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林瑞 原長洲 斯松華
材料類創新型研究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侯林瑞 原長洲 斯松華
根據現在學生培養現狀,從優化課程體系、科研課題促教學、國內外高校和校企聯合辦學四個方面對材料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嘗試和探索。
伴隨著新材料的不斷發現,各種多功能的新型產品孕育而生,這極大地便利了我們的生活,也推動了整個科技和經濟的高速發展。在新的國際形勢下,這就亟需培養創新型材料類研究人才對新型材料及產品繼續深入研究并推廣應用。作為培養人才的高等學校,在國家創新型人才建設中擔任著更重要的使命。作為培養材料專業人才的學院,更需要培養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更強的創新能力﹑活躍的創新型思維等的專業人才去滿足國家及社會需求。本文結合安徽工業大學材料學院多年來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實踐及經驗,分析了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對材料類創新型研究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探索和嘗試。
創新性思維不活躍﹑創新意識不強。創新性能力的培養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關鍵。作為人口大國,國家有限的教學資源催化了教學優質資源之間的競爭,閉卷考試入學和就業還是重要的教學評價體系,這樣就不可避免重書本﹑重知識﹑重分數等,而弱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盡管“素質教育”已提倡了多年,但是“應試教育”在教育體系還是占有一定的主導地位。在目前的教育狀況及環境下,中國教育培養的學生習慣聽老師的,認為書本上講的﹑權威說的都是正確的,他們就死記硬背這些理論,沒有思考過“為什么這樣就行”﹑“為什么那樣就不可行”等問題,學生思維不活躍,沒有創新的動力,缺乏創新的意識,更不會對“權威”提出自己的疑問,這樣就缺少了鍛煉的機會,學生的創造能力基本上處于被壓抑的狀態。
教學評價體系單一﹑監管職能部門缺失。現在的眾多高校,學業評價基本上“重閉卷考試﹑輕考查”。盡管現在高校也設置了一些選修課﹑實習課及學生實驗等,然而由于缺乏一定監管,這些評價有時帶有一定的主觀性,甚至一些教學職能單位或老師對這些課程認識不夠,浮于形式,沒有真正地督促﹑監督學生做到位,因此,這樣惡性循環,這些課程的設置就成了“雞肋”,既浪費了國家資源,又浪費了教師和學生寶貴的時間。

優化課程體系,增強學生參與。在明確材料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任務和要求的情況下,增加實踐教學的課程比重。例如,《材料化學基礎》是我們安徽工業大學材料學院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教材為浙江大學陳林根主編的《工程化學基礎》。由于傳統考核機制的限制,上課時間基本上還是采用“教師滿堂灌﹑學生全堂聽”的授教模式,教師自由度低,這種被動式的授教模式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導致有些學生在課堂上看課外書﹑聽音樂﹑玩手機甚至睡覺。如果能增加教師的調控課堂的自由度,可把一些知識點從“教師教﹑學生聽”模式變為“學生自己搜系整理資料﹑學生自己講﹑學生自己學”模式,這樣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引入前沿科研內容,以科研激發學生參與創新實驗興趣。鼓勵教師把一些前沿的科研研究成果引入課堂,摒棄一些陳舊老化內容。例如,我們選用的一些教材已經被出版很多年,教學內容嚴重老化陳舊,一些選用講授的儀器設備甚至是六七十年代的產品。為學生構建與教師多次溝通的橋梁,鼓勵學生多參與教師科研課題,多創設一些創新創業訓練競賽,并采用“學分制”記錄學生成果,把學生參與創新創業實驗與學生升學﹑就業掛鉤,完善獎勵激勵機制,把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把學生從“單純地學習理論知識”轉化為“邊學習理論知識,邊增強自己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過程。多年來,我們安徽工業大學材料學院每年都設置了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SRTP項目﹑挑戰杯等競賽,鼓勵學生參與教師課題研究,對第一作者發表論文的學生進行獎勵,并記錄創新學分,經過多年實踐,發現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創新實驗的熱情。
增強國內甚至國際高校之間聯合辦學。國內及國際高校之間聯合辦學有助于學生優質教育資源之間的相互滲透及融合。近年來,由于資金﹑人員﹑考核機制等的限制,國內大學之間,尤其國內大學與國外大學之間的交流還極其有限,每年只有很少數的一些人才有機會走出去,這極大地束縛了學生的思想。沒有交流就沒有發展,有限的學習信息渠道遮擋了學生的學習視野,貧乏的知識關閉了學生創造的源泉。多年來,安徽工業大學也與美國﹑英國﹑韓國﹑土耳其等國家的多所高校建立密切交流合作關系,每年都有一批學生進行交流學習,對學校創新教育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增強校企合作辦學。材料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實踐動手能力是材料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指標。認識生產實習﹑實驗教學等實踐教學與課堂理論教學都是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的重要環節,它們相互依托﹑相輔相成,其主要任務是夯實理論知識﹑培養實踐動手能力﹑激發學生創新精神[6]。我們學院近幾年出臺了一些政策,鼓勵在學生培養過程中,引入企業導師,讓企業一些董事長或經理和校內教師一塊指導﹑培養學生,同時,學生也被派到馬鋼﹑寶鋼和十七冶等企業進行生產實習,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也鍛煉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作者單位:安徽工業大學)
安徽省教學研究重點項目(2013jyxm065);安徽工業大學2014校教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4jy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