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2008年,劉世彬被任命為石景山外語實驗小學校長。
在此之前,她在美術學科取得的成績已經相當令人矚目:她是全國美術教材的最年輕編者、國培的導師、國家美術教育協會的秘書長。她獲過很多獎項,在全國各地講學,指導過很多老師、學生。她希望在小學美術這塊土壤上繼續耕耘下去。做校長,實非她心之所愿。
勉強度過了最初幾個月的適應期后,她意識到,一名校長的工作做好了,可以更大范圍地惠及教師和學生。于是她要求自己轉變思想,把做校長看成人生的一個新起點。
為了堅定這個念頭,她在日記中寫道:繼續努力地生長吧,離蒼天還很遙遠!
打造雁陣隊伍
多年前,劉世彬看過一本書,書名是《偉大之翼 ——雁群遷徙的啟迪》。書中蘊含的深邃思想吸引了她。放下書,打造一個團隊最核心的理念從此生根。
來到外語實驗小學后,教師隊伍建設擺在她面前。那個雁陣出現在她的腦海里,應該說,雁群遷徙的過程是最能體現團隊合作精髓的過程,劉世彬希望她的教師隊伍是一支隨時能集結成“人字形”雁陣的隊伍。合作意識的建立不能靠說教,也不能急于求成,它應該是一個小火慢燉出滋味的過程。
2009年,學校接到任務,推選一節班會到區里參加比賽。坐在校長室中的劉世彬意識到,這是一個契機,是一個引領外語實驗小學的教師建立合作意識、形成合作規模、積累合作經驗、提高合作能力的開端。于是,她高調拉開了準備班會的序幕——聚集所有的班主任,定主題,構思步驟、完成初稿。根據所長,她給每位班主任做了分工,有潤稿的,有準備教具的,有準備演示文稿的,有給學生練習節目的。她組織班主任們,一次一次全體聽試講、打磨細節。比賽的日子到了,那一節班會精彩至極,不負眾望地奪得了全區第一名的好成績。
回味是必須的,凝聚的力量需要在回味中得到詮釋。劉世彬將班會的整個準備過程做了一個視頻小片兒,在教師會上放給老師們看。小片兒很抓人,這得益于劉世彬的基本功。劉世彬會攝影,有隨時保留素材的習慣,在班會準備期間,她抓拍了很多感人的合作瞬間。她做演示文稿也是高手,給圖片配文字更是她的強項。
初戰告捷,但劉世彬知道,這只是個開始,她有足夠的耐心,在隊伍建設這件事上,一點一點加溫加熱,做足功夫。
緊接著,全區的說課大賽開始了。與說課大賽交叉進行的,是學校博物館課程的實施。兩項全校性的活動,給劉世彬繼續歷練這支隊伍提供了機會。劉世彬縝密地推敲活動實施方案,第一次全校分工合作,她認為有必要將細枝末節考慮到位。
過程是意料之中的順暢,但也存在著瑕疵。劉世彬看在眼里,第二年會設計對策規避這種瑕疵;第二年出現的瑕疵,第三年她再想策略。時光的流逝中,劉世彬像一個寬厚的守望者,默默守望著這支隊伍的成長。
成績是不容置疑地精彩,獎狀、獎杯、獎旗,鮮花、掌聲、聲望,說課大賽成績讓全區矚目,博物館課程實施令校內外廣受關注。
用心塑造,用情打磨,用寬容心理解,這是劉世彬帶隊的理念。一位老師深切地記得劉世彬跟她說過的一段話:教師是一種需要發揮智慧的職業,是一種需要傳播愛的職業,管死了,遏制的是一種從內而外的性情。校長給予老師愛,老師會相應地給予學生愛;校長給予老師寬松,老師會相應地將寬松給予學生。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
給孩子創造機會
上學期間的劉世彬,并不是班里的尖子生,甚至連中等生都不算。正是這段經歷,讓她知道了一個并不出色的孩子內心的渴望。
她在日記中寫道:“面對一個班的學生,教師的目光中應該沒有死角,教師的愛應該沒有死角。我這樣要求我的教師們,我也這樣要求我自己。作為一名校長,我在心里對他們有一個承諾:我給予所有教師的機會、公平、情感不能有死角。”
她的理念一點一點滲透在日常的工作中,影響著整個外語實驗小學教師的學生觀。
孩子們非常喜歡這個平易近人的校長。六年級2班的馬睿旸為劉世彬畫了一幅漫畫,題目是“喜歡當老師的劉校長”。漫畫中的劉世彬大大的眼睛,簡單的馬尾辮,一只小貓咪肆意舒適地趴在她的腿上。在馬睿旸看來,這個校長總能第一個回答她提出的問題。
2012年,學校建校十周年,在校慶的工作布置會上,劉世彬著重強調了一句話:“學校會不遺余力給孩子們打造盛大舞臺,班級活動要秉承一個宗旨:每個孩子都要上臺。對那些沒有才藝的孩子,我們要給他們創造機會,哪怕只當背景中的一棵樹,也要告訴他們,他們是多么重要的一棵樹。”
2013年,學校裝修,教學樓內的墻皮鏟掉前,劉世彬組織了一次全校學生涂鴉活動。學校給所有學生準備水彩顏料,一至四樓樓道的墻面就是畫布。涂鴉活動很成功,孩子們畫得很奔放,美女漫畫、山川河流、書法樂譜,沿著墻面鋪展開來,線條是舒展的,色彩是斑斕的,沒有拘謹,沒有羞澀。
一位教師至今留著涂鴉活動之前、劉世彬發給所有教師的一條短信:“畫畫沒有標準答案,只要孩子敢于大膽畫,就是成功……我時常在想,每一次來校的客人能給孩子們帶來什么?應該是孩子熱情大方的狀態,有禮有節的素養,每一次這樣的機會就是他們鍛煉的舞臺,您說呢?”
一位家長在微信圈中說:一位藝術的校長,帶著一群藝術的老師,給孩子們打造著一次又一次的藝術盛筵!
學校裝修,文化內涵必不可少
2012年,學校面臨整體的裝修改造。作為設計者,劉世彬有自己的設計理念,經過溝通、借鑒、征詢后幾易其稿,裝修方案最終敲定。
劉世彬認為:學校的裝修不能等同于一般家庭的裝修,文化內涵應該成為一個學校裝修必不可少的內容。
一年多的時間,學校裝修順利完工。修葺一新的學校,不但延續了學校一貫的氣質:小巧、精致、干凈、唯美。更精彩的體現就是,在裝修細節中對文化內涵獨具匠心的設計。
你看,校園的茵茵綠草中,古樸木亭、碎石小路、鮮花綠樹,入目怡然。更吸引人的是,草叢間或趴或臥或坐或立著只只彩泥小動物,小鹿、小兔、小烏龜……姿態各異,栩栩如生。
劉世彬對此有著自己的想法,她說:大自然是和諧的統一體,植物、動物、人類本應共生如朋友,兒童的目光中如果日日見到這一幕,和諧的種子會或多或少植入他們內心。
像這樣體現文化色彩的裝修細節,在教學樓內處處可見。
書的角色很厚重,教學樓內,孩子們走在哪里,眼睛能看到書,伸手能夠到書。每間教室后面配有書柜,里面是學校給每個班級精心配備的圖書。教室外面,沿墻插滿適合孩子讀的雜志。二樓的茶歇室中有書,三樓的閱讀角有書。
裝修后的學校接受了來自區、市,甚至國家級團體的參觀學習借鑒,隨著參觀團從一樓走到四樓,嘖嘖贊嘆聲不絕于耳。主題中蘊含著不同的文化色彩:童話、世界文化遺產、節日、收藏。設計色彩艷麗不失雅致,設計風格大氣而不失精巧美觀。
校園裝修完成后,在劉世彬的策劃下,學校組建了校園文化講解團,團員由學生擔任,學校撰寫校園每一處景觀的解說詞,學生用漢、英語講解。校園文化講解,既可以讓孩子們了解學校裝修細節中的文化內涵,還可以鍛煉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個點子,又一次體現了劉世彬的教育智慧。
博物館課程
《我愛博物館》終于付梓出版時,已是2014年3月。距2010年10月博物館課程立項,中間經歷了整整4年時間。
這本由劉世彬主編,學校教師做編委的校本課程,以其設計之嚴謹、文字之精純,圖片之精美,一出版,即受到行家的關注,受到學生和家長的喜歡。
當這本散發著油墨芳香的校本課程擺在劉世彬辦公桌上時,劉世彬心里是一種靜,一種水到渠成的靜,4年的經歷深深鐫刻在這本書里,也深深鐫刻在劉世彬的腦海里。
2008年她初任校長,即敏銳地意識到學校要有一門自己的校本課程。業余時間劉世彬喜歡去博物館,那里豐富的教育資源讓她心動。在她看來,博物館應該成為一個為孩子們提供快樂學習、自主學習、實踐學習的場所,成為學校綜合實踐活動的第一課堂。基于這些認識,劉世彬將外語實驗小學的校本課程定為走進博物館。
對于編教材,劉世彬有著豐富的經驗,全國小學美術教材,她是其中最年輕的編者。這是一個高度,正是因為這個高度,外語實驗小學的博物館課程,一直在高水準上實施運行。
申請課題,課題立項,啟動儀式,每一個環節,無不浸透著劉世彬的思考。
博物館課程的實施,讓外語實驗小學的老師們再一次領略到劉世彬的做事風格、文化底蘊、帶隊智慧。
4年的經歷無疑是辛苦的,一年兩個學期,4年8個學期,每個學期學校要協調全校12個班走進不同的博物館,這不是簡單的事情。劉世彬欣喜地看到,經過四年的實踐,博物館課程已經在外語實驗小學生根發芽。到博物館去學習,已經扎根于外語實驗小學每一名師生的心靈深處。
(編輯·宋冰華)
ice705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