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巧
(中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山西 太原 030051)
高校大學生婚戀觀引導
——基于新婚姻法司法解釋的框架
王冠巧
(中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山西 太原 030051)
高校大學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對象,他們的婚戀觀反映了社會婚戀觀的價值取向。大學生的婚戀觀總體是健康向上的,但隨著多元文化的發展,他們的婚戀觀發生了扭曲。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的頒布為高校大學生婚戀觀的教育和引導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因此,高校應把婚戀教育和法制教育結合起來,以促進大學生新型婚戀觀的形成。
高校大學生;婚戀觀;新婚姻法司法解釋
婚戀觀是人們價值觀在婚姻、戀愛問題上的體現,是家庭道德觀的重要內容,指人們在婚前戀愛、婚姻生活及婚戀過程中性愛取向的基本看法。[1]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大學生的婚戀觀出現了道德弱化、唯利價值的特性。同時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的推行引起了熱議。如何引導大學生樹立適應婚姻法司法解釋三倡導的婚戀觀,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
(8)Margaret Thatcher once addressed at the welcome banquet when she visited China in 1982”although we differ in our political philosophy,we are getting to know each other well,and the interests of our two countries areshrinkingin the world.”郭立秋,《外交學院學報》
1.大學生憧憬愛情,但婚戀受挫能力差。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學生對戀愛有無數的憧憬和向往,對婚戀的關注和嘗試也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但他們的心智尚不成熟,一旦感情稍有不順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甚至會引發慘案和悲劇。
2.大學生戀愛動機世俗化,婚戀標準功利化。市場競爭給大學生帶來生活和婚戀上的壓力,很多大學生迫于生活壓力,把“高富帥”、“白富美”作為婚戀的動機和標準,甚至企圖用婚戀來換取物質。據于長偉等對于“沒有面包就沒有愛情”的調查結果顯示,80%的女大學生“贊同”,原因是愛情需要基本的物質基礎;10%的女大學生“不同意,愿意和心愛的人睡馬路”;10%的女大學生“不置可否”。更有部分女大學生認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2]由此可見,高校大學生拋棄校園愛情追求物質婚姻的可能性逐步增加。
3.大學生婚戀行為中性觀念開放。高校大學生受多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性觀念比較開放。從諸俊的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對于未來配偶的婚前性行為只有4.5%的大學生認為“不能容忍”,13.34%的大學生認為“無所謂”,66.85%的大學生認為“只代表的對方的過去,重要的是現在的感情”,3.8%的大學生認為“痛苦雖會忍受,但會影響關系”。[3]可以看出,大學生對婚前性行為有較大的寬容性和開放性,在性觀念上缺乏負責的態度,也折射出大學生對愛情和婚姻缺乏責任感。
1.學校教育方面。大學校園是大學生樹立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場所。因此,高校應加強婚戀觀教育以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婚戀觀。
【注意】①鈉保存在煤油中,而不能保存在汽油、CCl4中,因汽油易揮發,CCl4的密度比鈉的密度大,起不到隔離O2和H2O的作用。
3.解釋三中有關婚戀的內容更能體現法的價值。“婚前貸款買房歸自己”、“婚內財產分割弱者為王”都是新司法解釋中的規定,而這些規定旨在保護夫妻雙方的合法正當利益,體現了法律維護公正平等的社會理念,也符合法的價值的基本要求,最終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
最后,大學生心理受挫能力較差,感情稍有不順,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甚至走上犯罪之路。所以,高校教師在法制教學中應將重點放在如何保護自身合法權益以及如何尋求救濟之上,以此為大學生解決婚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指明方向。
其次,婚戀是以感情為基礎的,太過物質的婚姻會使感情失去婚戀的本質。而婚姻法司法解釋三核心精神在于倡導公平、平等的婚姻。因此,高校可以通過專題講座、心理咨詢等形式來培養大學生的婚戀理想,以期他們樹立新型婚戀觀,從而促進校園先進文化的建設。
盡管現實中經常可以聽到“教無定法”這樣的論述,但這又是中國數學教師十分明顯的一個特點,即是對于教學方法的高度重視,特別是,能否積極從事教學方法的改革常常就被看成相關教師是否具有較強的改革意識的直接標志.對此例如由以下論述就可清楚地看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11],又“與現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義、公理—定理、公式—例題—習題’的形式不同,《標準》提倡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開內容”[12].
1.對財產分割進行了明確的規定,旨在保護婚姻雙方的權益。
首先,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干作用,培養大學生對婚姻法律的興趣和認同感,鼓勵大學生運用婚姻法理性地分析婚戀問題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2.凈化戀愛動機,摒棄功利主義婚戀觀,鼓勵個人經濟獨立。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拜金主義侵蝕著大學生的思想。很多大學生追求“傍大款”物質式的婚姻。新婚姻法第七條規定,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資為子女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出資人子女名下的,可視為只對子女一方的贈與,應認定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也就數說,就算婚后購買的不動產,也不能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這樣規定是為了抑制功利主義婚戀觀。所以男女大學生應把時間精力放在個人的發展上來,雙方共同努力,營造符合婚姻法倡導的新型婚戀觀。
《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十條規定,婚前個人支付首付,婚后雙方還貸且登記在個人名下的不動產,離婚時首先進行協商,如果協商不成,可判決歸個人。可見,該條款優先尊重當事人的意愿。該條款還明確規定,在共同還貸的情況下如果有對應的增值部分,產權登記人要給另一方進行適當的補償,也就是說,對女方來說,就算沒有購房但是長期幫配偶還貸也算共有人。故女大學生既要干得好,又要嫁得好;男大學生要尊重妻子,尊重家庭。
2.媒介宣傳方面。隨著網絡、社交平臺的滲入,大學生出現了網上交友、功利婚戀等不良行為。因此,一方面網站要凈化網頁的有關內容以引導大學生樹立健康的擇偶觀和婚戀觀;另一方面,大眾傳媒應該通過真實的具體的案例讓大學生體會新時期現實中的婚戀觀點、現象、動態,幫助大學生形成積極的婚戀心態,增強心理調適能力,提高處理感情問題的能力,學會正確對待婚姻戀愛中的問題。[4]
3.家庭教育方面。家庭是孩子學習成長的第一場所,家長的行為觀點對孩子的行為觀點有直接的影響。很多家長會把擇偶標準放在錢和權上,最終樹立了孩子功利主義的錯誤婚戀觀。新婚姻法司法解釋中對房產還有財產分割作出了明確規定,這樣會對大學生樹立良好的婚戀觀有正確的引導。因此,必須把婚姻家庭法規滲透到家庭倫理的各個方面以營造良好的家庭婚戀輿論氛圍。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表示,營養與健康是未來的競爭熱點,也是企業占據優勢的機會。食品行業內部的競爭,是推動產業發展的原動力。他強調,食品企業應該充分利用當前良好的政策環境加強自身建設,根據人民的營養需要,研究開發高質量的營養健康產品,為食品行業發展作出貢獻。
隨著社會的深入發展,大學生的婚戀也已慢慢進入議程。在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婚戀觀的時候既要重視道德教育也要重視法律教育從而把高校大學生培養成未來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因此,結合婚姻法來規范高校大學生的婚戀觀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
[1]張凱,張曉婉,李秀娟,陳源源.大眾傳媒背景下“90”后大學生婚戀觀的調查研究[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2]于長偉,李艷,江平.女大學生愛情觀調查研究與對策分析[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3]諸俊.當代大學生婚戀觀的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社會科學基礎部,2010。
[4]何芳奇.對當代大學生婚戀觀的倫理學思考[J].江蘇師范(教育科學版),2014(5)。
G641
:A
:1671-864X(2015)11-00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