,實地研究是一種解釋主義方法論,即認為研究者的價值取向、角色意識和思想觀點等不可避免會對研究產生很大的影響,主體與客體、價值與事實之間并不是二元分離的[2]。實地研究通過觀察、訪談等方法主要收集的是定性資料,然后對其進行定性分析來得出結論。
(二)特點
1、就其目的來說,實地研究法旨在描述現象和建構理論,而非檢驗理論。
費孝通比較充分地說明了實地調查和發現規律或建構理論的直接關系,即“越是深入到個別的事實中去,越是能看到概括性的共同規律”[3]。其內在的機理是,研究者確定好選題后,不帶任何偏見進入到現象或對象所生活的背景中,通過參與觀察,收集各種定性資料,在對資料進行初步的分析和歸納后,又開始進一步的觀察和進一步的歸納,通過多次循環,逐步達到對現象和過程的理論概括和解釋[4]。
2、從適用的范圍來看,使用實地研究法時,研究者要盡可能地通過直接的觀察和思考對現象或對象作“深層描述”,因此其不適宜簡單定量的社會研究,而適用于對有代表性、獨特的個案或社會事件進行深入、詳細的考察,特別是那些在自然情景中才能更好解釋的群體行為、生活形態、社會過程和態度。例如農民工的情緒傾向、農村城市化進程、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等。
3、從研究對象范圍上來看,實地研究常常是個案研究,具體又分為個體個案、群體個案和社區個案。個體個案是指對單個對象按調查目的從不同維度進行研究;群體個案是指對某個群體,例如工人、老年人進行研究,了解其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等;社區個案是將人們工作、生活的地理區域視為一個整體,系統的調查社區居民的生活狀況,描述社區發展的歷程,分析居民的社會關系和行為模式,揭示社區子系統間的依賴和制約關系[5]。
4、實地研究資料收集的方法,主要有觀察法、訪談法和文獻法。其中觀察可以分為完全參與觀察、半參與觀察和非參與觀察。參與觀察是指研究者融入到所研究對象或現象中,實際上成為所研究群體或現象中的一員,試圖用其眼光來認識世界;半參與觀察是指研究者表明身份,得到被調查對象許可后進行觀察;而非參與觀察是指觀察者以旁觀身份來觀察,觀察對象并不知情。相對來說后面兩種觀察沒有第一種那么詳盡,得到的第一手資料較少,資料較為簡略空泛。而訪談則主要是研究者與被研究者圍繞一個訪談主題范圍進行自由、細致的交談,來獲得生動、豐富的資料。
(一)程序
實施實地研究法通常包括以下幾個主要階段:(1)進入現場之前:選擇研究個案、獲準進入;(2)在現場時:通過觀察、訪談等方法收集相關資料;(3)從現場返回后:整理、判別、分析資料并得出研究結果。
1、進入現場之前,研究者可以通過收集到的有關數據和文獻,盡力吸收所需要的事實和信息。然后是選擇“實地”的問題,選擇實地要注意相關性和方便性。在此基礎上還要考慮“實地”的可進入性。
2、進入現場時,完全參與觀察時,研究者并不表面其身份,而是以成員的方式完全參與其中,這時需要與“局內人”建立良好的溝通、信任關系,最大限度地發現事實。而在更正式的接觸切表明研究者身份時,需通過正式的組織途徑征得研究對象的統一或者通過非正式途徑進行接洽,要注意消除被調查者的戒備心理。
3、從現場返回后,主要是整理、判別和分析資料。其中最容易忽視的便是資料判別。由于從事實地研究的研究者所得的資料會被研究者眼中所看到的“真實”、他們看事物的角度和方法以及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互動關系影響,因此需要對其獲得的資料的可靠性進行判別,以保證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二)需注意問題
實地研究法有許多優點,例如其適合那些不便于或不可能利用簡單問卷調查方式就能看清社會現象和問題的課題、適合研究現象發展變化的過程及特種;由于研究者測量的是他所希望測量的維度,因此效度較高;實地研究方式比較靈活、彈性較大。但它在應用中也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加以注意。
1、實地研究的概括性較差。首先,實地研究收集的主要是定性資料,很多情況下也是以個案為研究對象,所以其比較偏重于個體問題的研究和解決,很難認為它一定具有普遍的推廣應用價值[6];其次,對于“面”上的問題,理論上也可以采用實地研究,但可能會因為時間、經費、人員等方面的限制而難以開展;最后,進入實地研究的門檻相比于問卷調查等研究方法較高。所以若是需大范圍地進行社會調查,不宜只采用實地研究法。
2、在選取“實地”時若出于研究的容易性,僅考慮地點的便利性,收集的數據不一定符合初始研究問題的需要,也會限制研究者理論目標的實現[7]。實地研究雖然得出的結論不要求具有抽樣調查那樣的普遍性意義,但選擇個案的代表性仍是一個重要因素,當被研究對象在同類事物中具有典型性時,這個研究對了解整體也就產生了一定的借鑒意義。
3、在理論指導和歸納上,在進入實地研究前,要注意掌握與研究主題相關的理論知識或背景,著名教授丁元竹曾說過“在實地觀察中去捉住關系,一半是靠研究者理論的訓練,一半是靠研究者的悟性”。在得出最終結論時,現在許多研究者常常停留于“概括”這一層次上,沒有上升到理論層次上來或上升的理論層次較低,或者說從實地研究中抽象出一般的帶有普遍性結論的研究較少[8],在未來需要加以改進。
4、在收集資料上,信度難以保證。一方面,我國的實地研究中,以收集二手資料例如個人或機關記錄的文字材料為主的實地研究占有相當比例,而實地研究強調深入到社會生活中,尋求真實反映社會事實的第一手材料,細致地了解被研究對象表層以下的有關情況及具體表現,其中材料的深入性、真實性、直觀性是實地研究的獨特魅力所在[9],而被調查對象提供的第二手資料有時可靠性難以判定。另一方面,由于研究者的因素、研究對象的因素、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相互作用,收集的資
料的可靠性也需加以判定。
在實踐中,實地研究獲取的資料可能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需要研究者對其充分了解并自覺反思,才能保證研究的效度和信度。
(一)影響效度、信度的因素
1、研究者的因素。首先,研究者自身的存在對調查的對象或現象就會有影響,不管研究者如何注意,他的出現和在場在客觀上必然會對其他人的行動產生某種程度的影響;其次,研究者的入場身份也會影響其收集的資料的種類和數量,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互動方式會對研究的進程和結果產生比較大的影響。調研時正式的調研者身份和非正式的私人身份可能會獲得完全不一樣的資料;最后,研究者自身的利益、立場和視角對于收集、分析資料也有影響,認識從來不曾、也永遠不會超出認識者自身的體驗之外。
2、調查對象的因素。調查對象提供信息的真實性直接影響實地研究的信度。而調查對象的利益立場也決定了他們看待事物、評判事物的標準是不一樣的,同一個事件,立場不同,各方的描述和評價有時會完全不同。“守門員”由于自己的特殊位置,可能會對研究者的研究感到焦慮不安,而試圖對研究者的行為進行控制或“指導”。
3、調查內容的因素。調查內容與調查對象的利益牽涉度會影響調查對象參與的積極性,同樣的調查內容,與其相關度不同的調查對象提供的資料也可能是不一樣的。并且,在高度敏感的問題上,能否以一種適當的調查方法來讓被調查對象愿意接受調查并作出真實回答,也會影響最后的調查結果。
(二)資料判別方法
1、思想上,保持研究中的反思性。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容易犯唯智主義的錯誤,其對資料的親歷性使其容易盲目相信, 對自身以及資料提供者的利益立場缺少應有的清醒認識,誤把研究對象的敘述或收集到的資料等同于事實。因此,為了研究的科學性、客觀性和可靠性,實地研究者對可能影響到資料可靠性的因素要保持清醒認識。
2、調研過程中,以整體視角去判別。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常常會注重個別人物、事件的真實性而輕視事件整體的現實感,而這個別人物、事件可能有將問題嚴重化的傾向。因此,在實踐中,應從整體來把握研究,將權力關系、利益立場帶入到研究者、研究對象這些影響因素中,去偽求真,避免以偏概全。
3、資料收集上,應多方求證。由于不同的利益立場的調查對象在同一事件上提供的資料可能截然不同,因此,研究者在調查研究中應尋根究底、聽取不同意見,而不能只聽一家之言。需加強研究資料的橫向和縱向的印證,通過多重情境確認研究資料的可靠性[10]。
[1]陳向明.社會科學中的定性研究方法[J].中國社會科學,1996(06)
[2]曾永泉,黎民.芻論實地研究中的理論建構[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2)
[3]費孝通.從馬林諾斯基老師學習文化論的體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06)
[4]風笑天.社會學研究方法[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239
[5]馬德峰.實地研究法在青少年研究中的應用回顧[J].中國青年研究,2006(05)
[6]朱元午,朱明秀.實證研究的先天不足與“后天”缺陷——兼論實地研究及其應用[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4(07)
[7]李文靜,王曉莉.管理學實地研究的方法契合[J].管理世界,2011(05)
[8]風笑天,田凱.近十年我國社會學實地研究評析[J].社會學研究,1998(02)
[9]鄭欣.田野調查與現場進入——當代中國研究實證方法探討[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03(03)
[10]董海軍.論實地研究中的資料判別[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