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應對網絡信息行為失范的路徑選擇
劉書暢
云南師范大學歷史與行政學院 中國云南 650500
[摘要]本文從政府應對網絡信息行為失范入手,研究其行為失范的應對策略,并從多元化、層次化的角度闡述新媒體下,以政府為主導的公共部門信息管理中的具體做法。
[關鍵詞]政府多元治理策略;新媒體;路徑選擇
與傳統媒體相比,作為逐漸上升起來的新媒體典型代表微博、QQ、MSN、人人等網絡即時通訊工具在傳播地震以及災區信息、開展抗震救災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以汶川地震為例,突發性危機事件中網絡信息行為失范的表現及相關的應對策略有如一下幾個方面:
1、地震發生后有關傳聞和預測,網絡社區中大量流言傳播及應對
以天涯社區的“汶川地震”討論板塊為主研。最有代表性的是有關余震的傳言,如關于5月28日隴南將發生7-8級地震及全國各地余震傳言。這一類信息和人們的現實安全緊密相關,因此,常會在網民中引起強烈關注和焦慮、恐慌情緒,致使許多人夜不能寐,留宿于廣場等地。針對這一信息失范問題,政府應該及時發布官方信息及時引導輿論,因為公眾對官方媒介的信賴程度仍是最高的。
政府在危機事件中制定積極信息溝通策略。政府及時發布準確可靠地官方信息是防止網絡論壇、微博等交流場所盲目錯誤預測危機信息的有效措施。許多來自各個論壇的關于事件中的場景事實描述之所以形式多樣,信息內容眾說紛紜的現象自各個論壇的關于事件中的場景事實描述之所以形式多樣,隨處可見,其中造成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政府沒有及時更新和發布事件進程信息,導致網絡中各種民意猜測。所以政府在事件處理的過程中要積極發布重要信息并制定溝通策略,及時引導網絡輿論。
2、有關災區具體受災和救災情況的信息傳播,微博謠言的泛濫及管理方法
水污染謠言,主要來源微博的傳播,使人們瘋狂搶購水,造成災區恐慌。當時,不少地方的災情和人員受困情況并不明朗,這些信息擴展了人們關注的視野,但也提前對真是情況的預測給社會及政府的救援帶來了許多不利的影響。但由于人命關天,這些信息在網絡上一經發布便受到網民強烈關注和轉載支持。針對在微博上傳播夸大信息事實這一行為,網絡應該在突發性公共危機發生之時要求實名討論,以便約束網絡行為,同時能對失范行為進行責任追究。
3、短信、QQ群里散布地震謠言揭露災區和救災各個環節中出現的一些負面現象及應對措施
這是最主要的流言類型,通常會給當事方和相關方面帶來較大的輿論壓力。代表性的流言如:地方官員隱瞞災情和私藏救災物資、民營醫院拒收災區病人、紅十字會截留賑災款、捐款作假、災民哄搶救災物資之類的不良表現等。其中一部分流言得到相關方面的調查、解釋或澄清,也引發傳統媒體的跟蹤報道,如成都帳蓬事件、志愿者被打事件、紅十字會截款問題等。針對通過與大眾密切相關的媒介散播謠言這一信息行為,最主要應該建立法律法規,規范網絡主體信息行為。
針對不同性質的行為失范程度對相關網絡主體做出明確的責任規范,也就是制定明確的規則規范,只要行為觸犯法律規范必須對之進行相應的懲處。在汶川地震這樣的全民高度關注的危機事件中,對網絡信息網絡主體行為的管理不僅是政府應有職責,更是人文精神的需要。
(一)應對網絡信息行為失范的相關策略梳理
1、第一時間發布公共危機事件的核心信息,掌握網絡輿論主動權。如在重大突發性公共危機事件過程中政府24小時進行信息發布和更新,這一點在汶川地震中有突出表現,各權威媒體分專題或者對重大信息進行全天的權威信息發布。
2、制定網絡法律法規,做到以法管網和依法管網。其中關鍵點在于把規定和責任明晰化,同時在實際中有相應的強有力的執行機構。如上述提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網行業自律公約,明確各信息主體的責任義務。
3、進行網絡輿情管理。主要運用現代網絡技術,凈化網絡環境。搜集具有引導性的信息,利用軟件技術自動刪除具有煽動性和不法信息。
4、加強行業自律。決定網絡行為規范的最初力量并不是國家的機關,而是那些信息產業中的從業者。行業的自律往往能夠更好地把握管理與發展、規范與自由之間的平衡。
已發生的突發性公共危機中網絡信息管理帶來的啟示
1、對所有網絡交流傳播領域加強網絡輿情管理,引導突發公共危機事件中網絡關鍵信息傳播。
網絡輿是收集和管理關鍵信息的重要平臺,加強網絡監測和預警式防止和管理信息行為失范的重要措施。在地震這種突發的大災難中,信息的管理對危機的管理社會秩序的維持十分鐘要。利用現代網絡技術自動刪除引領輿論的帶有煽動性的不法信息
2、開展網絡人文教育,提升公民自身的內在約束。
公民只有加強自身道德素質的培養,才能建立內在的約束機制,不會放縱自己的行為把網絡空間當成絕對自由的場所,隨心所欲發布錯誤甚至不法信息。汶川地震這一突發性危機事件對全民來說是一件嚴肅開不得半點玩笑的事件,他不僅關乎政府能力問題,更是關乎危機中每一個需要幫助的生命。盡管如此,仍然有一些肇事者唯恐天下不亂,違反社會公德扭曲危機事件中的信息,夸張事實制造混亂。
3、發達國家關于在公共危機事件中網絡管理的相關技術和方法。
美國的互聯網管理主要包括:立法管理(世界各國紛紛加強對互聯網的立法)、技術監管、自律引導、市場調節。英國隊互聯網管理的特點主要有;英國互聯網行業自律唱主、英國互聯網行政管理、英國互聯網安全技術管理。
(二)公共危機事件中網絡信息管理方法的缺陷和思考
1、管理制度的不足。規定不夠明確、細化,存在的盲點較多;
2、實踐中管理責任不明,管理依據不足。
目前制定法律規范并將之在公共危機事件中有力地執行將是治理危機事件中網絡信息行為失范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加之公共倫理思想的教育和滲透使網絡主體內在約束機制生成對政府網絡管理有積極的輔助作用。但是要想真正建立一個健康文明有序的網絡環境,在面臨多重管理困難的情況下,要想使公共危機事件中網絡信息行為得到規范、網絡管理有效進行,本文在已有的應對和管理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以下借鑒思考:
1、政府控制公共危機事件中的主流信息,其中是利用主流媒體在突發性公共危機事件中進行及時的新聞報道。
2、實行網絡實名制。保護用戶隱私的特殊情況下建立突發性公共危機事件中實名參與。
3、技術管理。如使用口令、數字簽名以及在工作站和網絡服務器上使用用來鑒別用戶的標號,對超界值的檢驗等,以預防信息的變形與失真。
4、多元主體的協同監督。網絡輿情管理只是一方面的力量,在特殊重大的危機事件中應該創立多元主體分權分則管理。
對網絡行為的管理涉及眾多人的利益,處理方式及程度的適宜在危機事件中很大程度上影響這個國家利益否能實現、公民個人利益是否得到保障,所以政府在制定和采取針對公共危機事件中網絡信息行為失范的策略和措施時一定要權衡各方利益并最終以國家集體利益為重,制定相關責任規則規范,但是要想真正建立一個健康文明有序的網絡環境,除了傳統的管理方式外,目前值得提倡和進一步執行的措施策略應該是網絡多元主體管理和突發性公共危機事件中進行實名參與制度。所以只有把已有的管理方法和能進一步發張的管理策略結合才能保障網絡環境的文明、安全、有序,提升政府在公共危機事件中的管理能力。
在現代社會中,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削減了政府組織中間層在應對網絡信息傳遞中的上傳下達作用。壓縮組織結構層級,縮減應急管理層次,由自上而下的垂直結構向扁平型的橫向結構轉化,并賦予基層單位危機處置的適當權力。建立“緊急聯絡樹”,任何部門都可以利用寫有決策部門和相關負責部門聯系電話的“緊急聯絡樹”把信息在最短時間明確的傳遞出去。
參考文獻
[1]李一.網絡行為失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12月.
[2]陳紅梅 汶川地震中的網絡流言傳播及其影響[N].現代學報,2008年11月.
[3]鄒東升,車邱彥.網絡管制政策與網絡治理[N].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7年7月.
[4]國務院審計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網管理法律法規》審計規定[N].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委員會報,2013年12月.
[5]鄧蓉敬.國內外關于網絡群體性事件的研究綜述[N].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6月.
[6]馮朝睿,謝金林,楊志軍.網絡群體性事件的政府規制探析[N].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6月.
注:指導教師,尤偉瓊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