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月晨
北京師范大學環境學院 北京 100875
從中韓對比看我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制建設
肖月晨
北京師范大學環境學院 北京 100875
本文在對韓國環境評價法制建設分析的基礎上,從環境影響評價法制大綱、環境影響評價法制中的公眾參與制度兩方面對中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制進行對比分析,提出了相應改進建議,為中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制的建設提供了一個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環境影響評價法制;公眾參與制度;中韓對比
環境影響評價法律制度是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法定化、制度化和程序化,是國家通過立法對環境影響評價的對象、范圍、內容、程序等進行規定,并形成的有關環境影響評價活動的一套規則,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環境影響評價活動在法律上的表現。確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有利于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有利于從源頭起控制建設項目對環境的危害;有利于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布局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我國是最早實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發展中國家之一,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作為我國一項最基本的環境保護法律制度,在我國的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國的《環境影響評價法》中的環境影響評價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第一,評價的對象是擬訂中的政府有關的經濟發展規劃和建設單位興建的建設項目;第二,評價單位要分析、預測和評估所評價對象在其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第三,評價單位通過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具體而明確的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第四,環保部門對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后的實際環境影響,要進行跟蹤監測和評價。
韓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從單一的環境評價到環境、人口、交通、災害評價的整合,在工作過程、管理模式、介入時機、公眾參與等方面都經歷了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中韓兩國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都是隨著環境保護法的制定而逐步建立起來的,兩國都頒布了獨立的環境影響評價法。韓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的主要特征在于鼓勵地方政府積極保護環境,沒有包含在環評范圍內的商業開發活動也須接受由市政府或省政府規定的評估。同時,增加了二次環境評價,以減少在一次環評中出現的遺漏現象,除此之外,韓國環境政策評價研究院有專門審查環評文件、進行環評技術研究推廣的機構,明確有法律責任。而相較之下,中國的環評法就缺少了針對上訴關鍵內容的規定,同時也缺乏一定的反饋機制。因此在這一方面,中國應該借鑒韓國經驗,逐步優化完善我國現有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將宏觀活動納入開展環評的范圍,并應設立專門部門負責相關評價文件的審查和批準。
環境影響評價中的公眾參與是指項目方案環評工作組及環境行政主管部門同公眾之間的一種雙向交流,其目的在于使項目能夠被公眾充分認可并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不對公眾利益構成危害或威脅,以取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環境效益的協調統一。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可以提高規劃、建設項目的效率和公眾對規劃活動、建設活動的認同;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的環境意識;建立和完善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機制符合國際慣例。2003年9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對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的方式、時間和對公眾意見的處理等方面都作出了規定,使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在立法方面前進了一大步。韓國的環境影響評價程序就包含了征求居民意見這一階段。主管機關收到評價書草案之日起就要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公告以進行信息公開和公民意見收集,并把居民意見進行通報,意見結果要反映到最終報告書中。對比中韓兩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中的公眾參與部分我們可以發現,在中國,環境影響評價各階段均需開展信息公開,并收集公眾意見,每個階段公眾都可以提出意見供有關部門參考。而在韓國,只有對評價書草案進行公示并聽取公民意見,但在審批階段便不再開展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工作。中國的公眾參與在工作方案階段和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階段都由建設單位開展此項工作,只有在審批階段的信息公開才由政府開展。而在韓國,所有信息公開和意見收集步驟都主要由政府進行,政府介入較多,有助于提高公眾參與的質量,政府是信息公開和意見收集的執行者和監督者,避免了由建設單位獨立開展工作帶來的信息隱瞞和遺漏。雖然中國環境影響評價中的公眾參與工作開展相比韓國較晚,但我們的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在制度設計上并不落后,聽取公眾意見次數多于韓國。
總體而言,我國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雖較韓國晚,環境影響評價法制建設也相對較晚,但是發展水平和韓國并沒有較大差距,反而在某些制度方面我國要優于韓國。針對環境影響法制建設的不足之處,我們可以借鑒先行者的經驗,對我國的相關法制建設進行優化完善,同時我們也要針對我國獨有的社會環境,對原來的基本程序和制度進行特色改進,使其更能在我國現有社會環境中發揮最大的功效。環境影響評價是建設項目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階段,對于在發展經濟過程中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意義。只有完善環境影響評價法制建設,才能更好地實現我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走人與自然和諧的文明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