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建清
(曲靖市婦幼保健院 云南 曲靖 655000)
作為臨床診斷、治療的基本內容之一,血常規檢驗中的標本尤為關鍵,標本的好壞對檢驗結果具有很大的影響,完好的標本利于提高檢驗的正確性,確保檢驗報告為臨床診斷提供有效的依據,不好的標本會影響檢驗,造成檢驗結果存在誤差,甚至導致誤診。為此,臨床上小兒血常規標本凝血現象應該引起重視。在現實操作中,一旦發現有凝血現象,往往是需要再一次對患兒進行抽血,對于幼兒來說每抽一次血都會很痛苦,而且還耽誤臨床診斷與治療,針對這種情況,應該避免標本凝血。本文將抽取我院部分血常規檢測的患兒進行研究,以便對凝血因素深入分析。
資料及方法 選擇我院兒科2014 年6 月這段時間檢測血常規的患兒263 人,其中1-3 歲患兒比例最高,占132 人,其次是3-6 歲患兒91 人,還有新生嬰兒40 人。
方 法:對患兒抽血處的皮膚進行常規消毒,使用含EDTAK2 的真空血管采集血常規標本,消毒后找準血管,將針頭刺入,看見回血后,另一端插入采血管,標本采集完成后拔出針頭,對血管針眼進行大面積按壓,給家長棉球,囑咐幫患兒進行按壓。采集完畢之后,將抗凝劑充分混勻到血標本中。
結 果 結果顯示,總共有13 份標本發生凝血現象,在這13 份凝血的標本中,新生嬰兒有8 份,占的比例最高,達62%,1 ~3 歲患兒的有4 份,占31%,3 ~6 歲患兒的有1 份,占7%。從結果來看,新生嬰兒血常規標本凝血率最高,其次是1-3歲患兒,如果只從這個表面現象來看的話,年齡越小,越容易發生凝血,但只從年齡來判斷凝血原因不科學,下面將對凝血的因素進行詳細分析。
討 論 臨床上小兒血常規凝血的因素主要有3 方面,分別是患兒本身的因素、采集標本器具的因素、護士操作的因素。
一、患兒本身因素 血常規凝血常見于幼兒,而成人在正常情況下,很少會發生凝血現象,所以這跟患兒特有的性質有很大的關系。來自患兒本身的因素主要有這幾方面:第一,患兒靜脈暴露不充分,3 歲以下患兒大多數都帶有嬰兒肥,加上現在生活水平提高,大多數幼兒營養好,肥胖型的患兒比較多,這類型患兒的靜脈暴露不夠充分,在采集標本的時候比較難找不到理想的血管,當針尖刺到血管的時候回血較少,護士需要再次刺入血管,這個過程容易導致部分血液在注射器中凝固;第二,新生嬰兒處于相對缺氧狀態,上面結果顯示發生凝血比例最高的是心生嬰兒,這跟胎兒處于相對缺氧狀態有關,在缺氧狀態下,血液中血紅蛋白、紅細胞含量較高,導致血液粘稠度高,在這種情況下進行血液標本采集,極易發生凝固,尤其是剛出生一兩天的新生兒攝入水分少,呈不顯性失水狀態,造成血液濃縮,也容易引起血液標本凝集;第三,3 歲以下小兒四肢靜脈血管細小,在上面的結果顯示凝血現象多發生于3 歲以下患兒,而3-6 歲患兒比例較小,這跟3 歲以下患兒四肢靜脈血管細小有關系,靜脈血管細小,靜脈壓力不足,采集標本過程中回血較少,從而延長了采集標本的時間,抽血時間過長容易引起血液凝固。
二、 采集標本器具的因素 采集標本的器具也是造成凝血的重要因素之一,血液標本對器具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必須保證采集器具合格才能排除這個因素,一般來說,器具存在這幾種情況容易造成凝血,一是抗凝劑量不足,當真空采血管內的抗凝劑量不足的時候,血液標本未能充分混勻,抗凝作用發揮不到位,導致部分血液凝固;二是采血器具漏氣或者負壓不夠,在這種情況下會引起血流緩慢,只能靠擠壓穿刺部位的上方將血液擠入血管內,這個過程存在間斷性,延長了采集標本的時間,故而造成凝血。
三、 護士操作的因素 操作過程中的人為因素也會引起血液凝固。正確、規范的操作是保證血液標本的關鍵,然而在現實操作中,經常因為操作不規范導致血液凝固。護士操作導致凝血的有以下幾方面。
1.是注入的血量過多或過少,在抽血的時候護士需要把握好一個度,抽取的血量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過多的血液會因為抗凝劑不足增加凝血的可能性,過多會引起血液凝固,過少也會破壞標本,因為過少的血液會導致抗凝劑過剩,從而容易改變白細胞的體積和形態,影響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2.是血液注入不及時,在抽血中可能需要多管采集標本,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護士沒有按照順序及時注入血液,把剛抽的先注入,而之前抽的還沒有注入,這樣之前的血液留在控針里面容易凝固,或者操作動作過于緩慢,也會造成血液凝固。
3.是血液沒有搖勻,血液注入到試管之后,需要充分搖勻,才能保證血液標本與抗凝劑全面混合,如果沒有進行這個操作,或者是操作不當,都會引起血液凝固。
4.是沒有及時送檢,血標本采集之后需要及時送到檢驗科進行檢驗,不能停留過長的時間,不然也會引起血液凝固。
解決對策 1、 選擇合適采血時機或選用股靜脈采血 新生兒容易凝血是因為剛出生不久處于缺氧、顯性失水狀態,為了避免凝血,對于不是急需治療的患兒可以推遲兩天后在進行抽血檢查,推遲兩天可以通過補液讓血液得到稀釋,不會那么容易發生凝血。如果是病情較重急需抽血檢查的患兒可以通過股靜脈采集血液標本,但是操作速度要快,采集后要快速注入試管內搖勻,確保血液不凝固。
2、 選擇有彈性的血管 3 歲以下幼兒靜脈暴露不充分,而且血管細小,在給這些患兒采血的時候要注意選擇有彈性的靜脈,而且要以粗直為主,3 歲以下的患兒盡量選擇股靜脈、頸靜脈,3 歲以上的患兒選擇大隱靜脈、肘靜脈,選擇對的靜脈才能避免采血過程出現的困難。
3、 保證采血器具合格 采血器具對血液凝固也會帶來影響,所以采集標本的時候需確保器具的合格,在采集之前要認真檢查采血管內的抗凝劑的量足不足,有沒有存在漏氣的現象,擰緊橡皮塞,查看采血管有沒有裂縫,做了全面檢查后才能排除器具導致血液凝固的因素。
4、確保血標本與抗凝劑混勻 在操作過程中,標本采集下來之后,要馬上取下針頭并注入抗凝劑,并輕輕搖勻,搖勻最好的方法是將試管放入到雙手中來回滾動,將塑料塞加上試管后,為了確保充分搖勻,還可以將試管上下顛倒6 次左右,這樣才能確保血液標本與抗凝劑充分混勻,如果減少了這些操作,都很可能因為兩者沒有充分混勻而導致凝血。在這個環節上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大力搖晃,這樣很可能會破壞血球,從而發生溶血。
5、控制血液標本量 標本的量要有一個嚴格的標準,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嚴格上來講,血常規需要的標本量為2m l,在標本采集之后,要以刻度為準注入2ml 的血量,規范了標本量,避免量過多而早曾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