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
(安徽蚌埠職業教育中心,安徽 蚌埠 233000)
淺議音樂教育的多媒體化
楊寶
(安徽蚌埠職業教育中心,安徽 蚌埠 233000)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音樂的展現形式已經多元化,播放設備也日新月異。本文就新時代技術背景下的音樂教育進行討論,尋找傳統教學和多媒體技術的契合點。
音樂教育;多媒體;視聽授課;提升興趣
雨果說:“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一句話道出了音樂的重要性。
音樂沒有國界,是全世界人民表達情感的通用語言,也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音樂極具感染力,是人們表達、傳遞思想和情感的有力工具。上至傳世名曲,下到鄉間小調,音樂覆蓋了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是國家、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
人類教育史上,很早就發現了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曾經說:“移風易俗,莫過于樂。”無獨有偶,比孔子稍晚一些的柏拉圖也總結道:“在教育中,我們一向對身體用體育,對心靈使用音樂。”
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優秀的音樂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培養音樂家,音樂教育的普及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提升審美能力,陶冶情操。
愛因斯坦曾說:“我的科學成就很多是從音樂啟發的。”愛因斯坦和普朗克還經常一起演奏貝多芬的曲目,愛因斯坦演奏小提琴,普朗克演奏鋼琴。可見音樂同時也能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
傳統教學方式和學生之間有兩點隔閡:
1.思想深邃的經典名著是課堂上的主要曲目,而學生首先。需要的音樂是通俗易懂,可以放松身心的。傳統的音樂教育注重講授、訓練,僅關注教育的結果。這種授課方法較為死板,使音樂欣賞有了定式,使音樂教育和其他課業沒有區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習壓力日益增長的今天,繼續給學生“增壓”,無疑是難以引導學生的興趣,同時也無法激活課堂氛圍的。
2.當前學生接觸音樂渠道多,而且形式新穎。音樂課堂上的傳統展現手法,和現代商業化包裝后的音樂相比,難免讓學生產生“土”的感覺,從而產生抵觸心理,沒有共鳴,就更不用提取探索音樂之上更深層次的思想了。
多媒體指組合兩種或兩種以上媒體的一種人機交互式信息交流和傳播媒體。使用的媒體包括文字、圖片、照片、聲音 、動畫和影片,以及程式所提供的互動功能。
多媒體技術在計算機平臺上對圖形圖像、音頻、視頻、文字等信息載體進行收集、加工處理和再現,從而使信息表達更具綜合性和表現力。
音樂的傳播方式從最早的唱片、磁帶,然后是收音機、電視,然后是CD、MP3,到現在的互聯網云播放;表現形式從單一的聲音,到搭配圖文、電腦特效,現代音樂配合虛擬現實技術和設備甚至可以和收聽者互動。
伴隨著計算機軟硬件的發展,以及智能終端的普及,多媒體技術也不斷成熟和普及。如今已經成為現代音樂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元素。
教師在選擇多媒體進行音樂教學時,有幾個切入點:
1.利用多媒體使學生身臨其境。利用學生對音符和圖像的敏感性,在欣賞音樂時,加入適當的視聽環境,發揮多媒體視聽結合的優勢,使學生身臨其境。一首好的樂曲,不僅僅是聲音的組合,更是作者思想的延伸,視聽結合的情景設置,可以使學生更加容易把握藝術形象,激發學習熱情。
2.多媒體技術可以把音樂具象化。音樂是較為抽象的藝術,如果學生基礎薄弱,接觸的音樂種類有限,就難以理解音樂中所蘊含的情感,如果對音樂所要表達的內容難以理解,就無法達到音樂教育的目的。利用多媒體技術,將音樂中所表達的情景,通過視頻和圖片一目了然地展現給學生,使音樂情景和具體形象完美的結合起來。
比如在教授鋼琴協奏曲《黃河》時,對于沒有見過黃河的本地學生來說,很難想黃河的雄壯,以及作者內心的激蕩。如果能播放過程中輔以黃河壺口瀑布的視頻,對于學生二戰時期中國軍民抗日之心的堅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意志,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利用多媒體可以方便學生進行聲音的對比。音樂來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經過藝術的加工,很多音樂的來源單靠文字描述,學生是無法理解的。而通過多媒體手段,就可以讓學生同時聆聽音樂和自然聲,從而產生對比,深化對于音樂的理解。
同樣拿《黃河》舉例,在播放音樂時,加入黃河壺口瀑布的視頻,同時播放河水沖擊的聲音,將瀑布浩大的聲勢和樂曲雄壯的旋律同時展現給學生;當樂曲進入到《保衛黃河》,又將視頻換成中國人民抗戰的影響資料,輔以戰場上真是的槍炮聲,解放軍沖鋒時的吶喊聲,和激昂的旋律同聲播放。學生在視聽同時接受信息,對音樂理解會更加深刻。
4.利用多媒體和學生進行課內外互動。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師生之間的溝通完全可以借助網絡,不再局限于課堂。為了配合課堂內容的展開,課前可以利用多媒體發布一些作品相關的素材,供學生自行查閱,從而節約有限的課堂時間。課后可以直接在網上接收學生們的反饋,結合實際情況,適當的調整教學內容和進度,讓學生有自行選擇學習內容的主動性,在學生日益追求個性化的現在,無疑可以激起學生巨大的熱情。
比如在教學《新疆民歌》時,課前利用視頻播放少數民族建筑,服裝,風俗資料等等,課后學生會反饋還要了解西藏民族歌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各類技術逐步成熟和普及,音樂教學和多媒體方式相結合是必然的發展方向。學生是年輕有朝氣的,最是能快速接受新事物,只有在教學中讓學生身臨其境,鼓勵學生回饋互動,寓教于樂,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達到良好的教學目的。
[1]彭麗.彭修文民族管弦樂藝術研究[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154—160.
[2]梁茂春.中國當代音樂[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9.114—122.
[3]樸東生.合奏與指揮[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3—9.
G712
A
1671-864X(2015)12-02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