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勇
(廣東白云學院 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450)
WANG Dao-yong
(School of Management,Guangdong Baiyu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450,China)
近年來,產業的集群化特征越來越明顯,Michael Porter(1990)系統地提出了產業集群的概念,波特認為產業集群是一個聚集體[1]。Michael Porter(1998)提出了競爭經濟學的產業集群理論,進一步闡釋了集群的概念,強調了集群的競爭優勢[2]。產業集群是由一組相互關聯的產業構成,每一個產業擁有許多上下游企業。劉輝(2007)認為隨著產業集群的發展,在一定空間范圍內產生了大量的物流需求,為物流園區①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3]。產業集群內物流園區的建設為物流業的發展提供了硬件基礎,為它的發展鋪平了道路。產業集群內的制造業希望獲得專業化、個性化、信息化的服務,物流業為了滿足制造業的需求它們不得不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促進了物流服務向專業化、個性化、信息化方向發展。現在是國際化的時代,全球采購和全球銷售將成為一個趨勢,產業集群要獲得競爭優勢必須走國際化道路。為了與制造業更好合作,物流業將開展國際物流服務,推動了物流的國際化。所以,在產業集群發展的過程中制造企業的物流服務需求量不斷增加,對物流服務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些都促進了物流業的發展。
產業集群是由一組相互關聯的產業構成,每一個產業擁有許多上下游企業,產業集群內的企業數量很多,隨著產業集群的發展不斷有企業加入進來,產業集群的規模逐漸擴大。產業集群內企業的分工越來越細,企業之間的物流量越來越大,同時由于分工的細化制造企業越來越專注于自己的核心業務,物流外包的比例逐漸擴大。所以,在產業集群發展的過程中制造企業的物流需求不斷增加。在制造企業集聚的過程中它們對物流服務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市場規模擴大,物流企業的種類和數量增加,形成了產業集群物流供應方。
物流園區是一種重要的物流節點,建設物流園區的地點其周圍區域必須擁有發達的經濟,有足夠的物流需求,不然物流園區就沒有生存的前提條件。制造企業集聚產業集群形成物流量增加,原因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由于外部經濟性大量企業受到產業集群的吸引不斷加入到集群中來,集群的規模不斷擴大,集群擁有的企業數量不斷增多;另一方面集群內的企業分工逐漸細化,物流量增加。產業集群中中小企業占大多數,它們自身的物流量不夠大,無法形成規模經濟,而且它們的資金、技術能力有限,組建自己的物流系統比較吃力,所以它們把物流業務外包。這樣,產業集群形成了大量的物流需求,為物流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物流園區的建設將吸引不同功能的物流企業入駐,例如:包裝企業、運輸企業、倉儲企業、流通加工企業、配送企業等。不同功能的物流企業能有機嵌入整條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從原材料供應商、制造企業、批發商、零售商一直到最終顧客,使集群中通過精細分工的制造企業經過物流園區中物流企業的有效連接,形成一條流暢的供應鏈,保證制造企業物流運作的高效率和低成本。物流園區成為為集群提供物流服務的可靠平臺。隨著入駐物流企業越來越多,物流企業集中精力專注于自己最有競爭力的服務功能。這將促進物流企業間的進一步分工,物流服務效率和服務水平提高,形成一個能夠提供高水平物流服務的物流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是由一組相互關聯的產業構成,生產產品類別相同或者相似,物流需求有相似性使得產業集群內的物流企業經營更具有專業化特征,刺激了物流發展的專業化。汽車物流分為整車物流和零部件物流,對于零部件的倉儲、包裝、配送因為數量大、品種多操作起來是非常復雜的,需要專門的倉庫、包裝材料、配送管理方法才能正常運營。食品物流則對安全、衛生、溫度、濕度要求比較高,操作的復雜程度要低的多。化工物流方面,因為不同的化工原料形態和化學性質不同,在倉儲、包裝、運輸過程中要求各不相同。所以,服務于某一行業的物流公司必須擁有一整套的專門設施、設備和專門技術。日本日捆公司在汽車物流方面,公司配備專用鐵路集裝箱、專用運輸貨車等專業化的裝備;設立專門的倉庫;公司還擁有專業的包裝設計技術部,為客戶設計最合理、最經濟、高質量的包裝。產業集群物流需求的專業化促進了物流服務的專業化,促進了物流管理方法、物流技術的專業化。專業化提高了物流服務的效率,同時也提高了產業集群的競爭力。
物流技術是指在物流活動的各個環節中所使用的各種設施、設備、工具和材料,以及各種技能、作業流程和管理方法等。信息技術是現代物流技術的核心,也是區別傳統物流與現代物流的根本標志。產業集群制造企業與物流企業聯系緊密,在合作過程中互動頻繁更利于專業物流技術的開發。另外,大量提供類似物流服務的企業聚集在一起便于相互學習、促進,也有利于物流技術的發展。
滿足客戶需求,為客戶服務是現代物流的根本宗旨,為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是物流企業在激烈競爭中生存與發展的前提條件。雖然,產業集群內的制造企業生產相同或相似的產品,它們物流需求類似,但每個企業有其自身的特點,它們服務的客戶群體不同,生產方式、管理方式、物流系統均有差異,它們也需要個性化的物流服務。產業集群內存在許多條供應鏈,這些供應鏈具有層次性,包含了各種各樣的個性化物流需求,物流企業在為它們服務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個性化服務的能力不斷提高。
安得物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1月,它是美的集團剝離物流業務而成立的一家物流企業,起初美的控股70%。安得物流從成立開始不斷響應客戶需求,為客戶提供專業的個性化服務,在與客戶緊密互動中獲得了發展,見表1。

表1 安得物流提供個性化服務與制造企業互動發展②
某一產業的價值鏈是由該產業的各項價值創造活動構成的一條完整的鏈條,價值鏈中各個環節的價值活動可以由其自身特征在全球范圍內的不同地區分布,形成全球價值鏈,各個環節由最擅長這一環節的區域來完成。發展中國家地方產業集群根據所處區域和自身特征專注于全球價值鏈的一個或幾個環節,突出核心能力從事自己所擅長活動。通過嵌入全球價值鏈來實現制造業升級是一條可行的途徑。在全球價值鏈中不斷挖掘自身內部的潛力提高產業集群的運行質量,同時也要積極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不斷完善自己,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生存下來,并獲得發展。

圖1 1991~2008年我國進口貨物物流總額
在產業集群融入全球價值鏈的過程中,全球采購、全球銷售帶來國際物流的迅速增加。對于服務于產業集群的物流企業來說必須開展國際業務,不然就會失去市場。物流企業將采用不同的方式開展自己的國際業務,在實踐中積累經驗,不斷完善。所以說,產業集群嵌入全球價值鏈將促進物流業的國際化。最近20年來我國的國際物流業務量越來越大,如圖1 所示,2008年的進口貨物物流總額78 600億元,為1991年3 395億元的20 多倍,說明我國物流業的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
開展國際物流服務會遇到很多困難。開展國內物流服務的運作網絡只要覆蓋全國。若要開展國際物流服務,物流網絡就會拓展到國外,投資會增加,管理難度加大。物流服務國際化必須有國際信息系統的支持,國際信息系統的建立和管理比國內信息系統復雜很多,每個國家物流發展水平不同,信息化程度不同,要與它們進行信息交換會存在許多障礙。開展國際服務對標準化的要求高,標準不統一就不可能實施國際聯運,現在美國、歐洲基本實現了物流設施和工具的統一標準。我國物流企業應學習他們的標準,主動與他們靠攏,為將來提供國際物流服務打好基礎。
隨著產業集群的發展其規模逐漸擴大,產業集群內企業的分工越來越細,企業之間的物流量越來越大,同時由于分工的細化制造企業越來越專注于自己的核心業務,物流外包的比例逐漸擴大,物流服務需求不斷增加。物流需求的增加為物流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產業集群內物流需求比較相似,物流服務專業性更強,刺激了物流專業化的發展。信息化水平是區別傳統物流與現代物流的根本標志,集群內制造企業與物流企業聯系緊密,在合作過程中互動頻繁更利于專門物流技術的開發。大量類似的物流企業聚集在一起便于相互學習,有利于物流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物流是服務業滿足客戶需求,為客戶服務是其根本宗旨。雖然,產業集群內的制造企業生產相同或相似的產品,物流需求類似,但每個企業有其自身的特點,服務的客戶群體不同,生產方式、管理方式、物流系統均有差異,需要個性化的物流服務,因此為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是物流企業在激烈競爭中生存與發展的前提條件。
發展中國家地方產業集群通過嵌入全球價值來實現制造業升級是一條可行的途徑。在全球價值鏈中不斷挖掘自身內部的潛力,提高產業集群的運行質量,同時也要積極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不斷完善自己。在產業集群嵌入全球價值鏈的過程中,全球采購、全球銷售帶來國際物流的迅速增加。物流企業將采用不同的方式開展自己的國際業務,在實踐中積累經驗,不斷完善。物流需求專業化、多樣化促進了物流服務的專業化和個性化,產業集群融入全球價值鏈的過程中促進了物流的國際化。所以,產業集群內制造業的發展促進了物流業的發展。隨著入駐集群的物流企業越來越多,一些物流企業逐步放棄自己不太擅長的服務項目,集中精力專注于自己最有競爭力的服務功能。這將促進物流企業間的進一步分工,物流服務效率和服務水平提高,形成一個能夠提供高水平物流服務的物流產業集群。
注:①將不同類型的物流企業和多種物流設施在空間上集中布局的場所,往往選擇建在幾種運輸方式銜接、物流作業集中的地區。
②本案例作者參考大量相關資料編寫。
[1]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李明軒,邱如美,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139-148.
[2]Porter M E.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76(6):77-90.
[3]劉輝.產業集群與物流園區的互動發展研究[J].商品儲運與養,2007(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