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思婧
(四川美術學院,重慶 400000)
傳統山水畫在當下的遭遇與變革
鄒思婧
(四川美術學院,重慶 400000)
任何歷史都是當代史,對于古代山水畫的認識亦是站在今人的視角去解讀,否則會陷入單純的藝術考古。人類中存在一種懷古的情節,就像英國藝術史家約翰伯格所說“連斷頭臺在落日的余暉下也會栩栩發光?!贝朔N情節在當下的境遇中體味得最佳明顯,原因在于物欲化的世界加劇了躁動不安的情緒,當看到古代山水畫所傳達出來的那份寧靜與和諧時,會倍感內心愉悅,從而使精神得以升華。
山水畫;精神;現代化
站在功能主義的視角去看,從當下人的境遇來審視,當下人更需要古代山水畫中所傳達出來的那份閑情和雅逸,以撫慰那顆躁動的心,在加上從09年開始保利,佳士得對古董字畫的天價拍賣紀錄使得市場燃起了對中國畫收藏得熱潮,從功用價值上講,傳統山水在當代確勝于古代。然而從接受者層面上看,古代山水畫的尷尬境遇相當于在水泥林立的鬧市當中去欣賞山水的靈境,有一種脫離現實的虛假;而之于創作者而言,大多數畫家缺乏道禪等的修養與境界,在嘈雜的鬧市中保持一顆靈靜的心去創作,亦是非常艱難,所以許多作品多停留于形式游戲。另外由于對文化根基的斷層,語境的失場和自然的破壞等諸方面的問題使得當代山水畫多流于形式的創新,流于文人的筆墨情趣,而少文人之心境與氣節。另是當代人審美周期的縮短,傳統山水大面積泛濫所產生的審美疲勞,是傳統山水畫面臨的另一大境遇。種種的境遇昭示著傳統山水畫必須走向現代化。
回顧山水畫的發展歷程,宋代的山水畫在理學的影響下寫實功力達到了頂峰;在元代,山水畫在文人隱士的手中,筆法墨法意境發展到一定的高度;明朝晚期,又由于陸王心學的影響,中國山水畫開始出現摹古之風,在清初四王手里發展至鼎盛。中國山水畫近代變革是一個不斷突破傳統羈絆,尋求創新的時代,從最早的西洋明暗畫法、民間畫法的融入,到現代派的風格的表現,到抽象山水和新意象山水,再到文人筆墨意趣的解構等等,種種新材料、新技法被不斷應用和發展。亦有呈現當代問題,關注當下社會的符號山水。正如西方的現代藝術一樣,中國山水的變革是建立在反傳統的基礎上,反對傳統的形式語言,從傳統的筆墨、形式、構圖、材料,再到觀看方式、內容等等進行突破,試圖使其更具有當代性,更符合當下的審美品位。然而,反觀以上便會發現,似乎形式在不斷的突破,而古人所談的“心”的境界在逐漸消減。山水多留于形式的新奇,而缺乏時代的精神內涵。
近百年來,許多人都在試圖建構有別于傳統的當代山水理論體系,終未有果。究其原因在于更多的集中于形式上的梳理,或對山水畫的本質和功能沒有重新的認識。20世紀以來,山水畫最大的成就更多的集中體現在它的形式。然而建構一個適應當下人的審美觀,并不是單單從形式中總結出來的。當代山水畫作為當代藝術的組成部分,同樣面臨著價值多元化的境遇。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自性,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之于山水畫家而言,由于背后的世界觀、知識結構、認知方式等等的差異,分別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山水,洞悉山水本質,從而形成不同的流派風格;傳統的相對統一的評判標準在當下由于各個思想文明的碰撞而變得多元化,這就是所謂的多元價值。多元價值的建構,把藝術的評判標準回歸到了某一個具體的人身上,肯定和尊重了人的審美差異性,但卻使得藝術價值評判標準失衡,藝術作品高下難辨。它忽略了藝術的本體,模糊了藝術的功能屬性,同時也忽視了藝術家的責任。
從藝術功能的角度出發有助于我們理清創作者與欣賞者之間的關系。創作者、欣賞者好比是醫生與病人之間的關系。創作者是醫生,欣賞者是病人,山水畫是創作者針對病人群體開出的藥,而病人怎么吃藥關系病的恢復程度,所以需要的是思想闡釋,而所謂的批評的建構則是督查創作者是否走偏診斷錯或用錯藥的督導官。作為創作者首先要了知是什么健康的?山水畫是訴之于心靈與精神的,心的健康則是能給人以精神啟迪和善性的引導。多元價值的弊病在于不承認或者沒有一個健康的準則。山水畫家作為心理醫生,還要敏銳的發現疾病,要有發現種種潛在疾病的能力,并真正的了解疾病。由于工作的壓力,社會節奏的加快等等諸如因素,當下常見的病如煩躁、壓抑、焦慮、恐懼等等,而此些病的根源,則仍歸于心。所以藝術接受者觀看作品時,亦是圣人眼中處處都是圣者,凡夫眼中處處都是凡夫,同樣一幅山水,在行家看來是一幅杰作,在一般的農夫看來,就是一幅普普通通的畫;有些人是帶著學習的眼光來看,即使是一般的作品也可以學到很多的東西,有些人則是帶著鄙視的眼光來看,即便是精品也會被看成凡夫,所以有的人看到的畫家的精神境界,(有的是在作品本身的意境中讀到的,有的是在作者作畫的過程當中體悟到的)有的人看到的是作者的筆墨情趣,有的人看到的是形象上的似與不似,有的人看到的都是這個那個的毛病。正如前文所說,對境本無美丑,關鍵是我們懷著什么樣的心態來看這個世界。而世間人當中多不識此點,所以,山水畫家和山水評論家的作用就是給人開藥方,勸人治病,將觀眾引向健康的心理機制。 這也要求山水畫家需要營造超強的藝術氛圍,需要端正自己的創作動機。只有當作品本身所傳達出來的力量強過于對境的時候,對境且有意樂接受時,才能有效的發揮作用,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感染力的強弱。當然感染力越強的作品,其作品價值就越高。傳統的山水畫是要營造一種氛圍,讓觀者去體悟那種氛圍或意境,從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意提升或是凈化自己的靈魂和思想。好比講故事或作詩一樣,好的詩詞和故事往往都是氛圍極佳的體現,他更容易將欣賞者帶入此氛圍中,所以,作品好壞主要在于自己能不能更真切的體味到那種境界并將此呈現出來,之間的障礙越多,則感染力越弱。這也是在要求作畫者本身要具有極強的感染力。所以,中國古人將人品與畫品等同。欲感染受眾,首先要感染自己。若一幅山水作品創作出來連自己都打動不了,或者看到之后產生不了動力時,即使他人怎么說好,也是一件失敗的作品。所以,山水畫的創作動機非常重要,動機的好與壞會貫穿于整個的創作過程中,從而影響到受眾。而這點又恰恰是當代許多山水畫家所忽視。沒有明白藝術創作的動機與目的,沒有明白風格的含義,卻瘋狂的追求所謂的風格創新。
所以,當下山水畫的迷失,不在于他的多元化,而在于山水畫家本人社會責任感的減弱以及畫家本人對自身心性、品性的忽視,是心的迷失,傳統山水畫中的教化引領以及人品修煉才是山水畫中最精華的東西,今人多一味追求的形式變革,有時卻忽視了這兩層意義。今人之山水應重拾醫生職責,以自己的修養與技能為當下病人開出心靈的妙方——山水畫家并非只是技法革新,重要的是要有著超驗于常人的心境,并能如實的觀察到受眾的癥結,對癥下藥。當代山水若能關注社會,用心感染和改變受眾,或能走出桎梏。
作者簡歷 :鄒思婧(1986-),女,漢族,重慶渝北區人,學術碩士,單位: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究方向:當代繪畫研究
J212
:A
:1671-864X(2015)10-00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