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琴
【摘要】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其不僅是單詞的識記和句型的運用,也是英美語言文化的體現,是不同于東方文化的一種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而課堂提問作為教師組織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手段,也是課堂上師生交流的主要方式。恰當地運用課堂提問,一方面可以引發學生思考探索,使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得到培養,實現啟發式教學;另一方面則可以鞏固新知,加深學生對課本理論知識的理解,從而真正實現初中英語教學的目的,最終提高學生文化素養。鑒于此,本文將圍繞“有效提問”對初中英語教學的影響及其現狀展開論述,并以此提出相應教學思路,以期營造活潑、互動的教學氛圍,有效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關鍵詞】有效提問 互動式教學 初中英語 教學思路
引言
“有效性提問”是指選擇難度適宜的問題,結合恰當地提問方式,使學生產生疑問,從而積極主動進行思考,進而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在初中英語教學實踐中,課堂交互活動占比三成左右都是提問,屬于教學的重要互動環節,它對于吸引學生注意力、反饋學生情況、鞏固教學內容意義重大。但有部分教師在提問的技巧方面掌握不足,造成了課堂提問無效性、無趣性、無針對性的現狀,最終影響了課堂提問的效率。由此,展開對“有效提問”的思路分析,對英語教師教學具有借鑒意義。
一、課堂教學之“有效提問”理論概述
1.課堂有效提問的基礎釋義。提問,顧名思義就是提出問題。廣義上,提問是指聽說雙方用來表達觀點、陳述事實的句子。按照這種觀點,課堂提問以“是否提出問題”為標志,而與“是否能夠引發學生思考”無關,顯然與當今倡導的教育理念不符。另有學者認為,提問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出問題以引發學生的反應和思考,此時的“提問”是化身為師生之間交流互動的橋梁,是反饋學生學習信息和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重要途徑。而有效提問是指采用恰當地提問方式,選擇難度適宜的問題,使學生產生疑問,并積極主動思考進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2.課堂有效提問的基礎原則。其一,公平平等性原則。即在課堂提問時應面向全體學生,平等對待,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參與課堂提問和發言。課堂提問于教師而言是獲得教學信息反饋的有效途徑,教師通過提問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進而調整教學計劃。同時,課堂提問覆蓋面的廣度決定了教學信息反饋是否真實有效,教師只有在遵循公平性原則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地給每位學生被提問的機會,才能了解到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情況,得到最準確的反饋信息。其二,普遍期望性原則。即要求教師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學生,看得到每位學生身上的巨大潛力,對每一位學生都滿懷期望。所以,提問應盡量避免按照問題難度而指定某一學生回答,應鼓勵全體學生都進行嘗試,以此向學生們傳遞出——“老師相信你們,你們每一個人都充滿希望。”等心理暗示,鼓舞學生,激發其學習信心。
二、“有效提問”對初中英語課堂的影響
結合筆者教學經驗,認為課堂的“有效提問”對初中英語教學的影響主要為下述幾點:
其一,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提問,教師能夠清晰了解學生是否掌握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如詞匯、語法、語言、背景知識等,并由此反思自己的課堂設計是否合理,是否達成了預期的教學目標,以便及時補救該節課的不足之處。
其二,能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促進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學生為了說出令教師滿意的答案,而不得不展開思維活動,加快大腦處理信息的速度,繼而更加努力探究問題的答案。
其三,能加深內容鞏固和知識記憶。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如不經常鍛煉和強化大腦皮層,使之形成暫時聯系,人的記憶將難以長期保存。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將舊知識點融入提問之中,穿插設問,則是促使學生進行再認并牢記的有效途徑之一。
三、初中英語課堂的提問現狀
據教學觀察,當前初中英語的課堂提問環節,普遍存在下述幾方面問題:
其一,提問沒有針對性。由于部分教師課前未能精心設計提問,發問隨意,甚至問題偏離教學目標,導致學生無法正常思考,從而造成課堂紀律散漫;
其二,問題沒有意義。其中,由于部分教師缺乏對教材與學情的鉆研,提問盲目追求熱鬧,渲染課堂氛圍,問題膚淺無深意,故而難以達到啟迪學生思維的教學目標;還有部分教師只關注結果,忽視對問題規律性的揭示與評析;或是問題過于籠統、太偏太難,學生反復思索而不得要領,教師只好自問自答,提問最終流于形式。
四、最大化提問有效性的英語課堂教學思路
愛因斯坦曾說:“學生提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教師應通過巧妙地設問、反問、追問等方式啟發學生大膽地質疑問題,從而引導展開更為豐富的思考,并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
1.善于把握提問時機,有效吸引學生注意。正常情況下,每位教師均會在課前精心設計難易適度的問題,并把握合適的時機發問。孔子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故此,教師在課前的備課時,就必須善于了解學情,鉆研教材,預設難易適度并具有一定開放性的問題。在課堂教學時,善于把握有利時機,發問質疑,并在學生“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時指導學生探究正確的答案。例如,在教學“現在完成時態”相關知識點時,筆者在學生已掌握“現在完成時”的基礎上,再設置問題:“請同學們對比一般過去時態與現在完成時態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通過細心揣摩和認真比較,學生不僅了解了上述二者的聯系與區別,并輕松掌握了二者的不同用法。除上述外,教師也要善于觀察和把握學生的心情變化,準確把握時機發起相關面的提問,比如,在學生思維囿于或是受舊知識影響而無法順利實現知識遷移時;又或是疑惑不解,一籌莫展時;或是胡思亂想,精力分散時;抑或是有所感悟,心情振奮時,都可以進行提問,把握關鍵,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則將由此得到體現。
2.細心觀察學生反映,給予充足時間思考。提問本身就是教學反饋之一,為了將學生掌握的內容和沒有掌握的知識通過問題體現出來。因此,在提問的過程中,教師應予以仔細觀察,尤其是在提出問題后學生的反映,如果學生回答比較順暢、輕松,就證明教學內容已經熟知于心,不必再進行強調;如果學生回答起來比較困難,就說明知識點還需要進一步學習;如果學生對問題不感興趣,說明學生的關注點不在這些內容中,教師就應該通過其他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能夠從一種懈怠的情緒中走出來,逐步關注教學內容,并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3.靈活調整問題深度,滿足每一層次學生。西方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有效論證了“問題太容易則失去意義,問題過難會使人遭遇挫敗感,所以要選擇難易適中的問題進行提問”的教學理論。通常,高質量的提問能夠碰撞出思維的活化,有效的提問能夠引發學生的頭腦風暴,使學生的發散思維在思考和探索的過程中得到培養和訓練。但高質量的疑問不等于高難度的疑問,同樣也不等于學生集體都適用,教師應結合執教班級中,每一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和不同學習需求,并根據學情特點來踐行“因材施教”理念,組織分層次教學,以滿足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需求,改變以往“一刀切”式的教學法,讓有效提問惠及全體學生。
五、結語
課堂提問作為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師生之間互動的有效途徑,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在初中英語課堂提問中,教師應該注意尋找技巧,抓住提問的時機,抓住學生的興趣,觀察學生的反應,留足等待的時間,通過課堂的有效提問加深學生對英語知識點的認識和理解,突破教學重難點。
參考文獻:
[1]張厚玲.課堂提問的誤區種種[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06(05).
[2]章波勇.英語課堂教師反饋中的常見問題及對策[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0(09).
[3]楊春英.初中英語課堂提問中實施有效教學的策略[J].文教資料,2006(05).
[4]張金秀.從課標到課堂——中學英語課堂教學目標實踐反思與改進[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0(03).
[5]蔡秀盈.提高英語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0(11).
[6]張愛雪.初中課堂提問探究:現狀、學生期待和態度[D].遼寧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