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車文斌
互聯網+,讓四川從內陸走向前沿
本刊記者 車文斌
這是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
以一個網絡虛擬世界為載體,光速生活被植入到現實世界中。以光速傳播的電子信息世界,正越來越緊密地捆綁著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并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向前飛奔。
轉眼,互聯網進入中國已21周年,迄今,中國已有6.5億網民,5億智能手機用戶,全球市值最大的5家互聯網公司中,中國占了2家,淘寶交易規模早已超過美國ebay和亞馬遜總和。
短短幾十年間,“互聯網”從誕生、普及,并升級成為“互聯網+”這一世界經濟變革的核心推動力量,其社會與經濟的邊界不斷擴張,已引發人類社會深層次變革,其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不亞于100年前的電力技術,200年前的蒸汽機技術……
光速傳播的電子信息讓空間距離變為0,鄉村與城市,大山與平原,歐洲到亞洲,荒漠與戈壁,被“0”與“1”兩個簡單數字歸為一體。
那么,深入中國內陸的四川,與世界的距離還那么遙遠嗎?
因為互聯網,四川正從中國的內陸走到前沿;因為互聯網+,四川經濟正“換道超車”。
2015年5月25日,四川與騰訊攜手,簽署“互聯網+”戰略協議,四川“互聯網+”時代翻開了新的一頁。
——題記

20152015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
有人說,最高深的技術是那些令人無法察覺的技術,這些技術不停地把它們自己編織進日常生活,你無從發現。
互聯網正是這樣的技術,不知不覺間,它已悄然潛入我們的生活20余年,如今,我們已被互聯網重重包圍。
從小眾,到大眾,再到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聯網,已與國家戰略密切相關。2015年3月5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實際上是創新2.0下互聯網發展新形態、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無所不在的網絡,已成為當今社會變革的核心驅動力。
“將在制造、農業、能源、金融、民生服務、電子商務、物流、交通、文化、旅游、創新創業、政務等重點領域推動‘互聯網+’應用突破……”今年6月1日,四川省委副書記、省長魏宏主持召開省政府第87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四川省2015年“互聯網+”工作重點方案》,方案明確,2015年,四川省要建設“互聯網+制造”云平臺,建設全省統一的開放式融資信息網絡平臺,建設覆蓋全省的健康大數據互聯平臺,大力推進“全企入網工程”、實施汽車客運站及客運車輛Wifi免費上網工程等。四川的“互聯網+”戰略正全力推進。
6月2日,四川林業走向“互聯網+”, 首個省級林業電商平臺“天府林產”正式上線。四川省林業廳副廳長包建華說,“天府林產”的上線,是四川林業走向“互聯網+”的重要一步,為四川林權流轉、林產品交易打破地域限制,拓寬銷售渠道,促進林農增收和山區扶貧有著重要意義。
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是今年國家重點發展的三大互聯網工程,而四川則把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列入了優先發展的五大新興先導型服務業,并著力實施“全企入網”。
“國家層面提出的‘互聯網+’戰略,意義十分重大,將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深刻改造和提升傳統企業生產銷售的各個環節,是經濟新常態下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今年4月2日,魏宏在成都調研“互聯網+”發展情況,主持召開座談會時說。魏宏要求政府有關部門與企業一道加快推動重點領域的“互聯網+”探索突破,打造四川經濟轉型升級發展新引擎。
四川的“互聯網+”戰略在省委、省政府的推動下已全面展開,并將以夯實新信息基礎設施、提升原有工農業基礎設施、創新互聯網經濟、滲透傳統產業為指向,為四川社會經濟實現轉型與增長開辟新路。
“‘互聯網+’的本質是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汪玉凱說。那么,作為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又將如何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呢?
另外,“互聯網+”還是一種社會形態,除了個人、企業、單位等要融入網絡中外,甚至物品、商品等也是網絡中以數據形態存在的一個“活”著且“流動”著的“生命”體。因而,在“互聯網+”的社會形態下,地處偏遠縣域內的任何個體,其觸網也將是難以避免。
智慧城市、“互聯網+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等新常態、新業態的推進,已是縣域新型經濟模式發展的方向,惟有主動融入“互聯網+”,縣域才能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未來。
“互聯網+政務”,服務更便民惠民。電子政務,目前四川正處于初始階段。5月28日下午,成都市工商局向首家申領企業——今日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頒發了成都首份,也是西部首份電子營業執照。以后,還可以實現網上亮照經營,并通過鏈接認證平臺。成都工商邁出了第一步,未來將會有更大的發展。
目前,電子政務正處于推進階段,2014年11月26日,首屆互聯網政務峰會在北京舉行,峰會正是由中央網信辦指導,遠在西部的成都市被評“十大網絡魅力省會城市”,獲得“政務創新獎”和“十大政務傳播力獎”。未來,電子政務將進一步推進。

互聯網+投資潮在中國各地出現
互聯網+商務,農村電子商務前景廣闊。淘寶、阿里、京東……城市里的電子商務風生水起,淘寶網每天上億用戶,10億件商品、900萬的賣家,每天2000萬以上的包裹量,網購已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商務形態。更為廣大的農村,其發展潛力更大,統計顯示,“互聯網+”跨越空間和地域,中西部、偏遠地區已釋放出了巨大的內需消費。2014年上半年,網購消費金額增長最快的前25個縣,同比增速均超過200%,其中13個來自于西部省份。
今年5月29日,四川出臺《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將實施“互聯網+農村”“互聯網+農產品”行動,到2017年,建成全省農村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臺,力爭交易額超過1000億元,平臺入駐知名電商企業超過30家,聚集農村網商超過8000戶,農村終端配送體系覆蓋80%的行政村、60%的自然村。農村電子支付體系基本完善。
在政策發力,政府助力的背景下,四川電子商務將迎來更大的發展,內陸也將不再偏遠。
6月2日,2015四川首屆川南電商博覽會在內江市舉行,阿里巴巴、京東、蘇寧、亞馬遜等國內知名電商企業云集,并吸引內江、自貢、瀘州、宜賓、遂寧、資陽等地的300余戶本土企參與,網絡空間走向現實,電商已越來越多地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2014年,內江市電子商務交易額達363億元,增長21%;網購交易額22億元,增長89%。今年一季度,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122億元。
“互聯網+農業”,推動電商進鄉村。四川縣域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物產豐富,農業產業發達,如以農產品為根基的釀酒業便使四川成為全國原酒基地,很多酒企已通過互聯網商務構建起了電子直銷平臺。
金堂縣在農業產業領域,形成臍橙、食用菌、黑山羊、無公害蔬菜四大特色品牌,已出現了大批涉農網站、農民網商,“互聯網+農業農村”等新的商務模式,成為四川省首批“省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
“互聯網+林業”,大山與城市聯通。四川大山分布很廣,而大山深處最富聚的是林業資源。可是,長期以來,山區交通不便,與外界的交流與溝通較為困難。而互聯網林業,正在改變這一切。把森林資源放到網上,把林業產品放到網上去流轉去交易,正是“天府林產”所追求的。2014年,四川實現林業產值2020億元,人均林業收入突破990元。“天府林產”電子商務平臺負責人李和平接受《當代縣域經濟》記者采訪時表示,將為全省林產品提供全流程、一站式、低成本的電子商務服務,致力于監測商品價格。今年將吸引數百家林業企業觸網。
“互聯網+金融”,讓縣域更受益。互聯網金融早已不知不覺地潛入到人們的生活當中,如Q幣、比特幣、余額寶等實際上都是互聯網金融的衍生品,有的甚至對銀行系統形成巨大的競爭與威脅,逼著傳統銀行業不得不放下身段來親民。同時,各家銀行機構也更多地把自己的貸款品種放到互聯網上,推動著銀行更多地親近市場,創新推出更多更好的服務項目。目前,工、農、中、建、交五大國有商業銀行都把互聯網金融提升到了戰略地位。
在四川旺蒼縣棗林鄉,農行四川分行依托四川移動公司網絡研發的“銀訊通”,通過“互聯網+惠農通工程”在縣域以下農村地區設立惠農服務點8.2萬個。“現在,我只需到村子里的農行服務點就能繳納電費了,真方便!”棗林鄉的周順清在繳完電費后說,僅這一項,他就少走了50多公里的山路,廣元地區受益農戶達80多萬人。
互聯網+傳統產業,尤為重要的還是互聯網+制造業。如果說網絡和平臺的建設是基礎,推動社會實現更大進步的“互聯網+制造業”則是未來搶占制高點的核心。
“中國制造2025”讓這一切變得生動而具體。
5月18日,國務院正式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規劃,這是中國版“工業4.0計劃”,也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為此,還將組建頂級領導機構。
企業,是這一規劃的具體實施方。中國龐大的企業群體,將如何擔起這一重任?四川制造業,又當如何作為?
有業內專家認為,雖然“互聯網”一詞已經流行了10多年,但不少企業還將其僅僅理解為“電子商務”。如果企業僅僅只是想把產品搬到網絡上去銷售,未來必將被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所淘汰。
最近微信上一個關于德國智能機器的視頻很火,德國的割草機、農業收割機、水果采摘機等已高度智能化,這給國人很大震憾。
未來電子設備將實現智能化、網絡化、協同化,“以人為中心,通過廣泛連接實現人、設備、服務的智能協同,做強智能終端。”長虹服務產業集團董事長莫文偉說。有鑒于此,2014年長虹喊出了“全面擁抱互聯網”的口號,長虹可以把電視、空調、冰箱、手機,甚至飲水機、燃氣灶、油煙機、室內照明、門禁等大小家電全部實現網絡化的智能互聯互通互控,形成一個整體的家庭互聯網解決方案。
2014年7月,四川將頁巖氣、節能環保裝備、信息安全、航空與燃機、新能源汽車等五大產業,確定為近期重點突破、率先發展的高端成長型產業,有專家認為,這正是“互聯網+四川制造業”的先行產業。這些產業如何智能化,需要進一步探索德國經驗,并向長虹取經。
西南交大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陳光認為,四川在打造“互聯網+制造業”經濟方面有很多優勢,在互聯網發展和傳統產業發展方面均有著較為扎實的資源積累;在大數據研究與應用、物聯網應用開發、城域網接入服務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四川是科教大省,107所各類高校,每年畢業學生30余萬。“四川要搶抓機遇,盡快制定實施面向‘互聯網+’發展的產業升級戰略,重點在高端裝備制造、信息網絡技術、集成電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航空、燃氣輪機等領域,制定‘互聯網+’新興產業培育路線圖和支持政策。”

馬云,最賺錢的互聯網公司掌舵人惹火全球
“互聯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催生大量新型業態,有專家認為,未來經濟社會是大規模社會化協同,信息(數據)要素在各產業部門中的滲透,直接促進了產品生產、交易成本的顯著降低,從而深刻影響著經濟的形態。
“小而美”將是企業常態,由于節約了信息成本,交易費用降低令外包等方式更為便捷,企業不必維持龐大臃腫的組織結構,低效、冗余的價值鏈環節將消亡,而新的高效率價值環節興起,組織的邊界收縮,小企業成為主流。
在大規模的整合下,大量靈活而高效的新型企業將誕生,新思維、新形態加劇社會的碰撞,社會經濟交流將更加快捷、有效。
中央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正是基于此的最基本判斷和要求。未來十數年,將是創業的黃金時期,引領時代潮流的世界性公司,甚至就將在這個時期誕生。
2015年5月5日,四川省政府發布《關于全面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意見》,提出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順應網絡時代新要求,全面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促進經濟增長“新引擎”。
四川從營造創新環境,激活創新主體,強化財政支持,完善投融資體系,支持大學生創業,吸引高層次人才企業等多種方式和渠道,鼓勵大眾創業。到2017年,力爭全省各類孵化載體達到500家,新增科技型中小微企業20000家,科技創業者突破10萬人,發明專利申請量達到4.5萬件。
“互聯網+”經濟體系下的創業、創新時代已經來臨,是“out”還是“in”,考驗著互聯網生態下的每一個個體。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