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瑞
(閩南師范大學,福建 漳州 363000)
探究學生問題行為產生的因素
余瑞
(閩南師范大學,福建 漳州 363000)
在學校教育的過程中,問題行為學生是普遍存在的,他們表現為紀律性差,品德低下,或厭學等。雖然問題行為學生的成因是復雜多樣的,但從心理學角度出發,他們是能夠被教育和轉化的,這就需要從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自身教育方面入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
問題行為學生;影響因素
(一)學生問題行為的界定。
關于問題行為,美國心理學家林格倫曾下了一個經典的定義:“從廣義上講,‘問題行為’是一個術語,它指任何一種引起麻煩的行為(干擾學生和班級集體發揮有效的作用),或者說這種行為所產生的麻煩(表示學生或集體喪失有效的作用)”。???但因為學者各自的研究目的、對象、內容和方法的不同,在國內未形成一個統一的學生問題行為的定義。
綜合一些文獻資料,關于問題行為的內涵我們有幾點需要注意。首先,問題行為多出現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是個體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現象。其次,學生的問題行為不同于犯罪行為和變態行為。犯罪行為屬于違法行為,具有一定的破壞性,通常會受到法律制裁,而學生的問題行為可通過成人的教育來轉化。行為的常態與變態是從醫學角度來考慮的,變態行為在臨床上會有明顯的病理癥狀,往往需要醫療手段來解決,而問題行為并沒有這么嚴重,至多處于變態行為發展的初期。最后,問題行為學生并不等于差生,后進生。差生、后進生僅僅是從成績入手的,針對的是少數或個別學生,而問題行為是針對學生的某一種行為而言的,普遍存在于中小學學生中,屬于學生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換言之,除了差生和后進生有問題行為之外,好學生有時也可能發生問題行為。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學生問題行為是指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在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上都超過了相應的年齡所允許的正常范圍的異常行為。”
(二)問題行為學生的類型及表現。
從類型上區分,問題行為學生一般被分為四大類:一是學習類問題學生。其表現為學習能力差、基礎知識薄弱、學習成效低。二是行為類學生。其表現為不能認真遵守校規校紀、行為偏激,容易走極端、遲到、早退、逃學、打架斗毆等。三是心理類問題學生。其表現為自信心不足,存在各種心理障礙,如自備、自閉、偏激、猜疑等。
學生的問題行為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后天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概括起來,影響學生問題行為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方面。
(一)學校因素。首先,學校辦學理念的影響。有些學校十分注重應試教育成績,將升學率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重心,這樣勢必導致教學工作中教師將成績作為衡量學生成長的標準,從而忽視學生身心健康等的發展情況。有時候為了達到學校分派的升學任務,教師會采用一些懲罰手段,如諷刺、挖苦、體罰或變相體罰等。長此以往必將挫傷學生學習的興趣及積極性,引發學生的問題行為。其次,教師專業技能的不足。現代學生好奇心強、思維活躍,需要的是更加豐富靈活的教學方式,而一些教師不能很好的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去豐富自己的課堂,導致授課枯燥乏味,學生聽不懂就更不會有興趣。最后,一些教師的職業情操低下,只是將教書作為謀生的手段,而非人生理想,缺乏耐心和責任感,處理問題時主觀武斷,易導致師生關系緊張,甚至使學生心生怨恨、反抗和逃避,這些都是學生問題行為增多的原因。
(二)家庭因素。著名學者趙克林認為家庭教育對兒童問題行為的影響至關重要,父母教育孩子的態度、方法以及行為的影響,是孩子產生不良行為的根本原因。首先,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受教育水平對孩子的影響是最直接的。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能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能有效地敦促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同時也利于成長中的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相反,如果父母無知、粗俗、文化水平低、甚至有賭博、家暴的習慣,這對孩子發展的不良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其次,不恰當的教育方法。當今社會是一個追求結果的社會,家庭教育也一樣。為了追求教育成果,虎媽狼爸類的教育方式層出不窮,看似速效實則不符合兒童發展的階段性,高壓方式下甚至會讓孩子的心靈蒙上陰影。真正的家庭教育方式應該順應孩子的發展要求,用愛的方式為孩子的心靈灌注真善美的底色。最后,家庭變故的影響。父母離異,孩子便會缺失家庭溫暖,破碎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性格可能比較偏激,扭曲,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誘導,從而產生問題行為。
(三)社會因素。首先,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青少年時期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時期,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社會不良風氣容易入侵學生的頭腦中,使青少年盲目追求及時享樂和感官上的刺激,從而喪失理性判斷,缺乏積極向上的精神。其次,互聯網的消極影響。互聯網的飛速發展雖然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生活學習,但它同時又是一把雙刃劍,不良信息泛濫、暴力游戲層出不窮等,使許多學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撥,長此以往缺乏與人交流溝通,青少年性格孤僻,自閉,甚至有些青少年受網絡不良信息誘惑而誘發犯罪。
(四)學生自身因素。首先,學生自身的智力、性格、年齡、心理因素和生理狀況都是影響其行為發展的主要因素,比如,個別學生接受能力差、反應遲鈍是造成學習落后的主要原因。在青春期階段的學生,無論是自控能力或意志力都相對薄弱,缺乏基本的道德判斷能力,這些可能誘發學生產生問題行為。其次,交友不當也是學生產生問題行為的一個重要原因。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青少年時期學生的交友觀不成熟,接觸過程中很容易受到朋友不良行為習慣的影響,誘發問題行為的產生,這種因素的影響在青春期的學生身上反映得十分明顯。
學生問題行為產生的原因是多樣化的,同時問題行為對學生生活學習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必須引起社會的重視,尤其是學校教師和學生家長的重視。學生的問題行為不會隨學生年齡增長而自行消失,只會越來越嚴重,這需要教師和家長積極主動地關心學生,了解學生,在深刻地分析原因的基礎上對癥下藥,及時的教育和轉化,使學生的問題行為不斷減少、弱化,最終得以矯正。
[1]林格倫.課堂教育心理學[M].章志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187.
[2]廖全明.我國中小學學生的問題行為及其干預?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
[3]劉晶晶.影響問題行為學生的主要因素與解決對策[J] .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5
[4]趙克林.兒童少年行為問題影響因素分析[J] .華夏醫學. 2001. 14(3)
G632.4
:A
:1671-864X(2015)10-0200-01
余瑞(1990-)女,漢,河南信陽人。閩南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語文)學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