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凱閻春明
(1. 沈陽工業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0;2. 大連海洋大學,遼寧 大連 116000)
公平、公正及其制度保證
——孕婦強迫小伙讓座案的思考
劉凱1閻春明2
(1. 沈陽工業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0;2. 大連海洋大學,遼寧 大連 116000)
本文通過對發生在重慶的一個案件,探尋我們價值取向的重要性。同時,對實現公平與公正這種價值取向的制度保證,即法律與道德,對維護和保證價值取向的作用和實施方法進行探究,旨在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一些可行的意見和建議。
公平;公正;秩序;道德;法律
孕婦強迫小伙讓座案在網絡上引起熱議,大部分的網民批評吳某不講道德的。但是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層面上來講,公平與公正是社會主義和諧追求的一個重要方面,這是由自古以來我國社會的傳統觀念和現階段我們社會整體的價值取向所決定的。一方面要認同吳某應當受到道德上的譴責,但是同時我們都應當看到其做法也是維護自身權利的一種表現。
第一,吳某作為一個成年男性,從道德規范的角度而言,其具有扶助弱者的義務。
第二,吳某作為該下鋪的占有權利人,在合同關系上和法律關系上其有權利維護自身在該承運合同中所處的地位。
該案的發生不僅僅是一個道德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法律問題,而人們對于案件的評價更是一個關于公平與公正的價值取向的問題。上述的一和二實際上是兩對權利義務關系,一方面是道德上,扶助的義務,其約束的是吳某本人,且對方的孕婦享有道德上的“權利”;另一方面是合同和法律層面上的合同相對方的權利義務,吳某履行了合同義務支付價款,理應成為該承運合同當中享有權利的一方,其一方則是承運人,即列車的乘務人員。
我們應當清醒的看到案情中當事人吳某與孕婦之外的第三方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那就是列車員、列車長和乘警所起到的決定性的作用。這三者,即乘務人員,實際上充當的是兩個角色,一方面是與吳某承運合同的義務履行方,另一方面是維護道德秩序的第三方調停人。但這些乘務人員將兩種關系混為一談,既沒有充當好履行義務的職責也沒有做好道德維護者的角色。
實現社會和諧,公平、公正是我們的價值追求和價值取向,而維護和實現這些追求的一個重要工具就是道德。建設合理的價值秩序,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社會公平、公正的必要因素和必經階段。
不同的社會有著不同的道德約束機制和約束形式,這是我們可以清楚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觀察到的現象。而且,根據道德與其他社會規范的不同我們可以看到道德和道德秩序對于維護社會公平、公正,追求這樣一種價值取向的重要意義。
(一)道德規范的內容主要體現在義務層面。
道德規范強調對他人、對社會、對集體的義務,強調承擔責任,且并不要求對社會或者他人承擔對等的義務。這就要求人需要更多地為他人考慮,犧牲自己的利益。體現在吳某的這個案件當中,依照道德的標準衡量,需要其履行自身的道德義務。道德規范的內容,在社會整體意義上來看可以說是公平與公正的。履行道德義務可以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力量。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過分的施加道德義務也會使一個人疲憊不堪,道德義務的存在,并不一定完全考慮到應當履行道德義務的這個人的實際情況,換到這個個案當中,吳某的實際情況未必會被實際考慮,有可能其本身正在經歷一些事情,一些情感上的變故,或是其身體本就是疲憊不堪的。所以單純的道德秩序,并不是實現社會真正公平、公正的最佳途徑。
(二)道德沒有具體的制裁措施。
道德沒有具體的制裁措施與法律后果,可是違背道德義務、道德規范并非是完全沒有不利后果的,實施違背道德的行為,往往會被周圍的人所鄙視,甚至會在言語上有許多的不和諧。但違背道德義務的不利后果僅限于此。因此,在這個案件當中,當事人所應受到的懲罰也應當是僅限于這一層面之上。乘務人員對其實施的法律上的懲罰后果過于苛刻。將違背道德的不利后果與違反法律的不利后果混為一談,并非是個明智的舉措。
(三)道德實施的保障性力量并不具有強制性。
道德規范的實施不具有強制性的保障力量,道德的保障性力量主要體現在輿論和觀念上,本案中車廂內其他乘客和部分網友的評價也正體現了這一點。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是公平、公正這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價值取向在當前我們社會中的一個的良好體現。美好的道德,其約束作用和社會整體的價值取向是基本一致的。
(四)道德的形成是潛移默化的。
道德規范是潛移默化形成的這一特點,決定了道德作為一種制度保證,作為一種維護價值的工具。其存在與發展是依賴于社會實際的,這種工具在社會的發展過程當中也將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從而達到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想和價值追求。
(五)道德的調整范圍是寬泛的。
通常來講,社會規范分為道德、法律與宗教。但凡良法都是從道德規范中提煉出來的,但其要求遠低于道德規范要求的標準,且調整對象比較單一,主要集中在社會上危害較大的事項之上;而宗教規范緊緊約束其教民。本案中,吳某的這一行為可以說并不會被法律或是宗教規范所約束或懲罰。但是道德,這一實現公平、公正的重要工具,要求著他要履行這樣細微的,甚至說是微不足道的義務。這體現了道德之于公平、公正這一價值取向的重要作用。
上述這些都可以說明道德的對于社會良好秩序的實現的重要作用,同時也體現了道德對于社會公平、公正的重要意義。我們國家,我們所處的社會當中,各個社會主體,無論家庭、個人都需要一個幾近相同的價值取向,而且要廣泛的約束人們的各種行為,這對實現真正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所以說,公平、公正這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價值追求、價值取向要與道德做到和諧、有機的統一,要充分發揮道德的作用以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
基于道德不具有強制力保證。公平、公正這一價值取向,不僅需要道德規范、道德秩序的保護,而且更加需要法律秩序、法律規范的明文規定。法律,作為一種社會契約,是保證社會和諧、穩定、健康、有序發展的重要工具。法律對于公平與公正的價值追求、價值取向的實現是有著決定性意義的。可以說,法律是維護和保證社會公平與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線。
然而,吳某的行為并不符合《治安管理處罰法》的有關要件,從法律角度來收列車長與鐵路警方的行為在本質上屬于公權力的任性違法行為。從維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公平與公正的價值取向來說,這種處罰不能夠代表絕大多數人的價值取向與價值判斷,處罰行為根本就不是法律作為一個實現價值取向的工具的合理運用行為。
十八大以來,尤其是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和國家越來越強調依法之國的重要性。這主要是基于法律在調整和維護社會關系,以及在實現人民普遍的價值取向和價值追求。法律對于維護社會公平與公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于實現社會主義國家的人民追求合理的價值觀念具有著重要的地位。而依法行政作為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在依法治國的實施過程中具有著突出的,甚至和新的地位。行政機關的依法行政,基于其代表國家代表政府的地位,其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普通公民的價值取向。
西方有一句諺語:“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雖然法律與道德并非是涇渭分明,但是法律的以其明文規定來處罰犯罪行為。而對于我們實施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而言,更是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法無授權即禁止”。行政機關合法行政更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追求公平、正義價值取向的重要保證和制度的保障。
因此,當前我們黨和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維護和保證公民關于公平、公正這一核心的價值取向,需要在法律層面上為公平與公正提供制度上的保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依賴于所有人民對于價值的追求與取向。而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對公民的價值取向負以其應有的責任,而實現這一目標的核心點就是以法律制度的方式約束行政機關的行為。只有更好地約束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我們才能夠引導公民的價值判斷,實現社會整體的公平、公正的價值追求與價值取向,從而才能夠更好地維護和保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與完善。
法律和道德都是實現價值追求和價值取向的工具,我們都向往著公平與公正,社會也需要公平且又公正的價值取向。而法律與道德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勢必要借助的工具和力量。但合理的運用道德與法律,合理的規制法律調整的范圍,需要區分法律和道德的基本界限,充分做到法律與道德作用有機統一,這是我們追求公平與公正的必經程序和必然要求。
而且,由于行政行為對于人民的價值取向的引導性作用,我國欲實現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的重要因素就在于實現依法治國,而依法治國的關鍵點在于依法行政。而法律不是道德,法律有其局限性,只能調整人的行為,而道德才關注人的動機。讓法律的歸法律,道德的歸道德,才是我們應當堅持的。因為,公權力基于道德的名義違法,是一種“毒樹之果”,其對法治的破壞性要遠大于私人違法的后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論司法公正問題時引用過英國哲學家培根的一段話,他說:“一次不公正的審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因為犯罪雖是無視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審判則毀壞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習近平總書記的談話也強調了法律以及執法、司法行為對于人民價值取向的決定性引導作用。
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僅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經濟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更要提倡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試想,一個社會的人與人之間沒有道德約束或是沒有法律約束都是不可想象的,其不利后果也是不可估量的。所以要實現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理想和偉大藍圖,真正實現人民群眾,甚至整個社會都具有公平與公正的價值取向必然要合理運用法律和道德這兩個最重要的工具。而法律與道德這兩種制度保證的合理運用就要求著其與我們實現社會整體的價值取向的統一。
第二作者:閻春明(1996.5-),女,滿族,遼寧沈陽人,大連海洋大學14級行政管理專業。
D621
:A
:1671-864X(2015)10-0052-02
劉凱(1992.5-),男,漢族,籍貫-遼寧省新民市。法學研究生在讀,沈陽工業大學,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