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琳
今天有幸在學校的安排下,參加了青年研修班的《同課異構》活動。陳昭亮、羅靚、宋心茹、高潔四位教師展示了同一節課《利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經過一上午的學習,我受益匪淺,現把我的體會表述如下:
四位教師有以下共同特征:(1)本節課是上節《方程的根與函數的零點》的自然延伸,是算法教學的一個前奏和準備,教師們都做了大量精心的準備工作,查閱資料,精心備課,要求學生提前帶計算器,做好課堂準備。(2)四節課都以學生探究學習為主線,教師起了引導和總結作用,自始至終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3)教師數學功底扎實,表達準確到位,處理課堂問題靈活,課堂駕馭能力強。(4)四節課都體現了“數形結合,函數與方程,近似與逼近,特殊到一般,程序化處理問題”的幾種思想。(5)由于課堂容量大,學生活動時間長,四節課都出現了拖堂現象。
在教學中,四位教師有各自的不同特色和處理方法:(1)高潔老師上課比較詼諧,不緊不慢,有條有理,課堂更為輕松。羅靚老師富有激情,聲音洪亮,語言表達準確,課堂緊張有序。宋心茹老師注重細節,善于啟發。陳昭亮老師教學經驗豐富,循循善誘,語言豐富,善于和學生交流,講述數學史等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開放思維,整節課氛圍輕松而且高效。(2)對于本節課復習引入、配備例題、精度解釋、二分法的提出,學生活動時間長短等環節,四位教師做了不同處理。如,高潔老師在展示二分法求解過程時,用了課件,比較直觀易于理解。宋心茹老師的導學案具有特色,學生提前預習,整節課老師在旁邊引導、總結。陳昭亮老師直接切入主題,突出重點,二分法滲透得比較深刻。羅靚老師給學生所設置的問題具有代表性,體現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經過這次學習,加深了我對“同課異構”的認識,促進了我對自己教學的反思:(1)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非常重要。習慣上認為,課堂上教師講得越多、越細、越深,學生學得就越快、越好。事實上,這樣做容易養成學生思維的惰性。“教”是“點撥”的意思,教師根據學生的自學情況進行點撥,或規范其不準確的表述,或糾正其錯誤的理解。讓學生主動探索,重點、難點和疑點讓學生討論,提出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解答,結論或中心思想讓學生概括,最終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2)學生的“動”更為重要。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交流。教師引導學生投入到這些活動中,讓他們親身感悟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學生自學的過程,更是一種創新的過程。(3)課后教師應認真反思:①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實現了沒有?用什么辦法實現的?實現到什么程度?②重點是怎樣突出的、突出了沒有?難點是怎樣突破的、突破了沒有?③某些地方教師是否講得太多,學生的主動性是否發揮出來,給學生留的活動時間是否充足?④配備習題是否有層次,是否既照顧到優等生,又兼顧到學困生?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