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長松
摘要:政治思想素質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核心。本文通過對大學生政治思想素質影響因素分析,提出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幾點措施,有助于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充分發揮思想政治課作為大學生政治思想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政治思想素質;影響因素;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26-0270-03
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高低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質量,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敗。大學生綜合素質包括政治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專業素質、人文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等,處于核心地位的是政治思想素質。政治思想素質決定著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方向。政治思想素質包括堅定的政治方向,堅強的政治理想信念和信仰,一貫的政治態度和立場,毫不動搖的政治行為。在學生成才標準中,政治合格、思想素質過硬是首要的培養標準。研究大學生政治思想素質的影響因素,找出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方法,對于培養大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大學生政治思想素質教育現狀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優勢,毛澤東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進一步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大學生政治思想素質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內容。多年來,國家對大學生政治思想素質教育高度重視,每學年都設置思想政治教育課,學校一般每周都有2到4課時的思想政治課教學安排。在教育改革中,眾多課程可以根據實際精簡,唯有思想政治課不能精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教材必須經中央宣傳部審定,不能隨意更改增刪,也不能隨意編寫同類教材,具有政治統帥和權威性。總的說來,突出了學生政治思想素質教育的顯性教育特點,彰顯了社會主義辦學特色。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看到大學生政治思想素質教育中存在不盡如人意的現象,教師不愿意教,學生不愿意學,都在滿足于走形式、應付作業,成了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重要的東西,常抓不懈成了常抓懈怠,也就是說我國大學生政治思想素質教育效果遠遠達不到要求。這一現象的產生并不是課程設置問題,也不是教材問題,更不是課時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下大力氣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上狠下功夫,尋求突破。如果這樣的政治思想素質教育放縱下去,不但浪費教學資源,而且會使我們喪失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有力武器,社會主義教育優勢蕩然無存。長此以往,學生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正能量少,就會使大學生的政治免疫力下降,為西方和平演變提供可乘之機,最后淪為西方價值觀的奴隸,必將貽害國家和民族大業。
二、影響大學生政治思想素質的因素
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是由事物內部的矛盾來決定,事物發展是內因和外因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發展需要的外部條件。內外因之間是辯證統一關系,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研究大學生政治思想素質教育必須分析影響大學生政治思想素質的內因和外因。
(一)影響大學生政治思想素質的外在因素
1.全球化時代西方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影響。當今世界處在全球化經濟時代,世界各國都在利用全球的資源和市場謀求本國的發展,整個世界已成為地球村。中國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制定了對外開放國策,廣泛引進國外資金、技術、管理經驗,充分利用世界一切文明成果推動中國快速發展。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的生產力水平極大提高,經濟實力躋身世界前列。中國的對外開放拉近了西方國家和中國的距離,也給給西方價值觀的輸入提供契機,對中國國民的價值觀念產生影響,中國國民價值觀多元化已成為不可爭的事實。對于缺乏辨別力的青年學生來說,西方價值觀就像“大西洋底來的人”、太平洋彼岸吹來的風,讓他們感到新鮮、刺激,這就造成他們對西方價值觀生吞活剝式地吸收,并冠以“標新立異”的旗號大肆宣揚傳播。相反,對于我們日日夜夜灌輸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卻因教育方法的落后讓學生有一種“司空見慣”的陳舊感,反而缺乏興趣,課堂不得不上,活動不得不參加,宣傳不得不搞。在這種被動教育中,正面教育越唱越響,離學生需求越來越遠,出現了教育外力越大,學生內受力越小,效果越來越差的二律背反現象。
2.我國改革發展中利益沖突的影響。改革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注進了強大的活力,通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變了中國落后的面貌。市場經濟是一把雙刃劍,它的優勢是引導社會生產追求經濟效益和效率優先,獎勤罰懶;劣勢在于扶強不扶弱導致兩極分化。無論優勢還是劣勢,都表現為不同層面的利益沖突,出現三種情況:一是政府與民爭利現象嚴重。政府把追求經濟增長放在了第一位,一味追求GDP產生急功近利,助長了地方政府社會管理簡單粗暴的不正之風。譬如強制拆遷、野蠻執法,壓制上訪,與民爭利,侵占了老百姓的利益,傷害了老百姓的感情,敗壞了干部作風,破壞了黨和政府的形象。社會管理服務滯后出現“木桶效應”,上世紀80年代老百姓就有“端起碗來吃飯,放下筷子罵娘”的說法,不得不引起我們警惕。二是貧富差距拉大,兩極分化現象嚴重,扭曲了老百姓的利益觀。國際上用基尼系數衡量國民收入差距,我國的基尼系數盡管2008年以來逐步回落,但十年來一直在0.473~0.491之間,超過國際上0.4的警戒線,處在收入差距較大區間的上緣,表明我國收入差距還是比較大,貧富分化比較嚴重,這就容易產生仇富心理,甚至出現劫富、殺富極端現象。三是社會分配不公,不能彰顯公平正義,引起了老百姓對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懷疑。這一切都影響青年學生正確的價值判斷,使學生產生書本和現實“兩張皮”的想法。
3.就業形勢嚴峻的影響。受大學擴招的影響,我國大學畢業生連續三年逼近700萬人,學生就業形勢依然復雜嚴峻。就業是民生之本,關乎大學生的切身利益。能否就業或能否高質量就業是大學生及其家長最關心的事情。學生家長認為拿一萬多元的學費到學校上學,目的就是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現在就業這么難,如果三四年畢業后找不到一個好工作或者找不到工作,還不如現在打工,家長這種學而無用的觀點會影響大學生,是大學生報到率低、退學率高的一個重要原因。作為大學生來講,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他們要面對現實,畢業后不能再依靠爸爸媽媽,首先要賺錢養活自己,先要保證有飯吃,然后再考慮吃得好。所以一入校就扛上了為將來工作的壓力,殘酷的就業環境,使得他們不得不“實用”起來,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課“不能當飯吃”,輕視思想政治課的學習,輕德重技,不關心政治,不注重思想修養。兩種情況加起來,構成大學生缺乏學習思想政治教育課興趣,產生厭學情緒的原因。endprint
4.思想政治課教師自身素質弱化的影響。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走向專業化,很多大學開設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每年培養出大批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畢業生,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大學生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的人數并不多,多數學生只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作為自己謀生的一個手段,因此少數思想政治課教師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如果教師素質特別是思想政治課教師素質不過硬,政治不合格,業務能力不強,教育方法不當,就不能為學生的成長指點迷津,學生看不清前進的道路,就沒有了未來。
(二)影響大學生政治思想素質的內部原因
1.大學生思維偏激,影響客觀認知。青年大學生處在精力旺盛、思維活躍的成長期,這時期的特點是敢想敢干,不愿意遵循守舊,善于標新立異,追求新思維、新思想,但對新舊思想缺乏鑒別力,存在著新出現的思想就是新思想的誤判。判斷新事物的標準是看它是否符合社會發展規律,是否符合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否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而不是以出現早晚為標準,新出現可能是穿新鞋走老路。這對于善于捕獲新信息的大學生來講是一個考驗,如果不加鑒別,盲目吸收就會消化不良。
2.大學生的第一需要與最高需要的矛盾。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的第一需要是生理需要,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發展的需要。自我發展是要求實現個人抱負、施展才能的需要。當大學生的高級需要與低級需要發生沖突時,他們首先選擇的是低級需要。第一需要則是生活生存本能物質需要,這種心理會誘導大學生過度追求物質需求,產生追求金錢、物欲等方面的渴望,助長大學生的實用主義觀念。
3.大學生高期望值與低自我約束力的矛盾。大學生涉世未深,制定自己的人生目標常常依據于書本和媒體信息,往往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目標定向理想化,滿足于口出狂言式快感。面對誘人的理想目標又缺乏務實的努力,出現眼高手低的毛病,能說不能干,熱度來得快涼得也快,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對待事物的認真態度。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自控力差、自理能力不強。很多美好的愿望往往因為自己不能約束自己而放棄,最終成為泡影。
三、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升大學生政治思想素質教育水平
教育是實施者對被實施者施加影響的過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大學生政治思想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教學過程就是解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按照社會培養目標的“教”與學生自身成長需要的“學”之間矛盾的過程,這一過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發揮著主導作用。思想政治課教學決定著大學生政治思想素質教育的質量。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升大學生政治思想素質教育水平,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大學生政治思想素質教育效果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理想信念有著直接的關系。很難想象一個不信仰馬克思主義的人能夠說樹立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而讓學生深信不疑。教師都不信,其講出的話會言不由衷,學生自然就不認同。從這方面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尤為重要,直接影響大學生政治思想素質的培養。所以,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師的理想信念教育,強化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基本知識的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中培養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學習,直面社會熱點、焦點
要深入學習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理論,學習科學發展觀,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中國夢”、群眾路線教育等一系列重要論述,要弄通弄懂理論的實質,善于做學問,做理論學習的專家。在此基礎上,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直面影響大學生政治素質的各種因素,緊緊把握時局,圍繞大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焦點,研究解決方案。
(三)加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的是加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認同、政治認同、情感認同,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講課要解決的是“如何才能讓學生相信”的問題。學生之所以不信,是因為對社會不良現象與理論完美之間的矛盾現象缺乏理性的思考,看問題只看表象,膚淺、片面、簡單而不深刻。因此,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大學生掌握正確認識事物的方法,就是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規律的科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大學生正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論武器。大學生只有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才能深刻認識事物發展的規律,形成真理性的認識。如果學生不懂得正確的思維方法,勢必會一葉障目,以偏概全,犯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錯誤。
(四)創新教學方法,滿足學生標新立異需求,增強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親和力
大學生希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社會,觸動內心需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做到信息量足,說理酣暢淋漓,就像吃辣椒,越辣越想吃,能夠開胃。就像剝洋蔥,剝一層還有,曲徑通幽,柳暗花明。這樣大學生感到吃不飽、聽不夠,吃不飽則“不過癮”,聽不夠則“還想聽”。
大學生喜歡標新,追求立異。所謂標新,就是要求教師的課堂教學要在求新上做文章,廣泛占有新鮮材料,運用心理學、系統論、傳播學、禮儀學等現代理論剖析社會現象,拓寬教育途徑,傳播現代文明和傳統文明。學生感到聞所未聞,就會對教學內容感興趣。所謂立異,就是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立異包括觀點獨特,觀點脫俗,非大眾化,適合學生胃口。非大眾化的觀點反而達到大眾化的傳播效果,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受眾人數多。角度獨特,獨辟蹊徑,善于從學生想不到、猜不到的地方開刀,比如人生目的講解,可以先進行心理測驗,撩撥學生“相面”、“算命”心理,會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對于傳統已經熟知的理論,學生善于用老面孔看問題,表現為見過、知道、高中老師教過,再講沒意思,處于一知半解階段。教師應該做到“舊瓶裝新酒”,雖是老話題、學過的理論,運用新事物、新觀點論證,打破習慣思維,往深處、細處挖掘,在“新解”上下功夫,做到常見常新。
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及時跟進引導學生不正確的想法。對學生錯誤的觀點和想法不及時糾正,放任自流,勢必會助長和強化學生不正確的意識,長此以往就會使其養成不正確的觀點,一旦形成了不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再糾偏糾錯就難上加難了。
另外教師要在教學中尊重多元,包容差異。事物發展從來就不是齊頭并進。往往都是有先有后,按照這一規律,這就要求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到根據學生政治思想素質不同層次照顧不同受眾面,運用啟發式教育,把先進性與群眾性結合起來,走科學化、大眾化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之路。
參考文獻:
[1]李忠峰.我國居民基尼系數四年來逐步回落[N].中國財經報,2013-01-19(3).
[2][美]亞伯拉罕·馬斯洛.人類激勵理論[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43.
[3]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