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華,嚴雪晴 CHEN Xiao-hua ,YAN Xue-qing
(1.廣州現代信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663;2.廣東理工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廣東 肇慶 526100)
(1.Guangzhou Modern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Guangzhou 510663,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Guangdong Polytechnic College,Zhaoqing 526100,China)
20 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傳統的農產品配送模式對環境造成較大污染,資源綜合利用率低下,因此,歐美一些發達國家開始關注農產品配送過程中環境和資源可持續協調發展及綜合利用問題。農產品綠色配送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物流配送模式。農產品綠色配送在我國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國內有關學者在理論上對農產品綠色配送進行了一些定性研究[1-2]。由于農產品綠色配送與傳統物流配送模式存在較大差異,使得基于綠色供應鏈的農產品配送存在較大難度,因此,如何在綠色供應鏈模式下對農產品配送進行管理,成為可持續發展背景下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密歇根州立大學制造研究協會(MRC,1996)在進行一項為“ 環境負責制造(ERM)”的研究時,提出了綠色供應鏈的概念。Handfield(1996)認為綠色供應鏈是包括從原材料到最終用戶的同商品及信息的流動和轉移相關的所有活動,物流和信息流都貫穿于供應鏈的上下游[3]。Benita M.Beamon(1999)提出綠色供應鏈概念模型[4]。Remko Hock(2001)分析供應鏈各環節管理問題,研究實際運行過程中如何保持生態平衡。Sarkis(1998)指出綠色供應鏈主要由企業內部物流和采購、物料管理、外部物流、包裝和返回物流組成[5]。Sean Gilber(2001)指出綠色供應鏈是采購決策過程中考慮環境標準,同時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6]。Zsidisin(2001)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是為了環境友好設計、采購、生產、分銷、使用及再使用等而在供應鏈內采取的管理策略、行動及所形成合作關系等[7]。我國學者但斌等(1999)在綜合考慮綠色供應鏈的目標、對象、技術基礎和內容的基礎上構建了綠色供應鏈的體系結構。程飛(2007)分析了綠色供應鏈節點企業合作的問題。汪應洛等(2003)認為綠色供應鏈包括生產子系統、消費子系統、社會子系統、環境子系統,認為綠色供應鏈運營目標是“ 環境友好、福利增進、資源的優化配置”[8]。
農產品綠色配送的發展促進了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深入研究與應用。20 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日本、荷蘭等發達國家,開始關注農產品綠色物流問題。歐美發達國家非常重視農產品運輸、倉儲、保管、流通加工、配送、包裝、裝卸搬運等物流過程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通過提高物流裝備技術,完善物流基礎設施,降低物流過程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和影響,使得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的損耗率大大降低。
關于物流配送模式的選擇,國內外學者進行較為深入系統的研究。Ballow 提出了物流決策二維模型,作為傳統企業提供物流模式決策的依據。Samir K.Srivastava 提出在綠色供應鏈基礎上組織農產品物流活動[9]。
李曉超(2007)分析了我國連鎖零售企業四種物流配送模式的優劣勢,采用層次分析法構建物流配送模式選擇評價指標體系,為連鎖零售企業物流配送模式選擇提供了依據[10]。韓延慧等(2008)對連鎖企業四種物流配送模式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提出了連鎖企業配送模式的層次結構模型[11]。徐天芳等(2004)針對在物流配送方面存在的困難,從我國物流配送的系統需求出發,提出了網絡式物流配送模式[12]。
近年來,我國學者對農產品配送模式進行比較深入的研究。司銀霞(2011)認為我國農產品物流配送模式主要有五種:基于批發市場物流模式,基于生產基地運作模式,基于第二方銷售商配送運作模式,基于第三方物流企業運作模式,生鮮農產品共同配送以及網絡交易下物流運作模式[13]。丁然等(2011)提出了以生產基地為主體,第三方物流為輔的鮮活農產品直配模式[14]。朱曉琳等(2012)采用AHP 和模糊綜合評判法,對連鎖超市生鮮農產品四種物流配送模式進行具體分析,得出每種配送模式的指標成因及適用性[15]。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主要基于理論層面,主要集中在綠色供應鏈管理、傳統供應鏈下生鮮農產品配送模式分析與選擇。以綠色供應鏈為視角,探討如何實現生鮮農產品綠色配送的相關研究較少,其綠色配送路徑如何建立方面的系統研究更為罕見。因此,探討綠色供應鏈視角下生鮮農產品配送模式建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自20 世紀90年代以來,企業之間的競爭轉變為供應鏈之間的競爭。選擇合適的供應鏈,已成為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戰略。供應鏈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采購原材料開始,制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最后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銷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模式[16]。而農產品供應鏈是一種特殊的組織形式,它是由農產品生產者(農戶、基地等)、農產品采購加工企業、批發市場、農產品分銷商、零售商等,“ 從田間到餐桌”的上下游企業組織構成的網鏈體系[17]。農產品供應鏈在發達國家是物流業中發展最早的供應鏈模式,但在我國尚處于建設的初級階段[18]。我國傳統的農產品供應鏈結構見圖1。

圖1 傳統的農產品供應鏈結構
這種傳統的農產品供應鏈結構模型,其物流、信息流與資金流的流向具有單向性和不可逆性,物流信息在供應鏈內傳遞不暢,無法實現信息共享。因此,傳統的農產品供應鏈所具有的特點與不足,顯然不能滿足農產品綠色供應鏈的各種要求。
而綠色供應鏈是一種在整個供應鏈內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的現代管理模式,它以綠色制造理論和供應鏈管理技術為基礎,涉及供應商、生產商、銷售商和用戶,其目的是使得產品從物料獲取、加工、包裝、倉儲、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負作用)最小、資源效率最高[19]。綠色農產品供應鏈是從農產品生產資料供應、種植、采摘、加工、包裝、裝配、運輸、銷售、消費直至回收處理等環節,最大限度實現資源優化和降低能耗、減少環境污染的網鏈結構模式。其結構如圖2。

圖2 綠色農產品供應鏈流程圖
由于農產品綠色物流配送模式具有別于傳統物流配送模式的特征,要求設計、材料、工藝、包裝、處理綠色化,因此傳統物流配送模式不能滿足農產品綠色物流配送的要求。在參考有關文獻[16,20]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生鮮農產品綠色配送結構模型,見圖3。

圖3 基于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生鮮農產品綠色配送結構
這種生鮮農產品綠色配送結構模型,是與農產品綠色供應鏈模式的要求相適應的。這種基于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生鮮農產品綠色配送結構模型與傳統物流配送模式相比,具有鮮明的自身特點:一是充分利用配送設施,配送反應快速,縮短了配送環節,減少生鮮農產品損耗,降低物流配送費用,提高配送效率,提高配送服務水平,提高客戶滿意度;二是實現資源優勢互補和整合,合作各方通過信息共享平臺實現信息無縫銜接。
這種基于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生鮮農產品綠色配送結構模型與傳統的自營配送模式相比,能克服自營配送模式投資成本高,對于配送量較少時配送成本太大,僅適用于資金實力較強、配送量大的組織等缺點。與傳統的共同配送模式相比,能克服共同配送模式受一個國家政策等政治環境、配送市場環境影響較大的缺點。與傳統的供應商配送模式相比,能克服供應商配送模式由于供應商配送專業性較弱,配送作業成本和管理成本較大的缺點。與傳統的第三方配送模式相比,能克服第三方配送模式可選擇性較弱,選擇合作成本偏高,風險性較大,配送管理成本較大的缺點。
設計綠色化,主要包括標準化設計、模塊化設計、可回收設計、運輸線路設計、綠色信息系統設計等內容。設計綠色化從綠色農產品的視角出發,為生鮮農產品綠色配送提供了技術、理論方面的指導。
農產品生產商在播種、栽培、采摘等過程中,基于上游的農資供應商提供綠色農資,農產品生產商必須采用綠色生產工藝,使得農產品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實現綠色化要求。
倉儲設施、設備布局科學合理,能滿足日常或緊急調用的要求。生鮮農產品在在途運輸過程中必須采用綠色存儲設施、設備,如采用冷藏車、冷凍車及恒溫車等設備。對生鮮農產品進行在途儲存,主要是確保生鮮農產品保鮮、冷凍等要求,防止生鮮農產品腐爛變質。
農產品在流通加工、包裝過程中,采用符合環保要求的綠色加工工藝和包裝材料,建立包裝回用制度。綠色包裝應符合4R 原則,即少耗材、可再用、可回收、可循環。
生鮮農產品要積極采用生鮮農產品冷鏈流通加工技術,如速凍技術、真空濃縮技術、食品冷殺菌技術、超高壓殺菌技術、微波技術及超臨界萃取技術等。實施生鮮農產品專業集中加工和潔凈加工,通過規模專業的方式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環境污染。
由于生鮮農產品保鮮期較短,在運輸配送過程中,必須使用專門的符合環保要求的運輸配送工具和配備冷庫等保鮮設備。對貨運網點及配送中心的設置進行科學合理布局與規劃,通過選擇生鮮農產品綠色通道及采取聯合一貫制運輸方式,開展共同配送,節約運輸里程和降低空載率,最大限度節約資源,降低尾氣排放量,降低能耗,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1]秦蓁.我國農產品綠色物流的現狀及對策[J].廣西社會科學,2009(7):53-56.
[2]陸凌云.我國農產品綠色物流問題的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3):853-854.
[3]Handfield R B.Green Supply Chain:Best Practices from the Furniture Industry Proceedings[C]//Annual Meeting of the Decision Sciences Institute,USA,1996:1295-1297.
[4]BEAMON B M.Supply chain design and analysis:models and method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1998,55(3):281-294.
[5]Joseph Saikis.Theory and Methodology:Evaluating 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Business Practice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8(107):159-174.
[6]Gilbert,S.Greening supply chain:enhancing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green productivity[M].Tapei,Taiwan,2001:1-6.
[7]Zsidisin G.A.,& Siferd S.P..Environmental purchasing:a framework for theory development[J].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2001(7):61-73.
[8]汪應洛,王能民,孫林巖.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基本原理[J].中國工程科學,2003(11):82-87.
[9]Samir K.Srivastava,green supply-chain management:a state-of-the-art literature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07(9):53-80.
[10]李曉超.我國連鎖零售企業物流配送模式選擇探析[J].物流技術,2007,26(6):71-73.
[11]韓延慧,李昭熹.連鎖企業物流配送模式選擇研究[J].物流技術,2008,27(8):108-109.
[12]徐天芳,鄭杰,陳偉,等.網絡式物流配送模式初探[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2004,30(2):100-103.
[13]司銀霞.生鮮農產品配送模式的對比分析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1,23(7):69-70.
[14]丁然,韓文靜.河北省鮮活農產品物流配送模式及運行機制探討[J].物流技術,2011,30(7):71.
[15]朱曉琳,王新利.連鎖超市生鮮農產品物流配送模式選擇分析[J].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學報,2012,24(3):103-108.
[16]馬士華,林勇,陳志祥.供應鏈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17]周榮征,嚴余松,張焱,等.綠色農產品封閉供應鏈構建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26(22):28.
[18]徐進.構建農產品供應鏈確保食品安全[J].財貿研究,2006(3):153-154.
[19]但斌,劉飛.綠色供應鏈及其體系結構研究[J].中國機械工程,2000,11(11):1232-1234.
[20]張敏.綠色食品供應鏈淺析[J].商場現代化,2006(3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