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嵩楠
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和脆弱性的關系
——以我國影子銀行業務為例
◎顧嵩楠
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深入,商業銀行逐步將提高金融創新能力作為提升競爭實力的關鍵。但是,商業銀行在通過金融創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機構盈利能力和優化資源配置的同時,也加劇了金融系統的脆弱性,對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帶來了挑戰。本文將以我國的影子銀行業務為例,分析金融創新與金融脆弱性之間的關系,從而為提升我國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能力提出幾點建議。
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作為金融發展的動力,一方面極大地推動了銀行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是導致金融系統產生脆弱性的誘因。當新的金融產品﹑金融市場和金融業務層出不窮時,舊的金融法規和制度不能適應發展的新格局,從而就不可避免的產生了金融脆弱性。并且,隨著金融工具的研發和科技的進步,使得金融領域的進入門檻也相應降低,一些非金融機構也進行金融服務,從而使得金融監管不到位,誘發金融系統的脆弱性,例如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因此,商業銀行應吸取前車之鑒,有條不紊的推進金融創新,權衡金融創新和金融脆弱性間的利弊關系,避免加重金融系統的脆弱性。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我國金融也對外開放的程度也迅速提高,我國國內金融市場的競爭也加劇。在我國商業銀行實行分業制的背景之下,一些商業銀行為規避監管﹑獲取競爭優勢﹑拓寬生存空間,必然會通過業務創新來突破分業的限制。比如,代理銷售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理財產品,實行銀證﹑銀信﹑銀保合作來辦理托管業務,對非銀行金融機構進行股權投資等。
但由于我國商業銀行尚未完全形成現代經營管理體制﹑金融創新外部條件不成熟,我國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在帶來收益與提高競爭優勢的同時,也對整個金融系統帶來了一定的不穩定性。我國商業銀行金融脆弱性的表現主要有以下三個:
貸款擴張,銀行貸款相對于銀行股本或存款基數比例過高。當出現貸款投資組合質量惡化時,銀行貸款相對于銀行股本過高會使得銀行用于挽救貸款損失的資本緩沖金不足;當銀行貸款相對其存款基數過高時,銀行將不得不依賴銀行間市場融通急需的資金,使得銀行間市場的變化(如利率)對銀行的影響更加顯著。
低效的內部控制。內部控制的目的是確保銀行按照董事會制定的政策和策略,以審慎的方式經營業務,只有在得到適當授權后才進行交易,資產得到保護,負債得到控制,會計和其他記錄能夠提供完整﹑準確和及時的信息,管理層能夠發現﹑評估﹑管理和控制業務風險。
低質量的經營計劃。經營計劃應描述和分析銀行開展主要業務的市場,并制定銀行的經營策略,使銀行適應其在產品﹑技術和人才等方面面臨的不斷變化。如果銀行存在低質量的經營計劃,將導致銀行經營走下坡路實力變弱,而弱小銀行往往會被其他銀行兼并。

金融穩定委員會(FSB)對于“影子銀行”的定義為游離于銀行監管體系之外﹑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和監管套利等問題的信用中介體系(包括各類相關機構和業務活動)。我國的影子銀行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影子銀行有所不同,我國的影子銀行運營對金融市場交易機制依賴程度較低,信托﹑投資銀行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在影子業務創新中所起的作用較弱,市場運轉核心由商業銀行擔任,影子銀行業務具有較強的規避監管與套利目的性。
我國商業銀行的影子銀行業務主要是銀行的理財業務﹑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委托貸款業務﹑與擔保公司等機構相關聯的融資業務﹑同業業務,這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貨幣基金和對沖基金的影子存款身份。我國商業銀行涉及影子銀行業務,有利于其吸收存款﹑繞開資金投向約束和優化資產負債表。但是,影子銀行業務的過快發展也給金融系統的穩定性帶來了一定的風險。本文將結合影子銀行業務的類型和運作模式,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金融創新與金融脆弱性的關系。
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復雜性加劇了金融脆弱性。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通過設計出多樣的金融工具來獲取超額收益,例如期貨﹑期權﹑掉期交易等銀行理財業務等。但是,其在獲取利潤的同時,也面臨著基礎資產鏈條過長和本身產品設計的復雜性而不能分辨金融產品風險性的問題。所以,當市場出現波動時,投資者會產生恐慌情緒從而大量拋售金融產品,加劇了金融市場的脆弱性。例如,銀行理財業務等。
銀行理財業務,主要是銀行通過出售理財產品,將籌集的資金用于為客戶提供融資服務來獲取收益的業務。銀行理財業務是屬于銀行表外業務的理財產品,所以銀行可通過發行高收益的理財產品,避開利率管制和貸款規模控制。因此,將籌得資金用于表外資產融資蘊藏著巨大的信用和流動性風險。此外,銀行理財產品大多采用“資產池”的運作模式,當資金的吸收和投放不能做到一一對應時容易引起流動性不足的風險;另一方面,銀行為了防范名譽風險,通常會為發行的理財產品提供隱性擔保,加上其資金成本本來就高于普通存款利率,從而整體成本的提高會促使商業銀行進行“逆向選擇”,將資金投放于更高收益﹑更高風險的領域,這樣可能會造成社會資金的風險系數增高。
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加速了風險的傳導。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也拉近了不同金融主體之間的距離,打破了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衍生產品與原生產品以及各國金融市場之間的界限,衍生品交易增強了各市場之間的聯系,同時也增強了風險的連鎖反應,當一個地區或機構發生危機時,就會通過金融工具將危機傳染至其他經濟體或機構,增加了全球金融體系的脆弱性。例如,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等。
信貸資產證券化,是將原本不流通的金融資產轉換成為可流通資本市場證券的過程。商業銀行可以將住房抵押貸款﹑信用卡貸款等信貸資產進行資產證券化處理后出售,這樣可以較早回收現金流,緩解貸存比壓力,增加流動性,能夠提高資產充足率及資本使用效率。但是,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的過程通常伴隨著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以及環境風險等,而且這些風險都不是彼此獨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交織在一起的。而且,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過程要涉及到發起人﹑SPV﹑信用增級機構﹑投資者等多個主體,從而將具有風險的融資功能分配給另外一些有限責任承受人,以至于使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風險超過了一般金融風險的概念。
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影響了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影響了貨幣市場的需求與供給,從而使得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降低。從貨幣需求方面來看,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會增強貨幣需求函數的不確定性,從而改變貨幣需求結構,降低貨幣需求的穩定性。從貨幣供給方面來看,隨著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不斷推進,不同資產之間的替代性逐漸增強,進而導致貨幣乘數和金融機構創造派生存款的能力發生變動,提高了貨幣供給的不確定性。因此,金融創新對貨幣供求的影響使得中央銀行對于貨幣供求的控制能力有所減弱,貨幣供求更多受內生因素的影響,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降低。
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由于國外的商業銀行發展較早,并且經歷了幾次金融危機后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因此,我國商業銀行應從自身發展的實際出發,積極學習西方先進的風險管理和經營管理知識。此外,我國的國情與國外發達國家不同,我國商業銀行在學習西方先進管理經驗的同時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我國的商業銀行穩健發展。
建立科學的風險評估體系。商業銀行應建立科學﹑有效的風險評估體系,為正確評估金融創新產品的風險和實施金融監管提供可靠地依據,從而加強對表外業務的監管和非標準化的場外業務的監管。此外,商業銀行還需建立嚴格的注冊登記制度﹑促進資產與負債結構的期限匹配﹑有效規范金融產品創新和限制部分業務活動及貸款集中程度。
完善相關法律規范,加強金融監管。由于金融監管不能及時適應金融創新,使得金融創新在某些領域存在監管空缺的情況,從而會影響整個金融系統的脆弱性。因此,監管當局應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為各類商業銀行業務提供法律依據,明確各金融監管部門之間的分工和聯系,建立一套相互合作﹑相互補充的金融監管法律體系。此外,商業銀行應嚴格遵守現有的法律法規,及時了解國內最新的監管政策,適當調整業務模式,以確保符合現時的宏觀經濟運行要求和監管要求。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東吳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