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江
(武漢科技大學圖書館,湖北武漢430081)
基于“高效流通”的高校圖書館館藏資源評價機制研究*
羅江
(武漢科技大學圖書館,湖北武漢430081)
為提高館藏資源的流通和使用效率,幫助讀者快速準確地獲取所需資源,以館藏教學資源的利用為例,將圖書館工作與本科教學相結合,從資源調研、數據統(tǒng)計與建模、平臺建設3個方面對資源的指導評價機制進行研究。
館藏資源高效流通評價機制
圖書館資源保障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讓讀者能夠快速準確地獲取自己所需要的資源,圖書館學家阮岡納贊提出的圖書館學五定律:書是供使用的;每個讀者有其書;每本書有其讀者;節(jié)約讀者的時間等[1]清晰地體現了圖書館的這個特點和任務。圖書館資源保障的研究領域有很多方面,筆者僅就如何創(chuàng)新機制和手段以提高現有館藏資源的流通效率問題進行一些探討。
1.1紙質資源的流通仍然是多數高校圖書館最基本的業(yè)務
隨著圖書館網絡數字化技術的發(fā)展和各種電子數據庫資源的普及,紙質圖書資源的利用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出現了一定的萎縮,但作為高校圖書館主要服務對象的本科生因為其教育背景、學習習慣和特點決定了紙本圖書閱讀依然是他們的主要閱讀方式,閱讀內容主要包括相關教學參考和一部分人文社科圖書資源,特別是這些年來很多地方高校本科招生規(guī)模一直維持著較大的基數且較為穩(wěn)定,本科生數以萬計已是常態(tài),因此圖書借閱工作仍然是圖書館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服務內容。
1.2資源流通效率較低
對于很多理工類為主的教學研究型大學而言,大多數學生都會在本科畢業(yè)后進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因此其教學目的以應用技術為主,專業(yè)劃分較細。然而,由于大學初級階段的學生對專業(yè)特點和自身定位還難以把握,雖然求知欲望較高,但畢竟知識能力和信息素質還較低,在資源的需求和索取上不可避免地帶有盲目性,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用于進行挑選、比較性質的泛讀,針對性、深入性的閱讀少。近些年的統(tǒng)計數據表明,以本科生為使用主體的書籍類教學參考資源中,超過1/3借閱周期不到一周或更低,即借閱率高,借閱效率低,既影響了自己的學習效果,也影響了圖書館資源的合理流動和利用效率。
1.3資源建設的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特別是紙質資源方面
近些年來,各高校圖書館繼前期硬件資源的投入和建設基本完成后,都進一步加強了文獻資源建設的力度,采訪部門每年根據各個學科建設情況和師生的要求購買了大量的圖書資源,從宏觀上看提高了圖書的館藏量,特別是大幅提高了生均藏書量和生均新書量這兩個圖書館評估的重要指標。但資源的有效供給率并不是隨著絕對總量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的,資源總量的不斷增多與利用率相對較低的矛盾一直存在[2]。有的圖書因為出版社、作者名氣等原因受到讀者青睞而供不應求,而有些書卻因種種非學術性原因“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借不到書、借不到合適書的抱怨仍然大量存在。因此本著“最適合的就是最需要的”的原則,圖書館有必要在微觀上對資源和讀者這兩個龐大的對象做進一步的搭配工作,提高圖書的流通率和文獻資料的利用率,緩解圖書借閱中的供求矛盾[3]。
針對這些問題,筆者提出了“高效流通”的概念,即相應的圖書資源能夠及時地被合適的閱讀對象索取和閱讀。其目的也就是要減少流通工作中的低效甚至是無效的借閱,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工作效率,因此可以認為高效流通是做好資源保障工作的重要前提條件。
而要實現高效流通,圖書館就要發(fā)揮主動服務的精神,利用圖書館資源、技術等條件加強對本科生(主要是一二年級)的資源利用指導工作,建立一個既能體現專業(yè)特點又符合教育教學規(guī)律的資源利用指導機制,幫助讀者快速準確地獲取所需資源。
2.1以資源的合理利用為導向分階段對專業(yè)課程進行模擬跨專業(yè)分類
很多高校在專業(yè)設置上為適應就業(yè)和市場需求,劃分較細,專業(yè)數較多,但在教學上依然是重視素質教育,講求博學與精專相統(tǒng)一,這是適應新時期我國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方向和要求的[4],特別對于本科一二年級階段,他們從中學應試教育的模式中走過來,是最合適的素質教育對象。因此在資源的分配和供給上應注意適當拓寬專業(yè)限制,通專結合,加強那些概念性強、適應面廣且具有普遍意義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的資源配置。這有利于擴大知識面和眼界,增強適應性、靈活性以及推動創(chuàng)新能力。本著這個原則,我們主要以本科一二年級學生為研究服務對象,采取按學期、專業(yè)分類的差異化研究方案。
一二年級主要以基礎課和專業(yè)基礎課為主,這個學習階段專業(yè)口徑較寬。為體現這個特點,同時也能夠減少重復工作,提高可操作性,我們以每個學期為一個研究階段,在每個研究階段內,以課程為主鍵,按專業(yè)屬性、教學要求、培養(yǎng)目的等相似性進行歸類,并隨著每個階段的專業(yè)差異化要求而變化。如本校化工專業(yè)和材料專業(yè),根據其專業(yè)屬性在一定的領域和階段有一定的相似性,通過對其專業(yè)教學的回溯研究可以發(fā)現,本科一年級在數學、計算機基礎等基礎課上的教材和教學要求是基本相同的,但在第二階段的物理化學、基礎化學等課程的教學要求上就有差異。同樣,信息技術專業(yè)與機械工程專業(yè)對高等數學的教學要求是不一樣的,因此圖書館在教參資源的推薦和提供上可以分階段歸類,對不同專業(yè)根據其屬性分不同階段在教參資源的推薦和提供上有所不同,即在各專業(yè)課程與資源的搭配上可呈現一對多、多對多等情形,不僅可以擴大資源的選擇范圍,也使資源的選擇工作變得簡潔高效,還有利于加深資源與教學的融合。
以高等數學這門課程在本校的教學實踐為例,由于我校專業(yè)面較廣,涉及理、工、醫(yī)、經、管、文,按各專業(yè)對這門課程的教學要求以及相互間的共性和個性,分為高數A、B、C類,其他課程與專業(yè)之間也照此方法分階段(學期)建立專業(yè)課程分類庫,為下一步的資源遴選工作打下基礎。
2.2在分類的基礎上對資源元數據信息進行檢索統(tǒng)計
圖書館書目管理系統(tǒng)存儲了圖書館全部圖書資源書目信息,根據以上分類原則對各個階段、各類專業(yè)課程的教學參考資源進行分類統(tǒng)計,通過專業(yè)類別、關鍵詞的檢索,并結合教學要求對圖書館的本科教學資源進行組織、分類和遴選,對書籍的借閱次數、借閱周期長短、復本數量等數據建立資源檔案庫,同時圖書館員還要具備一定的知識能力和專業(yè)背景,對每本書的內容和結構有一定的了解,以便做出對專業(yè)課程適合度的初步評價,這些數據和評價就構成了這些資源的基本特征,作為下一步進行數據分析的基礎。
2.3采集資源的使用和評價信息,突出數據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數據的有效和準確主要反映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數據來源是多角度多方面的,有利于提高數據的客觀性和準確性。第二,數據要有一定量的積累,能夠表現出一定的規(guī)律和傾向性。根據以上要求,圖書館應充分利用現代化的管理和技術條件以下述方式予以解決。
首先,從讀者的角度進行評判。讀者對資源文獻的利用評估一直是館藏資源評價較為常用的方式,也是較有價值的評估,且從資源在當前的利用情況也能夠預見未來一段時間的利用[5]。由于各專業(yè)學生人數眾多,其對教學資源的使用情況也比較復雜,圖書館可采用網上網下問卷調查的形式,在圖書館網站上專門設置一個調查欄目,將對應各年級專業(yè)課程初選的教參書籍數據庫發(fā)布到欄目中,供學生進行評比打分,這樣就可以獲得學生對教參書籍使用情況比較客觀的評價。
其次,各學院圖書分館作為總館在資源和服務上的延伸,近年來在資源建設、聯(lián)系與協(xié)作上不斷加強,其特點是在資源建設上突出專而全,在數量和種類上盡量滿足各學院教學科研的需要,同時由于地處學院,靠近教學科研一線,也便于了解各學科教學科研情況,如教學進度、教學安排以及教師和學生對于圖書資源的使用情況、滿意程度等。因此可利用教師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較高的專業(yè)素質從教學的角度對這些專業(yè)的參考書籍進行一個初步的評價,評價方案為針對不同專業(yè)的同一門課程,其對應的各種教參書,對它的適合度如何等進行量化打分,這樣對這些參考書籍就有了一個比較專業(yè)的評判標準。
2.4建立數學模型對數據進行計算統(tǒng)計
通過以上工作程序可以獲得比較客觀、多樣性的資源評價數據,但由于對資源的認可和認識是受知識水平和使用方法等因素的影響和左右的,因此為了得出對資源比較準確的總體評價,還應綜合考慮各個因素的作用,分別給予其適當的權重,通過數學模型的計算,從而得出一個綜合的資源評價指數,它能夠反映出資源對各類讀者的合適度、滿足度及可借閱性等。在這里,我們定義為綜合借閱指數T(n),模型的建立過程如下:

f(x)為綜合評價指數,f(x)=αX1+βX2+θX3,其中X1、X2、X3分別為學生、專任教師、圖書館研究工作人員從不同的角度對資源的評價系數[6]。α、β、θ為系數所占權重,α+β+θ=1,根據各群體作用分別定為0.4、0.3、0.3,評價指數主要從主觀認識的角度來評價資源,為其打分。雖然是綜合了各類不同讀者的看法和意見,但仍屬于主觀性因素,因此還要加上一個較為客觀的指數進行修正和補充,這就是定義為體現借閱人氣指數的u(n)。u(n)是依托于圖書資源的各種相關借閱數據建立起的計算模型,從另一個方面體現出資源的被關注度和使用程度,屬于客觀性因素,可以視作f(x)的修正和補充。

Ni:單位時間段內該種書平均每冊的借閱次數,包括成功和未成功的次數以及預約次數。
Nmax:單位時段內教參類資源中借閱次數最高的那種書的平均每冊的借閱次數,包括成功和未成功次數以及預約次數,為一相對固定值。
Ti:單位時段內該種書的平均借閱周期。

其中n為該種書的成功借閱次數,tn為每次的借閱時間。
Tmax:所研究的該種書允許的最長借閱周期,為一個固定值。
ni:對應該種書的復本數,隨著復本數的增加,資源對讀者的滿足度和可借閱性基本上是線性增加的。
2.5建立模型和數據庫的關聯(lián)
以上各元數據都可以從圖書管理系統(tǒng)的相關管理模塊中獲得,制成數據庫表,利用程序將數據庫與以上計算模型進行關聯(lián),計算出相應數值,即可視為每種書在各個時段對應于不同專業(yè)的綜合借閱指數即合適度、可借閱性等,根據數值之間的差距評定等級,供讀者在借閱時參考,并建立查詢平臺,提供查詢工具,以資源數據庫的形式在網頁上發(fā)布出來,方便大家查詢和使用,如圖1所示。
查詢界面:

課程資源庫示例:

圖1
將教、學、管三方面有機結合,課題研究以建立客觀、實用、易用的館藏資源指導評價機制平臺為目的,平臺的內容將是動態(tài)的,它隨著專業(yè)背景、教學內容的變化而調整,也隨著各類館藏資源研究和挖掘的深入而完善,因此它可以成為一個交互型、長期的學術研究平臺,為讀者高效率地使用館藏資源提供幫助,也為圖書館資源建設提供理論依據。
[1]吳慰慈.圖書館學概論[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1-5.
[2]李璐,等.高校圖書館數據庫資源的建設與利用[J].情報探索,2009(3):73-75.
[3]閻世競.基于用戶需求統(tǒng)計分析下的館藏結構的動態(tài)優(yōu)化[J].圖書館,2011(1):70-77.
[4]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第七章,(19).
[5]汪躍春.基于實際利用的館藏圖書定量評估方法研究[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0(3):68-72.
[6]張必蘭.高校圖書館圖書流通效用的建模設計[J].現代情報,2009(2):136-141.
羅江男,1969年生。碩士,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數字圖書館應用與研究。
G253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基于寬口徑人才培養(yǎng)的資源利用與整合機制的研究”(2012B097)階段性成果。
(2015-07-12;責編:楊新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