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美容
一、語文校本課程的含義
校本課程是近幾年來在教育教學研究領域頻繁出現的詞,那何為校本?通俗點來講,校本課程應該是根據學校本有的教學資源,結合學生特點、學校特色而自主開發的課程。它與傳統的課程教學不同在于,它更強調教師的自主研發性,對教師的個人素養、知識儲備、理念創新有著更高的挑戰。對于學生來說,校本課程更是一門契合學生生活實際,專為不同學校研發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可選擇的學校課程。校本課程的重視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舉措。語文課程作為義務教育的核心課程,開發語文校本課程更有著深遠的意義。
但是語文知識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如同夏夜星空難以盡數,如何結合本校實情和學生實際,開發適合本校的校本課程是一項值得深入研究的工程。
二、經典誦讀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的原因
1.我校學生現狀的需求
我們學校外來學生占80%以上,學生的生源情況不理想,語文基礎并不扎實,語文能力參差不齊,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中缺乏主動性。多數學生對語文學習不夠重視,他們可以講一口流利的英語,卻不懂經、史、子、集、蒙為何物,甚至存在著語文讀不讀成績都一樣的錯誤觀念。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常常在唱“獨角戲”,語文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又深感語文教材和教參缺乏鮮活、新穎的東西,遠遠滿足不了思維活躍的學生的多元需求。只教授語文課本上的內容,對學生缺乏吸引力,語文教學必定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作為語文老師有責任、有義務讓學生感受到文化
就在他們身邊,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在社會中,校園里,教室里發現語文的美,從而在內心深處熱愛生活,熱愛語文。
2.誦讀經典作用深遠
中國閱讀學研究會會長曾祥芹先生指出:“在語文能力訓練體系中,讀占鰲頭。”讀便是將經典中的文化素質轉化為學生自己的文化素養的中轉站。經典作品中巧妙的立意、優秀的語言、深遠的意境等,既能讓學生擴大閱讀視野,積累素材,又能讓學生模仿內化、提高寫作水平。更主要的是中國文學經典作品歷久不衰,文字里承載著中國歷史文化的精髓,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道德理念,充滿著忠孝節義等民族精神。誦讀經典可以讓學生認識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認同感,在咀嚼涵詠中受到感染,是形成中學生健全、優秀人格的重要途徑。熟讀成誦更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記憶力,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逐漸形成對古文的理解能力,既能提高古文閱讀題的得分,又能獲得美的享受。實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的課程目標,最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3.語文課程變革的要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該要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確立適應時代需要的課程目標,開發與之相適應的課程資源,形成相對穩定而又靈活的實施機制,不斷地自我調節、更新發展。”適合的才是最好的。語文課程必須適應時代的發展,順應課程改革的需要,尋找符合地方、學校特點的新資源,合理地為學生服務。當前,在國家重視“國學熱”的大背景下,教育界掀起“校本課程”研發的熱潮,開發研究經典誦讀的語文校本課程既符合大勢所趨,又是民心所望。
三、經典誦讀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原則
1.明確目的
誦讀校本課程的開發,必須以不增加學生的學業負擔為原則。明確開發的目的是解決學生對國學經典重視不夠的問題,拓寬經典誦讀資源和平臺,積累學生古典文化的知識,引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形成誦讀經典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如果校本課程的設置和教材給學生帶來了額外負擔,不是基于學生自覺自愿自由選擇的話,那么會引發學生的厭惡情緒,將得不償失。
2.特色高效
任何類型的校本課程的開發,特色是其要義。沒有特色的教育難以吸引和保持學生的興趣。經典誦讀語文校本課程需要學生反復誦讀體悟,在讀中挖掘經典作品中的精華,從而豐富、熏陶學生的精神內在。因此,選擇教材時應該在傳統語文教材的基礎上拓大外延,高效補充。既不能摒棄課內知識,又要充分體現校本課程的補充性、靈活多樣性,實現校本課程的高效利用。
四、經典誦讀語文校本課程的實施方法
1.立足實際,開發教材
國學經典博大精深,浩如煙海,選擇研發過程中一定要契合本校學生實際情況。過難會打擊學生誦讀學習經典的積極性,過繁會給學生造成過重的學習壓力,影響其他課程的學習,過簡又將失去開發經典誦讀課程的意義,浪費學生的學習時間。所以校本課程選擇以國學精髓為主,如《弟子規》《三字經》《笠翁對韻》《千字文》《大學》《中庸》《論語》《老子》等。在此基礎上進行選擇處理,設置解釋,并結合當前考試重視古文對比閱讀,課外延伸的現狀,分階段分步驟循序漸進。
2.創造環境,書香校園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無論是種植花草樹木,還是懸掛圖片標語,或是利用墻報,我們都將從審美的角度高度深入規劃,以便挖掘其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終實現連墻壁也會說慶的遠大目標。”校本文化是校本課程的核心,它不應只局限于紙質書中,充滿書香味的校園文化也是校本建設的重要構成。經典國學誦讀的氛圍可以從物質環境做起。如在教室、走廊、餐廳等張貼對經典作品的介紹;或利用教室的黑板報、學校的櫥窗、宣傳欄等開設經典誦讀板塊,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經典名篇,或將學習對經典作品的學習心得、誦讀方法等展示出來………通過校園的環境設置,讓學生仿佛時時刻刻都與古代先賢對話,在不知不覺中感受經典國學的滋養和熏陶,讓校園文化充滿著經典國學味;同時也可利用廣播臺、班班購買國學機等方式,利用時間間隙播放經典作品,讓經典誦讀成為一種隨時可行可聽可讀可背的事情。
3.變化形式,美化課堂
古文經典大都是語言凝練精辟、韻律優美、節奏和諧,有的還平仄交錯,跌宕起伏,非常適合多種形式的誦讀。除傳統的聽讀、范讀、領讀、齊讀外,還可以搖頭晃腦讀、此起彼伏讀、上句下句讀、按律唱讀等。讓學生每天在驚奇中領略經典、愛上誦讀。誦讀時也可以通過音樂伴奏提高美感。如在《漁舟唱晚》的古典音樂聲中誦讀《論語》,在《十面埋伏》的鏗鏘音律中品讀《笠翁對韻》等等,學生從中既收獲了經典文學知識,又認識不同的古風古曲。甚至還可以讓音樂老師結合不同的作品,配以不同的曲子,讓學生在歌唱中品味古風古韻。
4.多樣展示,喚醒熱情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關于激勵、喚醒、鼓舞。”多種形式的展示,便是喚醒學生學習熱情的一種極好方式。將課堂變成師生演示的舞臺,學生當主演,教師當串演,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動的語文課程。如在班級開展各種形式的“誦讀爭星”活動,鼓勵學生,讓他們得到成就感。或在習作中展示,通過學習經典作品后,讓學生寫下心得體會,優秀作品在課堂上朗讀出來,或聯系作文教學,指導學生在作文中恰當運用古詩詞;每周設置展示秀,讓學生背誦經典詩文、表演情景劇、暢談誦讀、展示經典閱讀筆記等,讓學生在展示中鞏固知識、提高熱情、培養聽說讀說寫演能力。在年段或學校活動中,開展誦讀經典為主題的活動,如經典朗誦比賽、速讀比賽、古文知識競賽、個人讀書筆記展,“經典閱讀”手抄報比賽等,激發學生誦讀經典的熱情,拓寬誦讀展示的領域,深化校本資源的開發,讓誦讀氛圍縈繞整個校園,充分展現學校特點。
當然,誦讀經典并非校本課程的唯一模式,但無疑有其獨特優勢。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經典誦讀教學,既符合校本要求,又能讓學生感悟經典、內化品德,健康審美,修正觀念,提高修養,確實是一件值得花時間花精力花財力去做好的工程。但校本課程的多樣性、時代性、靈活性,又絕不是一門經典誦讀教程所能全部呈現的,如何繼續探索有價值的校本課,讓學生真正學得有趣,學而有成,是每一個教學工作者都應該長期深思的問題。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