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聲琨
歡迎和支持境外非政府組織來華發展
郭聲琨
近日,外交部、公安部、民政部在上海召開在華境外非政府組織座談會。國務委員、公安部部長郭聲琨在會上表示,中國制定《境外非政府組織管理法》,是為了依法引導和規范境外非政府組織在華活動,中國政府歡迎和支持境外非政府組織來華發展,并繼續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服務。
參加這次座談會的,除了主持會議的郭聲琨,還包括上海市市長楊雄,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徐顯明,以及來自外交部、公安部、民政部、全國司改辦等部門的相關負責人。參加座談會的境外非政府組織的7位代表,分別來自美國世界健康基金會、德國工商大會、英國英中貿易協會、德國墨卡托基金會、美國全球聯合之路,以及香港滬港青年交流促進會。除了這7位代表,美、英、德等3國駐滬領事館總領事也應邀參加。
據透露,針對境外非政府組織召開如此高規格的座談會前所未有,也顯見中國政府對此次座談會的重視。在座談會上,7位非政府組織的代表表達了在職業培訓、社會救助等領域進一步與中方合作的愿望,并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正在征求意見的《境外非政府組織管理法》,7位代表并未過多提及,而來自3個國家領事館的官員,則就法律草案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作為中方的代表,郭聲琨表示,中國政府感謝境外非政府組織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公益事業做出的積極貢獻,境外非政府組織在理念、人才、管理、資金等方面具有很多優勢,在中國發展有著廣闊的空間,中國政府也歡迎和支持境外非政府組織來華發展,并愿意繼續提供必要的便利和協助。針對正在制定中的《境外非政府組織管理法》,郭聲琨表示,該法律草案明確規定境外非政府組織在中國境內依法開展活動受法律保護,政府有關部門為境外非政府組織依法開展活動提供政策咨詢、業務指引、活動便利等,這也是依法引導和規范境外非政府組織在華活動、依法保障境外非政府組織在華活動的重要舉措。
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徐顯明在會上表示,此次召開座談會也是就立法征求各方意見,他會把聽到的意見帶到立法機關。徐顯明指出,雖然有人對該法律的出臺存在疑慮,但中國改革開放的方針政策不會因為這部法律而改變,而且在制定法律時,一個基本思路就是要把管理和服務結合起來,“要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
對于中國政府召開座談會聽取意見的做法,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總領事吳僑文表示,英國非常贊賞中國這種開放的態度。
據有關專家介紹,非政府組織起源于西方國家非盈利和自愿性的社會活動,實行自主管理,致力于解決各種社會問題,又被稱為政府和市場之外的“第三部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非政府組織得到了快速發展。目前,非政府組織也更加廣泛地活躍在各個領域,包括解決可持續發展、環保、能源資源利用、全球性傳染病防治、減災防災、食品安全、科技及制度創新等,在國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作用和影響也越來越大。
上世紀70年代末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大量境外非政府組織來華開展合作,如世界宣明會、樂施會等,這些組織在婦女兒童權益保護、賑災扶貧、中外企業合作等方面開展了大量活動。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王存奎指出,在長期友好交流與合作中,境外非政府組織給中國帶來了國際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有利于中國科技、民生、公益等各方面事業的發展。
參加座談會的7個非政府組織代表中,世界健康基金會主要在醫療衛生、防病治病方面開展項目,德國墨卡托基金會、香港滬港青年交流促進會重在促進中德、香港和內地青年學生交流,英國英中貿易協會、德國工商大會主要是促進中英、中德企業經貿合作,美國全球聯合之路主要致力于慈善類社會組織發展。據美國全球聯合之路大華區主管陳熙介紹,該組織不但做過農民工子女的教育項目,還正在做關注留守兒童的項目。
媒體報道顯示,在中國長期活動的境外非政府組織達1000個左右,加上開展短期合作項目的組織數量,總數可能多達6000個。每年通過境外非政府組織流入中國的活動資金可達數億美元,其活動范圍涉及扶貧、助殘、環保、衛生、教育、文化、司法、勞工維權等20多個領域。這些組織中,多來自美歐和港臺地區。統計顯示,目前境外非政府組織數量排名前幾名的分別是上海、福建、北京、廣東、浙江等。但媒體也指出,長期以來中國在對境外非政府組織的管理方面存在欠缺,目前對境外非政府組織的管理依據是《外國商會管理暫行規定》及《基金會管理條例》,“中國過去在這個領域是無法可依”,在座談會上,徐顯明坦言。他指出,此次立法的目的是為了使某些模糊的界限清晰起來,讓這些組織有法可依。徐顯明表示,中國在管理境外非政府組織過程中也會借鑒一部分國外的經驗,比如在華開展活動實行登記制度,這也是很多國家實行的制度,有登記就要有章程,“章程就是開展活動的宗旨”,中國政府會根據組織提供的章程進行管理。
王存奎指出,該法律的出臺,將有利于積極適應境外非政府組織快速發展的新形勢,引導境外非政府組織在華依法、有序開展活動。
作為境外非政府組織的代表之一,陳熙表示,總結近20年在華活動的經驗,境外非政府組織在中國發展必須堅持遵守中國的法律法規,各個相關方平等合作,最終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陳熙的說法得到中方的認同,郭聲琨在座談會上明確表態,中國是一個法治國家,境外非政府組織在華活動也應遵守中國的法律,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活動。
作為境外非政府組織最多的省份,上海市市長楊雄介紹說,近幾年在上海注冊和開展活動的境外非政府組織,數量方面出現了快速增長。
美國世界健康基金會(下稱世健會)上海辦公室總監徐麗華女士原是中國臺灣人,后到美國德州大學讀書,成為一名美籍華人,在上海已經待了15年。據徐麗華介紹,1958年誕生的世健會,早在1983年就進入中國,同時也是2007年首批在民政部注冊的境外基金會,目前在全國共有3個辦公室,分別在北京、上海和武漢,目前世健會在中國共有17人,上海辦公室共有8人。
坐落在上海浦東東方路上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下稱兒醫中心),是世健會與上海市政府1998年合作建成的,也是世健會在全球最大的合作項目,集醫療、科研和教學于一體,在兒童先天性心臟病和兒童白血病治療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目前,該中心每年為3700例兒童做先天性心臟手術,排名全球第一,而且有“97%的成功率”。就在幾天前,8歲男孩小昕在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接受了心臟手術。小昕的父親蒙先生說,不久前小昕被診斷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對于這個來自貴州黔南州的家庭來說,無異于晴天霹靂,“老家醫療條件有限,我們得知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治療小兒先心病是全國最先進的,就不遠千里帶著孩子來求醫。”徐麗華告訴記者,世健會重視對人才的培訓,每年都會安排該中心的醫護人員赴美國培訓,3個月到半年不等,目前已經有超過200余名醫護人員出國培訓過。世健會還邀請了超過100名國外專家,到中心進行交流、培訓和示范等。“我們就是一座橋梁”,徐麗華表示,通過世健會,讓中國的醫生更有國際視野,把美國的先進醫療理念傳遞到中國。目前,世健會還在武漢、西安等地開展多個項目,包括宮頸癌項目、新生兒聽力篩查項目、艾滋病項目等。徐麗華說,世健會的宗旨就是不涉及政治,不涉及宗教,“把健康傳遞給世界上的每一個人”。 徐麗華表示,世健會在中國開展項目時,得到了上海市政府、上海市衛計委等中國方面的支持,“與政府合作成為一種范例”。徐麗華說,像都江堰的康復項目,雖然是由世健會提出的,但專業技術支持來自北醫三院,地點則設在上海市衛生局援建的一個醫院里。
世健會在中國的成功,反過來也促進了世健會的發展。目前,世健會在孟加拉、南美洲等地,也在復制上海兒醫中心的模式。每年3月份在華盛頓召開的全球健康國際大會上,世健會在中國的項目,會作為案例在大會做專題匯報,“讓世界了解中國的衛生狀況”,徐麗華說。
對于中國方面的支持,香港滬港青年交流促進會主席李可莊先生有著同樣的感受,李可莊表示,“滬港明日領袖實習計劃”一開始只有1所香港高校的35名學生參加,上海14家企業提供實習崗位,今年已經有4所香港高校的140名學生來到上海,在43家企業進行為期6~8周的實習和生活體驗,“我們希望通過這種交流,加深香港下一代對祖國的了解和認識。”
(來源:京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