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如能
摘 要:近幾年,教育部不斷倡導教學改革。在改革的浪潮下,新的生物教學改革已是必然趨勢。如何學習新的教學理念,改變教學方法,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是當前每一個生物教師面臨的問題。在此環境下,積極探索,將打造輕松課堂教學模式作為生物課程改革的突破點,收到較為明顯的效果。
關鍵詞:高一生物;輕松課堂;教學效果
一、利用熱點激發興趣
在各個學科不斷改革、不斷進步的今天,仍有不少生物教師在沿用傳統單一、照本宣科的授課方式。不僅導致學生學得枯燥,不喜歡生物,而且讓學生變得只會課本理論,而不懂如何將生物知識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
對此,筆者做出小小的改變:結合當下焦點、熱點問題,引入課堂,和學生共同探討。例如,在高一下學期有關基因和染色體的教學時,筆者引入學生都關注的明星范瑋琪生雙胞胎的案例,來吸引學生。“大家都知道范瑋琪生了雙胞胎,你們覺得寶寶長得像誰?”激起學生的興趣后,筆者再發問:“為什么范瑋琪能生雙胞胎?她所透露的打破卵針幫助懷雙胞胎是什么原理?”就這樣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完全被筆者調動起來。
二、熱情洋溢帶動學生
我雖然是一名理科教師,但筆者認為不用一直維持嚴肅、刻板的形象來顯示教師的威嚴,這會讓學生畏懼,提不起興趣聽講。教師授課,可以用充滿熱情的語調、富有激情的肢體語言,把學生的熱情調動起來。
偶爾,筆者在進行細胞教學時,會讓學生觀察顯微鏡下細胞的活動和變化,而后讓學生生動地描述出來,甚至有學生會用講故事的形式進行講解:紫色的細胞伸了伸懶腰,發現后邊的細胞向自己靠近,是敵是友?該不該逃跑?……類似與這樣的方式,不僅不會得到筆者的批評,相反筆者會大肆鼓勵。
三、生活實際學之根本
學生學習知識,不是為了記在腦子里,而是為了應用在生活實際中。能信手拈來,隨時隨地拿來運用的知識,才是“活”的知識;不能應用的知識只是死道理,這樣學習的學生也只是死讀書、讀死書。
生物教學也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貼近學生,貼近生活。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明白生物,運用生物。筆者在實際教學中,極為重視生物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如告訴學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是因為條件反射作用,霜葉的紅是因為植物的色素作用或溫度的影響等等,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能用到生物知識。
參考文獻:
施憶.高中生物課程標準中的活動與探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