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麗
(保定市唐縣高昌鎮南固城小學,河北 唐縣 072350)
語文教學中美育策略之探討
——發掘語文教學中美育的四要素
龐麗
(保定市唐縣高昌鎮南固城小學,河北 唐縣 072350)
語文教學承擔的任務不僅是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如此說來語文是培養人的重要學科。然而,培養人又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諸如德育就是其中的主要因素,本文從語文教學中美育的視角進行了分析與探討,總結了美育四要素,其目的是使語文這門學科在教學中煥發出更絢麗的色彩。
語文;美育;要素
作為語文教師,其本身具有雙重任務:不僅自己需要從教材中領悟美,而且還得教會學生從課本中學到美。那么,教師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呢?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去嘗試。
教師語言缺乏美感,學生就會感到枯燥乏味;教師語言深奧,學生就難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語文老師,語言應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課堂上要盡量做到語言準確、鮮明、生動、形象,富有邏輯性,富有吸引力,有條有理,聲音抑揚頓挫。只有這樣,才能使語言文字中蘊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潤物無聲的絲絲春雨自然地與學生交融。孔子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币馑际?,說話如果沒有文采,不講藝術性,就不能打動人,因而也不能廣泛、長遠地流傳。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的教育家對教師語言就頗為重視。教師的語言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其語言的優劣直接關系著課堂教學的好壞,制約著教學效率的高低。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師的語言素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彼越處煹恼Z言不僅要講求科學性、規范性、還要講求藝術性。只有這樣,教師才能讓學生置身于優美的文化氛圍、濃郁的語言環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如何引導學生體會語文教材中語言文字的美,從而激起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培養民族情感,應是我們語文教師最基本的任務。如今的小學語文教材大都是編者精心安排的名家名作,文詞優美,意境深遠、堪稱典范,是作者在生活中審美體驗的結晶。例如:低年級課文中所選的古詩兒歌《小池》、《畫》、《雪地里的小畫家》、《柳樹醒了》……
以和諧的音韻美、鮮明的節奏感為學生提供了極佳的語言范例。再如:《美麗的西沙群島》、《火燒云》、《桂林山水》、《頤和園》等小美文也以優美的形式、鮮活生動的語句,散發著語言藝術的瑰麗光彩。而童話、寓言、小說中意蘊深刻的句子,往往具有一種深沉而含蓄的美?!顿u火柴的小女孩》中寫到:
“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p>
只有認真讀、細細想,才能領會出那含蓄、深沉的意境美來。所以教師必須精心挖掘教材中語言文字和文體結構的美,引導學生品味和欣賞,陶冶學生的情操,在語言藝術的潛移默化中,使他們從小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進一步促進全面的素質教育。獲得理解語言文字和塑造心靈相統一的效果。
在審美教育中,審美對象總是以具體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離開了具體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為審美對象。因此,美感的獲得,首先在于對形象的感知。有些課文,學生可以依據語言文字,經由想象,直接浮現出作品所描繪的形象,從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于小學生的審美想象力尚不發達,加之表象儲存貧乏,有時僅憑文字的敘述,很難使學生呈現形象,喚起美感。這時最好的辦法是利用插圖,把文字內容訴諸于視覺的畫面,(因為圖畫比文字更容易產生鮮明的形象),使學生直接地產生意象整體,以達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目的。
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中寫道: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橋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藥包,頂住橋底,右手猛地一拉導火索,導火索“哧哧”地冒著白煙,閃著火花,火花照亮了他那鋼鑄一般的臉。一秒鐘,兩秒鐘……他像巨人一樣挺立著,兩眼放射著堅毅的光芒。他抬頭眺望遠方,用盡力氣高喊著:“同志們,為了新中國,沖??!”單靠這樣的描述,學生很難形成清晰的意象,喚起美感。教材以圖輔文,在凝凍的瞬間,董存瑞威武高大的形象,鋼鑄般的臉,堅毅的目光,整體透出這偉大戰士堅定的革命信念,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教學時,通過對插圖的欣賞,能使學生獲得主人公的整體的形象感知,理解他為人民的解放事業英勇獻身,舍身為國的品質,體會包含其中的壯美和崇高,受到心靈的震撼。這樣學生的審美感受力,審美理解力將同時受到良好的訓練而發展起來。
教材中的語文則是文質兼美的典范。她匯聚了古今中外語言文字的精華,符合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也符合語文能力形成的規律;她肩負著使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提升母語的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并陶冶其情操,完善其人格的重任。然而這些蘊涵種種審美因素的文字,并不都能為學生所理解識別,就像煤一樣,需要教師悉心引導,促使學生去用心挖掘和體會,只有當煤和學生的心火相遇時,燦爛的藝術光澤才會發出奪目的光彩。 如何引導學生去感受課本中的語文美?朗讀無疑是一種最有效的途徑。這里的朗讀,不是一個簡單的見字讀聲的過程,而是指導學生沿著課文言語的階梯去攀登課文作者的精神境界的高峰的過程。攀登的過程就是作品的思想感情內化為學生的思想感情的過程,同時也是作品的言語積淀為學生語感能力的過程。顯然,這樣的朗讀過程是一個“美讀”的過程,即“把自己的感情讀進去,把作者的感情讀出來。”的過程,也是學生進行充分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感悟的過程。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豐富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凝練生動的優美詞句,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教師除了讓學生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容為本的審美內容及形式外,還要遵循學生的審美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學中進行美育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
[1]《美育教程》張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版。
[2]《美育》朱紅著,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5版。
[3]《美的歷程》李澤厚著廣西師大出版社2000,3 第1版。
G633.3
A
1671-864X(2015)12-01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