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潘興揚 周淼葭
羅江縣:淺丘里的一方“凈土”
本刊記者 潘興揚 周淼葭
2014年8月,在由四川生態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布的24個省級生態縣中,羅江縣名列其中。
四川省羅江縣地處成都平原北部邊緣,屬淺丘地貌,全縣幅員面積448平方公里,轄10個鎮、127個村(社區),總人口25萬。自1996年復縣以來,羅江縣珍視所擁有的良好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積極開展“生態經濟體系、生態環境體系、生態文化體系、生態社會體系、生態建設能力支撐體系”五大體系建設,將生態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產業發展、土地利用、全民素質提升等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如今已見成效。
“山清水秀但貧窮落后不是美麗鄉村,強大富裕而環境污染同樣不是生態文明。”
在羅江縣25萬的總人口中,農村常住人口就有18萬,占了四分之三。正是這樣的人口分布,決定了羅江縣生態建設的主體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向農村傾斜;而羅江縣獨特的生態、文化、資源和區位優勢,也使其在全域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表現出鮮明的特色。
站在自家的門前,田大哥先用手指了指院壩外到田坎一段的土地,又指了指屋后面的小山溝,面露羞愧地說:“以前,我們的垃圾都是倒在那些地方,反正沒得人管嘛……現在想起也覺得不應該,你看,像現在一樣,干干凈凈的多好嘛。”
田大哥是羅江縣鄢家鎮星光村的村民,也是當地農村垃圾治理最早的受益人之一。2009年,星光村被選做羅江縣農村垃圾治理的第一批試點村,全村539戶農家,共建起了86個垃圾房、垃圾池,不到兩年的時間,星光村的生活環境有了明顯改善。村委會的委員說:“以前即便請五六個保潔員打掃,路上的垃圾都撿不盡,現在2個人就可以輕輕松松維護好全村的衛生。”
據統計,羅江縣全縣農村每天產生垃圾在137噸左右,全年產生的垃圾共約5萬噸。羅江縣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副局長楊秦兵說:“一般來說,500噸的垃圾堆肥后就能產出400噸的有機肥料,等同于節約了1000畝果樹當年所需的肥料,為農戶省下15萬元左右的投入。這樣變廢為寶的利用方式,不僅有效處理了生活垃圾,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在羅江縣的農村垃圾中,占總量80%的塵土灰、生活垃圾、農作物廢棄物、可降解紙張等可用于堆漚農家肥;有2%-5%的磚塊、石塊等建筑渣土直接填埋或用于農村耕作道路修筑;有3%-5%的塑料、玻璃等物品包裝廢棄物可作廢品回收處理;只有10%-15%的不可降解垃圾需送垃圾處理廠集中處理。
自2010年起,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在全縣推廣開來,經過6年時間的不斷完善,羅江縣農村的生活環境有了明顯改善,更形成了“戶定點、組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五步走”模式。
所謂“五步走”模式,首先,農戶將自家產生的垃圾進行初分類,農村垃圾在這里進行第一次減量;根據垃圾量,保潔人員定期將垃圾池中的垃圾清運至分類收集池,集中進行細分類處理,農村垃圾在這一環節第二次大減量;村保潔人員定期將需進一步處理的垃圾運至鎮垃圾中轉站,這一過程完成了農村垃圾由村、組分散到鎮中轉站的統一集中;鎮、縣環衛人員每日對垃圾中轉站進行清運,將集中的農村垃圾轉運至縣垃圾中轉站或進入垃圾處理場;縣級生活垃圾專業處理機構按照居民生活垃圾處理工藝和流程,將農村垃圾集中無害化處置,該環節完成了農村垃圾的最后處理。
為保障垃圾回收處理的每個過程,羅江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縣—鎮—村”可回收資源收購網絡,累計建成回收站點47個;安置了126名村流動回收人員,實現了可利用垃圾的資源化處置;在每個鎮設立環境治理辦,配備數名管理人員,集中監管農村環境治理和生活垃圾處理工作的開展。據統計,羅江縣在各個節點安排了總計近千人的保潔清運隊伍,實現了“定人定事,不留盲區死角”的人員全面覆蓋。
羅江縣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副局長楊秦兵接受本刊采訪 圖//周淼葭
楊秦兵說:“當年,配套設施建起了,處理流程也規劃好了,怎樣讓村民主動地參與到垃圾治理的過程中去,成為垃圾治理的監督者,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最終,我們決定象征性地向村民收取每人每月1元錢的清理費,這個辦法很有效!”
1元錢清理費的收取,旨在喚起村民對垃圾處理的關注度、讓村民自覺地參與到環境治理的工作中去。“如今,只要路上有顯眼的垃圾沒及時清理掉,保潔員和村干部的電話就不停地響”。自1元錢清潔費推廣之后,羅江縣各村村民不僅改變了以往不良的垃圾處理習慣,更自覺地參與到了環境監督工作中去,在整個縣域內形成了良好的風氣。
如今,羅江縣約有800名農村保潔人員,根據月工作量的不同,平均每月可以得到600元上下的薪資。“每年累計560萬元的總支出,縣財政會補助300萬元,50萬元由場鎮清潔費收取,50萬元列入部門預算解決,剩余的160萬元則來自農村居民每人每月收取的1元錢。”
楊秦兵說:“自從‘羅江模式’作為先進經驗在全國推廣后,我們已經接待了數十批從全國各地來學習的隊伍了。我們開創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方法,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村垃圾面源污染問題,實現了垃圾處理的減量化和再利用,凸顯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009年以來,羅江縣累計投入2000萬元,全縣共修建戶垃圾池7072口,公路沿線垃圾池2058口,生態分類池1318口,總數達1.05萬口,實現了每戶農村居民都有地方投放垃圾。同時,全縣共建鎮級垃圾中轉站14座,配置運轉車輛。目前,羅江縣還在深化農村垃圾生態處理,在運行機制上探索農村清掃保潔市場化運作模式,促進農村垃圾收運處理體系的長效運行;在無害化處理上,探索廢舊電池、日光燈管、劇毒農藥包裝物等有毒有害垃圾的集中處理工作。
通過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羅江模式”這一突破口,羅江縣努力構建多層次的生態大格局,建立持續推進生態細胞建設機制,讓生態意識和生態行為扎根基層,讓生態理念入鎮入村、入腦入心,堅持數量與質量并重,以點帶面發動全社會參與生態細胞建設。
目前,羅江縣累計建成國家級生態鎮2個,省級生態鎮7個、生態小區7個,市級生態村40個、生態家園108個、綠色學校18所、綠色社區4個。羅江縣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說:“在此基礎上,我們正努力爭創更多的國家級生態鎮,為創建‘國家級生態縣’奠定堅實基礎,力爭實現人與自然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美麗鄉村建設目標。”
羅江縣經濟開發區整潔開闊
自復縣之后,羅江縣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先后關閉造紙廠、磚廠、小鋼廠、水泥廠等高耗能、高污染企業37戶,累計建成工業污水處理廠2座,靜電、布袋、旋風除塵以及鍋爐內置脫硫設備等工業廢氣處理裝置40臺。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續削減,凱江出境斷面水質達到國家Ⅲ類水域標準,縣城空氣質量達國家Ⅱ類標準。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100%,農村飲用水衛生合格率100%;建成生活污水處理廠1座、在建2座,不斷完善污水管網體系,城鎮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率達到83.86%。
生態建設同樣離不開產業,就占當地GDP比重過半的工業而言,羅江縣堅持“集中、集約、集聚”發展原則,建成省級經濟開發區,對經開區進行統一規劃布局,科學集約建設,注重生態效益。大力發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產業,積極鼓勵本地老牌的金路樹脂、四川玻纖等傳統產業技改擴能、升級換代,淘汰落后生產能力30余萬噸,嚴把項目環評關,堅決做到引資不引污。在園區內大力實施生態屏障和生態景觀工程,著力構建環境與生產和諧共生的生態園區。目前,以新材料、電子及基礎元器件、農產品精深加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生態環保型園區已初具雛形。
在農業上,羅江縣深入挖掘、培育,運用羅江地域、生態等比較優勢,因地制宜規劃農業產業發展。先后建成略坪蔬菜、蟠龍貴妃棗、鄢家蜜柚、天馬山翠冠梨等萬畝特色生態農業示范基地5個;以水稻、油菜等制種產業為主抓手,建成各類萬畝制種基地2個。在農業產業化上,不斷壯大農業專合組織,全縣已建成各類專合社83個、市級龍頭企業16戶,組織帶動農戶面達到85%以上,農民的生態意識、環保意識顯著增強,農業標準化生產程度逐漸加強,農產品質量和農業效益逐步提升。羅江縣更進一步推進農村面源污染連片治理,引導農戶合理施用化肥、農藥,積極探索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推廣“微生物發酵床”新型養豬技術,實踐“養殖+沼氣+種植”循環種養殖模式,實施“農戶生活污水凈化工程”和“生態家園富民計劃”,建成農村戶用沼氣池2.3萬口。
而作為生態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羅江縣的旅游服務業在近年也有了質的飛躍。多點多線的鄉村旅游體系建立起來,相繼建成了潺亭水城、芒江村、觀音巖、貴妃園、春花秋月、春風十里、國色天香、香山鷺島、白馬關景區等景觀景點;景點與農村資源互相配合,在星級農家樂和精品村的建設過程中農村公共服務水平能力有了明顯提升。
多年以來,羅江縣以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典范為目標,提出了以“中國幸福家園”為統攬的美麗鄉村建設發展路徑。縣域內環境整潔優美,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大氣、水、噪聲均達到國家規定標準,萬元GDP能耗達到0.87,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增至15平方米,公眾對環境的滿意率達到98%,一幅“出如畫、入有余、大和諧、同快樂”的藍圖逐漸清晰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