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程瑤
(1.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210023;2.南京審計學院,南京211815)
社會資本影響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可能路徑
楊宇1,程瑤2
(1.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210023;2.南京審計學院,南京211815)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并不是無成本的,社會資本作為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種重要機制,可以充當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潤滑劑。具體說,社會資本可以通過影響物質資本投資、人力資本投資、技術創新、制度創新、金融發展和國際貿易等幾種路徑影響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但是,社會資本既有積極功能也有消極功能,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漫長過程中,創造條件充分發揮社會資本的積極功能并且抑制社會資本消極功能的發揮,就顯得更為重要。
社會資本;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影響路徑
后危機時代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刻不容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意味著轉變經濟治理機制。傳統的兩種治理機制——市場和政府都存在缺陷,市場運行的缺陷導致市場失靈,政府運行的缺陷導致政府失靈,后危機時代各級地方政府的治理措施所帶來的后果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那么如何克服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發展?Bowels和Gintis(2002)危機爆發前曾指出,經濟治理存在政府、市場和社群三種機制,社群可以彌補市場和政府的缺陷。事實上,政府和市場的蹺蹺板式運行方式是不可能穩定的,也難以平衡,但政府、市場和社群構成的三角形的治理模式一定是穩定的。社群是社會資本的載體,社群中蘊含的信任和網絡也是社會資本的重要內容。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并不是無成本的,社會資本作為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種重要機制,可以充當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潤滑劑。當然,社會資本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之所以能夠發揮作用,是因為社會資本也是生產過程中的一種重要投入要素,而且,社會資本不是生產函數的一種獨立投入要素,而是整個生產函數中的重要轉換要素,主要通過影響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其它傳統或非傳統的發展要素而對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如物質資本投資、人力資本投資、技術創新、制度創新、金融發展和國際貿易等。
傳統的投資驅動型的經濟發展方式有其客觀必然性。從資本要素的角度來看,經濟發展方式的選擇有兩種:依靠資本投入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和依靠生產率改進的“集約型”經濟發展方式。雖然現階段物質資本投資仍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但是投資量的積累并非如亞當·斯密們所認為的是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投資效率的提高和投資的公平性才是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推動力量。所以,此時投資結構、投資主體和投資質量的良性轉變,投資公平性的提高便成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先決條件。
社會資本不管在改善投資效率還是投資公平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作為社會資本的信任可以通過降低摩擦成本和交易成本、改善投資決策、提高投資質量進而提高投資效率(Durlaufand Fafchamps,2004;潘越等,2009);其次,作為社會資本的網絡具有較強的信息傳遞優勢,網絡能通過提高信息傳遞速度提高決策效率進而提高投資效率;再次,不管是社會網絡還是信任都具有資源再分配功能,社會網絡可以通過其信息傳遞優勢而提高資源分配不公的成本,信任可以通過提供穩定的預期而降低資源再分配的摩擦成本,促進投資的長期公平性。最后,作為社會資本的信任除了直接影響物質資本投資外,還通過與人力資本、制度的互動間接影響投資效率和投資公平性。有研究顯示,信任與人力資本投資效率和公平性具有互補效應,而信任與正式制度對投資效率和公平性具有替代效應(Ahlerup etal.,2009)。
人力資本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具有多重作用,如改善生產技術關系、有效提高生產效率和保證經濟結構優化等。人力資本的投資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教育投資、保健投資和勞動力流動的投資。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人力資本投資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基礎(馮光明,1999)。社會資本對不同類型的人力資本投資都具有顯著影響(Bj?rnskov,2009;季文和應瑞瑤,2006)。
社會資本在三個層面上影響了人力資本投資。宏觀上,社會資本對人力資本投資政策的“強化”或者“擯棄”,影響著人力資本投資的效果;從中觀層面來看,社會資本對人力資本的投資作用主要通過社區成員之間的模仿、“干中學”等相互學習機制得以實現,但在社會轉型過程中,農村和城市社區的變化實際上弱化了社區社會資本的人力資本投資功能;微觀上,轉型期家庭結構的極大變化與漸進變化的社會資本的不適應,削弱了家庭對人力資本的投資作用,而家長的社會網絡以及家長教師之間的緊密社會結構則為孩子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機會和更高的教育績效。
社會資本與保健投資的關系尚不清楚,但是社會資本對勞動力流動的影響卻是顯著的。在就業市場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社會資本往往能通過提供勞動力市場就業信息、降低勞動力流動的心理成本而對勞動力流動決策產生
影響。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取決于能否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實現技術創新。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資源、協調物質財富創造與環境保護、經濟增長的包容性和可持續性等,所有這些無不需要技術創新的支撐(金踣,2006)。現階段,技術創新的發展呈現出新態勢——技術創新步伐加快、周期縮短,技術創新的難度增大、成本增高,創新資金需求量增長迅速,這使得一般企業和個人難以從事獨立的技術創新活動,必須進行合作創新。而社會資本作為促進合作的要素,自然成為激勵技術創新的主要因素(Ak?omak and TerWeel,2009;嚴成樑,2012)。這樣,社會資本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之間通過技術創新聯系起來。
社會資本激勵技術創新主要通過四種機制。第一,學習機制。技術創新的源泉是隱性知識共享,而隱性知識只能通過人際間頻繁互動才能轉移,信任及社會網絡提供了人際間互動的基礎,促進了隱性知識分享。信任水平越高,社會互動越頻繁,成員間隱性知識分享越充分,越有利于創新思想形成。第二,激勵約束機制。信任可以降低對剛性監控體系的需求,不受或少受監控機制的約束會激勵形成新思想。同時,信任可以降低合約成本和監控成本,激勵公司將更多時間和財力用于技術創新。第三,合作機制。信任和社會網絡培養了社會成員間的合作習慣及團結傾向,產生協同效應,使各種思想、技能和財富有效整合以形成突破式的創新及促進創新成果轉化。第四,風險控制機制。技術創新是一個動態過程,從研發到商業化應用,都需要知識流動和資源活化,其中存在著很大的風險。豐富的社會資本存量可以使聲譽機制發揮作用,通過降低交易成本、改變行為預期和阻止自私自利行為等多種機制降低風險規避傾向,增加風險融資方案成功概率,激勵投資者將更多的資金投資于高風險研發活動(楊宇和沈坤榮,2010)。
制度創新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基本保障。所有的創新活動都有賴于制度創新的積淀和持續激勵,都必須通過制度創新得以固化,并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續發揮作用(陳孝兵,2009)。社會資本作為社會捆綁在一起的黏合劑,能夠使得創新主體在風險較高的情況下也能容易地達成交易,降低了制度創新費用和創新制度的實施成本,從而促進制度創新和提高制度變遷效率(李華民,2003);社會資本也可以被看作為一種非正式制度,具有激勵約束作用(陸銘和李爽,2008)。社會資本與正式制度可以相互替代、相互補充,共同作用于經濟發展(Ahlerup etal.,2009)。因此,社會資本可以通過制度創新這一途徑影響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社會資本影響制度創新主要通過需求效應和供給效應。高水平信任產生較強的社會責任感,稠密的社會網絡產生對違約及不當行為的懲罰機制,這些都會抑制個人謀利的沖動,使得公共決策反映大眾的偏好,更容易得到大眾的支持,進而產生進一步制度創新的需求。高水平信任和社會網絡使得對立的雙方相信,即使當前的決策使其利益受損,但是未來的決策也會彌補其當前的損失。因此,對立雙方都會有制度創新需求。高水平信任和社會網絡任有利于避免公眾對于前景不確定的制度變遷的廣泛懷疑,更可能帶來制度創新的需求,相反,在低信任國家,公眾常將政策創新看作是特殊利益集團的妥協和讓步,因此很難得到必要的公眾支持。從供給角度看,高信任和社會網絡稠密地區的官員更可能尊崇社會合約,并將導致高質量決策的有效供給,從而改善制度創新績效(楊宇和沈坤榮,2010)。
金融發展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起著十分顯著的作用。一方面,金融發展通過有利于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有利于科技的不斷創新和有利于減少污染而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向效率更高、質量更好的方向發展(孫工聲,2008);另一方面,金融發展帶來的私人信貸規模增加,有利于縮小貧富差距和城鄉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江春和許立成, 2007)。這樣,經濟發展方式將向更為公平的方向轉變。而且,社會資本能夠影響居民的金融決策,推動居民商業保險購買,增加居民的借貸行為,提高居民股市參與,改善金融機構效率,從而激發金融機構的發展進而促進金融市場的發展(Guiso etal.,2004;何興強和李濤,2009;李濤,2006;)。因此,社會資本可以通過金融發展這一途徑影響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社會資本促進金融發展的機理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融資合約本質上是基于融資雙方彼此間的信任,社會網絡也會懲治不遵守融資規范的個人。所以,社會資本通過人們之間的信任、相互聯系和互惠規范等非正式約束機制發揮作用,增強了人們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合作關系,降低了交易成本,抑制了機會主義行為傾向,從而提高了金融交易的效率。其次,信任和社會規范部分地解決了資本市場中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市場失靈問題,從而增加了消費者的儲蓄,進而促進金融發展。最后,社會資本中的信任和社會網絡能有效地解決資本市場中存在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從而會推動居民的“股市參與程度”,進而促進金融發展。
中國的外向型經濟比重極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也意味著要轉變外貿發展方式。金融危機后,貿易保護主義甚囂塵上,國際貿易摩擦增多,國際貿易的交易成本(不僅僅包括傳統的運輸成本、貿易壁壘和關稅等,而且包括產品搜尋成本、關于產品質量和貿易伙伴可信度的信息采集成本、法律成本、控制成本和匯兌成本等)越來越大。社會資本作為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因素,必然會影響國際貿易發展。
社會網絡能夠降低交易成本,有效克服非正式貿易壁壘,產生凈貿易創造效應。在法律和正式制度不能發揮作用或效力較弱的環境中,社會網絡可以通過道德、習俗和規范來維持彼此間的信任,從而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其次,社會網絡所有參與人對違反道德、習俗和規范的人的合作懲罰機制發揮作用。在重復博弈均衡中,參與合作的每一個人的最優策略就是永遠拒絕與曾經欺騙網絡內任一成員的代理人打交道。最后,社會網絡具有信息傳遞優勢,能夠讓買方更容易找到賣方,能為買賣雙方提供充分
的價格信息,提高交易效率,促進國際貿易發展(劉慶林和綦建紅,2004)。
信任可以降低貿易不同階段的交易成本從而促進國際貿易發展。具體地說,國際貿易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尋找潛在貿易機會、簽訂合約以及合約執行和控制,每個階段都會帶來交易成本。在第一個階段,網絡成員間的共同信任可以提高信息質量,從而降低貿易搜尋成本;在第二個和第三個階段,高水平的信任使得貿易雙方都相信對方會按照合約承諾條款履行合約,不需要額外規定和執行嚴格的監控程序,這樣就降低了合約執行成本和監控成本。另一方面,信任不僅僅是監控的替代品,也可以作為監控的互補品發揮作用。即使一方違約,合約需要強制執行,高水平信任也會使合約一方相信違約方在司法程序下能夠強制執行合約,這樣就提高了國際貿易發生的概率。
顯然,社會資本,不管是社會網絡還是信任,都可以通過降低交易成本而促進國際貿易增長。因此,在其他稟賦條件不變的條件下,我們可以通過改善社會資本達到促進國際貿易發展以及發展方式轉變的目的。
社會資本可以通過降低交易成本進而促進物質資本投資、人力資本投資、技術創新、制度創新、金融發展和國際貿易,降低轉換成本,從而最終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見圖1)。但是,社會資本并不總是會降低交易成本。由于社會資本負向功能的存在(如封閉的社會網絡阻礙資源的合理配置、與正式制度相沖突社會資本可能阻礙制度推行和實施、強大網絡之外的人無法與網絡內成員競爭合理資源),社會資本也會通過影響物質資本投資、人力資本投資、技術創新、制度創新、金融發展和國際貿易等途徑而阻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因此,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漫長過程中,創造條件充分發揮社會資本的積極功能并且抑制社會資本消極功能的發揮,就顯得更為重要。

圖1 社會資本影響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可能路徑
[1]Bowels,S.,Gintis,H.,Social Capital and Community Governance[J].Economic Journal,2002,112∶419-436.
[2]Durlauf,S.N.,and Fafchamps,M.,Social Capital,NBER Working Paper,No.10485,2004.
[3]潘越,戴亦一,吳越鵬,等,社會資本、政治關系與公司投資決策[J].經濟研究,2009(11)∶82-93.
[4]馮光明.人力資本投資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J].中國人口科學,1999(1)∶53-56.
[5]Bj?rnskov,C.,Social trust and the growth of schooling,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Volume 28,Issue 2, April 2009,Pages∶249-257.
[6]季文,應瑞瑤.農民工流動、社會資本與人力資本[J].江漢論壇,2006(4):63-66.
[7]金碚.科學發展觀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J].中國工業經濟,2006(5):5-14.
[8]Ak?omak I.S.and TerWeel B.,Social capital,innovation and growth∶Evidence from Europe,European Economic Review,Volume53,Issue5,July 2009,Pages544-567.
[9]嚴成樑.社會資本、創新與長期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12(11):48-60.
[10]楊宇,沈坤榮.社會資本對技術創新的影響[J].當代財經,2010(8):1-9.
[11]陳孝兵.論制度創新與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J].理論學刊,2009(8):47-51.
[12]李華民.社會資本投資及制度變遷績效[J].經濟學家,2003(6):85-92.
[13]陸銘,李爽.社會資本、非正式制度與經濟發展[J].管理世界,2008(9):161-165.
[14]Ahlerup,P.,David,O.O.,and Yanagizawa,D.Social Capital vs Institutions in the Growth Process,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P&P,2009,7(2-3)∶446-457.
[15]Stiglitz,J.E.,Formal and Informal Institutions,in Social Capital:A Multifaceted Perspective,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TheWorld Bank,2000,pages∶59-70.
[16]Ahlerup,P.,Olsson,O.,Yanagizawa,D.,Social capital vs institutions in the growth process,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ume 25,Issue 1,March 2009, Pages∶1-14.
[17]楊宇,沈坤榮.社會資本、制度與經濟增長——基于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制度經濟學研究,2010(2)∶34-51.
[18]孫工聲.經濟發展方式與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金融縱橫,2008(2):9-15.
[19]江春,許立成.制度安排、金融發展與社會公平[J].金融研究,2007(6):44-52.
[20]Guiso,L.,Sapienza,P.and Zingales,L.,The Role of Social Capital in Financial Development,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ume 94,Issue 3,June 2004, pages∶526-556.
[21]何興強,李濤.社會互動、社會資本和商業保險購買[J].金融研究,2009(2):116-132.
[22]李濤.社會互動、信任與股市參與[J].經濟研究,2006 (1):34-45.
[23]劉慶林,綦建紅.國際貿易社會網絡理論研究綜述[J].經濟學動態,2004(7):96-99.
[責任編輯:龐林]
F320
A
1005-913X(2015)12-0019-03
2015-10-10
楊宇(1977-),女,江蘇睢寧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宏觀經濟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