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慧
(四川美院,重慶 400000)
以“被傷害”作為作品呈現方式的女性藝術家的創作心理因素探究
王?;?/p>
(四川美院,重慶 400000)
在已為人知的女性藝術家里,有大部分女性藝術家在創作作品的時候會選擇呈現某種“被傷害”的狀態,不論是西方還是在中國國內,這類型的女性藝術家所占比例都不小。而我所感興趣的便是這種現象背后女性藝術家們是以何種心理狀態進行的創作,即為何這么多女性藝術家都是以呈現被傷害的方式進行的創作,這背后的心理原因是什么。
“被傷害”;女性藝術家;心理狀態;創作
非常典型的女性藝術家及其作品包括小野洋子的行為作品《切片》,這個作品就是讓圍觀的觀眾使用剪刀從藝術家身上的衣服上剪下一塊布料,直至藝術家赤身裸體,而這個作品也是非常尖銳地指出了整個社會環境對女性的身心傷害。而中國較典型的女性藝術家代表及其作品則是蔡錦的《美人蕉》。她將美人蕉畫得血肉模糊,觸目驚心,呈現了作為女性身份的傷害程度。
大部分女性藝術家采用呈現傷害來傳達周圍環境對自身的傷害,說明了整個社會環境對女性都是不利的,而這種不利的來源在人類歷史上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
(一)歷史困境。
人類原始社會剛開始是生殖崇拜的母性社會,后來由于私有制和勞動的分工,女性大多留在家中撫養孩子,社會系統漸漸轉變為父系社會。剩余價值的產生導致了私有制。于是貧富差距拉大,而女性也淪為男性的附庸及生孩子的工具。這是女性世界地位的失敗,及至現代社會,父系意識形態和商品經濟的勾結,致使女性淪為商品,女性不論在家庭、工作及親密關系上,都遭受了沉重的打擊和傷害。而人類文明的幾千年長河,女性除了在人類歷史童年時期占據主導地位,余下的漫漫歷史時期都處于被奴役的生存狀態。父系意識形態自建立之日起便長久地霸占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以至于人類對此毫無懷疑,直至近代女權運動興起。而這些女性藝術家便把受傷的感受和情緒用藝術作品的形態呈現出來。
(二)生理困境。
女性的生育特點致使女性從原始社會開始就擔負起養育孩子跟料理家務的任務,由于長期的生育負擔,女性在體力跟視野上便不由自主地落后于男性,而這個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導致女性由母系的掌權地位淪為奴役對象的主要原因。由于生產技術發展,男性打獵種地開始產生剩余價值,而女性卻由于要一直生育,導致體力下降,從而無法在力量上與男性媲美,也就導致了女性只好待在家中育兒,這種分工是由于當時的社會狀況決定的,卻導致了整個社會的父系話語權的掌權。直至今日,生育問題依然是控制女性生活的主要問題。雖然科技的強勁發展已經為女性擺脫了很大程度上的生育困境,但意識形態上的父系霸權依然非常牢固,女性依舊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她們要兼顧家庭和工作,還要同時被公司和家庭所嫌棄。
(三)社會困境。
女性的生育特點致使女性從原始社會開始就擔負起養育孩子跟料理家務的任務,由于長期的生育負擔,女性在體力跟視野上便不由自主地落后于男性,直至今日,生育問題依然是控制女性生活的主要問題。整個社會對待女性的態度依舊是父系霸權的思維模式,僅僅從世界政治發展版圖便可一窺究竟。在全世界的絕大多數國家,毫無疑問掌權者都是男性,女性只是極少數。在投票權諸如此類涉及到核心利益牽涉的領域,女性大多也是沒有話語權的。
(四)心理因素。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由于心理學流派眾多,觀點沖突矛盾的很多,與人的情緒相關的,我主要選取了《社會心理學》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來進行研究。由于女性的心理狀況主要還是被社會環境所影響,所以研究《社會心理學》是必要的。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則從個人的具體心理狀態進行分析。牽涉到潛意識和意識的關系,潛意識和“利比多”的關系等。
論點一:
從社會心理學來看,女性藝術家采用呈現傷害的方式創作作品是出于一種攻擊性,阿倫森的《社會心理學入門》中提到:他把攻擊行為定義為一種目的在于引起傷害或痛楚的行為。而在攻擊性行為的必要性上,他認為攻擊行為具有精神上的發泄作用和吸引大眾注意的作用。由于女性在社會中的邊緣地位造成的對女性的傷害,女性藝術家很自然地會想要采取行動實施報復和攻擊,那么最有效的攻擊行為,在呈現方式上,就是把社會加諸在她們身上的傷害真實地呈現出來【視覺感受上的真實】,潛意識里,她們也就在精神上進行了發泄并且也吸引了大眾的注意,讓大眾意識到社會給她們造成了怎樣的傷害。例如日本著名女性藝術家小野洋子的行為藝術作品《切片》就很典型地說明了攻擊性在心理方面的呈現。小野洋子讓觀眾用剪刀把自己身上的衣服剪下來,暗示社會就是無數把剪刀,把女性傷害得體無完膚,而女性完全沒有還手之力,只能任人宰割。這個作品通過呈現社會對女性的傷害強烈地抨擊了男權社會,引起了大眾的注意力,而小野洋子精神上也得到了發泄。
論點二:
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所說,人們許多行為都是潛意識在引導,而深層次的原因則是“利比多”在起作用,即“性”的作用。他甚至說,人類社會的文明與發展都是由性行為牽引的。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里面,他對女性心理人格的發展的看法是,小女孩在小時候是有著雙重人格的,也就是有著同性戀傾向,但是在長到意識到自己與男孩生理構造不同的時候,她便有了被“閹割”的感覺,有了被傷害的感覺,并因此認為自己低人一等,女孩經歷的下一個階段是,為了彌補生理構造的缺憾,她希望懷上父親的孩子,這是成年女性潛意識中強大的利比多,因此關鍵的一步便是女孩對母親的排斥,。這種排斥是女孩從一個積極的行動者變成一個被動者的關鍵一步。女孩不得不拒斥并壓制她以往的“男性氣質”,從而造成了永久性的傷害。這個階段便是女孩的“俄狄浦斯階段”,她為俄狄浦斯階段的到來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她現在變得被動了,而被動性被社會視為真正的女性氣質的精髓。從原始社會時期開始,女性通過運用被動性,運用呈現自己的弱者地位來吸引男性注意力,從而獲取必須的生存資料。話說回來,這些女性藝術家通過“示弱”,通過展現自己被傷害的無奈來吸引男性注意力,從而引起大眾注意力,這與上一論點是相重合的,但是一定程度上已然說明了在女性潛意識當中依然自卑的內心認同。被傷害過的心理被弗洛伊德稱為“創傷的固著”,依然不自覺地靠被動性來引起大眾注意力。而這種行為便是被“利比多”控制的。如墨西哥著名女藝術家弗里達。她的作品充滿傷害和死亡。她喜歡通過畫充滿傷口或病痛的自畫像來傳達內心的痛苦。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她會把自己畫得集美麗與被病痛折磨這兩者結合起來的形象。這里面暗含了她想要吸引男性觀眾注意力的心理活動,她一方面展示自己的美麗,一方面展示自己的無助,事實上,她是想要吸引某個人的注意力,這同時牽涉到了她的私生活。
在那些觸目驚心的被傷害的作品面前,我們不得不去思考背后藝術家心理的糾結狀態。身為女性,她們遭遇了所有女性都會遭遇的不公待遇,但因為她們是藝術家,所以比起普通女性,她們具有了發聲的權力,也因此我們能夠看到,這個社會對待女性是多么地不公。
1106
:A
:1671-864X(2015)10-0036-01
王?;郏?988-),女,漢族,新疆塔城市人,學生,油畫碩士,單位:重慶市四川美院油畫系油畫專業,研究方向:油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