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沖 于維艷 朱大勝
(1南京工程學院 機械工程學院;2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對我國博士生培養的主要問題分析及建議
李 沖1于維艷2朱大勝1
(1南京工程學院 機械工程學院;2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本文結合我國博士生培養的現狀,探討了國內外博士生的不同培養模式,分析了我國博士生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議。
博士生 培養模式 創新能力
博士生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理論和特定需求指導下,為實現其培養目標(含培養規格)而形成的培養過程諸要素構成的標準樣式和運行方式,是博士生培養過程的一種總體性表現。博士教育是繼碩士教育之后的最高一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最高層次的教育。它的地位高低和品質優劣,直接影響其他層次教育的發展,因此受到各國政府和教育家的高度重視[1]。
隨著我國教育大眾化的進展,博士生的數量逐年增加。2000年—2009年我國授予博士學位的人數統計 (不含軍事學)如圖1所示[2]。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授予博士學位人數由2000年的11,383人增加至2009年的49,698人,10年間增加了4.37倍;2003年至2007年我國博士教育處于快速增長的階段,這五年的較上一年增長率均超過了20%,其中2003年的較上一年增長率最高(26.65%)。

圖1 2000年—2009年我國授予博士學位的人數和增長率(不含軍事學)
國外博士生的培養模式主要有五種:德國的學徒式、美國的專業式和協作式、日本的教學式及英國的多樣式,如圖2所示。學徒式培養模式起源于中世紀大學,它強調師徒間的人格、情感和學業繼承關系,是一種研究型的培養模式。專業式培養模式產生于美國工業革命時期,建立在學院制基礎上,是一種教學—科研型模式,實現了在研究生培養模式上教學與科研的統一。協作式培養模式建立在專業式基礎上的,它是一種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的模式,它是現代新科技革命及產學研協作化的產物。教學式培養模式起源于美國,是為滿足社會對更高層次的需求而產生的,最初主要集中在碩士生的培養上,后來逐步擴展到博士生的培養上。多樣式培養模式是學徒式、專業式、協作式和教學式這四種模式之間混合使用的一種新型培養模式,它具有綜合性、互補性和靈活性[3-4]。

圖2 博士生培養模式
我國的博士生培養模式經歷了學徒式和專業式培養(1902年—1949年)、專業式培養(1949年—1986年)和多樣式培養(1986年—至今)。我國的博士生培養更傾向于學徒式和專業式培養相互融合的一種多樣式培養模式,以學術性研究為主,同時也強調課程在研究生培養中的作用[4]。
我國博士教育從1978年開始,經過了30多年的發展,雖然數量迅速增加,但是整體質量卻在下降[5]。
3.1 重理論而輕實踐
當今,我國博士生教育以學術型人才培養為主,過分注重理論知識的培養,而忽視了實踐能力的培養,導致培養出的博士動手能力不強,遇到實際問題時不能很好地解決;培養的博士寫論文的能力比較強,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強,不能很好地理論聯系實際。
3.2 原創性不夠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博士的責任之一就是創新。我國博士生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但是在原創性方面與世界一些發達國家相比
還存在較大差距,博士生的學術論文大多存在模仿或重復前人的研究成果[6]。
3.3 忽視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目前,我國博士生的培養理念和目標都比較單一,忽視跨學科和跨文化的復合型人才培養,即授予某一領域的博士學位,而很少授予跨學科的雙博士學位,這與我國研究生教育趨于國際化的方向不符[7]。
針對目前我國博士生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下面提出三點建議。
4.1 優化博士生培養模式
博士生培養模式的優劣是影響博士生質量好壞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博士生培養模式的不斷優化可以提高博士生的質量,充分協調博導、博士生和培養機構之間的關系。由于我國博士生的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可針對不同的培養機構,制定不同的培養模式;博士生教育的服務范圍多樣化、培養目標多樣化,因此我國博士生培養模式采用多樣式的模式[8]。
4.2 適當增加專業博士學位的比例
我國博士生分為兩種類型:研究型博士生和專業博士生。目前,研究型博士生是我國博士生培養的重點,到2009年末,我國共授予33.35萬人博士學位,其中98%是研究型博士。而我國的專業博士是以培養職業型高層次應用人才為目的,要求具備很高的實踐水平和職業技能,可見適當增加專業博士的比例可適應我國研究生發展的需要[9]。
4.3 加強博士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目前,我國研究型大學的博士生培養更強調對其創新能力的培養,把創新能力作為考核的最終目標,但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10]。加強博士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提高我國博士生質量的關鍵,為了提高其創新能力,可以從改革博士生招生制度、加強導師隊伍建設、改善考核機制、強化論文保障體系、健全淘汰機制及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等方面考慮[11]。
為了提高我國博士生培養的質量,本文結合我國博士生培養的基本情況,探討了國內外博士生培養的不同模式,分析了我國博士生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三點建議,以期為博士生的培養提供幫助。
[1]胡玲琳.我國高校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從單一走向雙元模式[D].華東師范大學,2004.
[2]我國歷年學位授予情況統計圖.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信息網.
[3]顏建軍.我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變革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
[4]孟珊.我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多樣化研究[D].蘭州大學,2008.
[5]徐瑞華.我國博士教育培養模式:借鑒歐美形似而神不似[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4:86-90.
[6]殷凌云.國家創新體系建設與我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J].中國冶金教育,2004,4:4-8.
[7]張文靜.我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發展趨勢分析[J].長才之路,2008,13:8.
[8]王巖.我國研究生培養模式優化分析[J].科技與管理,2008,10(1):135-138.
[9]李霞.中美博士規模之比較[J].中國高教研究,2011,3:38-41.
[10]徐平.我國研究型大學博士生培養模式研究[D].廈門大學,2008.
[11]沈通.我國博士生培養質量提升的關鍵點控制研究[D].浙江大學,2005.
南京工程學院在職博士科研資助項目(ZKJ2 01401);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研究課題(2013Y07);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2013SJB880038);2014年度江蘇省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課題 “機械類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校企合作協同創新培養模式的研究”;南京工程學院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專項課題(ZX201209);南京工程學院高教課題(GY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