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賀興初 田一聚
學生歸來話收獲
——“江蘇高校學生境外學習政府獎學金項目”側記
文/賀興初 田一聚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商學院企業財務課程中師生交流
2014年8月23日晚8︰30,隨著美航波音客機AA289航班降落在上海浦東機場,全國首創的“江蘇高校學生境外學習政府獎學金項目”(以下簡稱“項目”)第一階段順利收官。
2012年,由江蘇省教育國際交流服務中心具體實施的項目第一階段正式啟動。至2014年,3年來共派出在校大學生1518名,在美、英、加、澳等發達國家世界排名百強的高校學習4-5周,如哈佛、劍橋、多倫多、悉尼等,學習內容為創新創業、環境與健康、食品安全與衛生、計算機等江蘇急需的學科精品課程。
袁嘉憶、任晨杰、張益銘、印美娟在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交通工程課程;崔婷、萬妍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學習教育學課程;郇宇、俞曉曉、陶然、任婧廬在美國杜克大學學習了全球人文比較研究課程……這些學生歸來后的收獲感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江蘇教育國際化的進程。
“與國內相比,國外的課堂更注重啟發。每節課教授都希望我們自由地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實踐和思考發散思維,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教授常告誡我們:‘我們不能僅僅使用知識,還應該生產知識。’”丁慧說。
經歷曼徹斯特大學經濟全球化與跨國企業管理與金融衍生品課程的顧伊靜認識到:“很多時候,老師的解答不局限于一個答案,而是一個經驗,或者說一個思想。老師鼓勵我們發表自己的看法,他也尊重每個人的合理看法,只要有輔證,具有說服力。教授會帶領你思考,一步步引導你得出更好的答案。有時透過一個小小的問題,帶你看到一片未曾預料到的天地。其實這就是創造性的起點。”
“英國課堂和中國課堂最大差異不在器材設施,而是課堂主體。在伯明翰,師生是平等的。學生不只是知識的吸收者,更是信息和問題的反饋者。老師希望學生踴躍地提問和質疑,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在這樣的課堂上,各種思維交錯觸及,摩擦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展示出每個人的鮮明個性和獨特思維。” 袁嘉憶認為。
郇宇覺得:“美國的課堂讓我覺得是真正地在‘學’,學生在學,老師也在學,大家就一個問題自由平等地討論,學生碰撞觀點,老師引導思路,在討論中教學相長。這里的課程更加偏重學生思維的訓練。”
“這些富有變化性、多樣性的課堂,不僅是知識傳授、語言訓練,它還全方位地考察你的觀察能力、歷史文化積累、批判性思維等等。” 崔婷感嘆。
“在課堂上,老師充當的永遠都是領路人,真正握有主宰權的是學生,學生可以在任何時候提出任何問題,與同學和老師來一次思想的交流,取長補短,在辯與論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提升和完善。”萬妍對此深有感觸。

威斯康星大學環境工程課程上,學生做團體報告

學生使用MERLIN測試道路的破損程度以及如何維護
任晨杰認為:“國外教學重點是為解決實際問題做啟發引導。教學內容的最大特點就是理論闡述較少,實際案例很多;教學形式的最大優點是形象、互動,鼓勵學生思考、參與、辯論,激發學生的思想火花,對教學要點印象深刻;教學效果的最大亮點是重視對事物的多角度評價和應對策略的分析,引導學生自主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作業要反映自己有創意的觀點。這是思維導向型教育,而非灌輸型教育。”
“在伯明翰大學交通課程上,除專業老師上課外,還有形式多樣的課外實踐課程。比如去英國大鐵橋實地考察,教學生使用MERLIN(一種傳統而有效的儀器)去簡單測試道路的破損程度以及怎樣維護,并去當地的AMEY、JOHN LEWIS兩家大公司零距離感受其對道路維護以及對城市改造的成熟辦法,使我們能夠真正領會理解道路以及橋梁維護管理方面的專業知識。”張益銘同學認為這種理論密切聯系實際的教學方式效果很好。
王妙然、劉宇陽深有同感:“英國課程更注重生產實踐,結合兩次微生物實驗,參觀巧克力工廠、啤酒工廠,體會生產流程,感受食品的地域文化;到超市實地了解食品制作、包裝、采買、銷售各個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和風險,并尋找解決和控制辦法。”參加食品安全與衛生課程后,學生們學到的最重要知識,就是HACCP 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它是食品企業當下最流行、最安全的低成本預防方法。食品企業、食品藥品監督局都需要能掌握這一體系的人才。
“對于每個研究課題,教師首先開出推薦書目和網站,讓學生在大量閱讀和查找資料的過程中,擴充信息量,吸納新知識,思考新問題并對積累的知識、照片及視頻進行梳理、摘要,制成幻燈片。課堂討論時,每個人都要對課題發表見解,在取長補短中加深理解,在博采眾長中提高認識,最后把不能解決的疑惑匯總給老師。這樣既保證了課堂討論的熱烈融洽、個人學習的精準高效,又促進了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為今后的學術合作做了鋪墊。” 來自江蘇理工學院等校的陳厚銘等7位同學在劍橋大學學習市場營銷與項目管理課程后感慨道。

曼徹特斯大學機電一體化課程上,學生進行實踐操作

學生進行流體實驗
“美國人注重自我,也提倡團隊合作。在一個集體中,你需要遵守秩序,尊重他人;同時團隊中的成員都不能偷懶,必須參與合作,這是其主人翁精神的體現。”黃慧君為此點贊。
高悅贊同道:“用團隊的力量完成學習任務。比如:英語好的負責翻譯難懂的句子,領悟力強的幫助大家加深理解,口頭表達棒的則作為小組的發言人。這樣的分工合作讓大家學得更輕松也更扎實。”
“國外教育給我們最大的感受就是講究團隊力量。一到學校,我們就被分成6個小組。小組討論、實驗以及模板匯報,都要求團隊協作。將個人作用化零星為整體,使團隊的力量遠超個人。當教育將團隊協作滲透到教學的每個環節,團隊精神自然而然就會養成。”印美娟深有體會。
“90后特有的沖勁和勇氣,帶來的不僅是和教授的無壓力交流,更是同學間觀點與觀點的尖銳對抗。就像手握鐵鍬,你一鏟我一鏟,發掘真相。以前,我們從未有過這樣的針鋒相對,從未對一個問題如此執著追求,也就不曾有對觀點的準確拿捏。” 談起留學經歷,俞曉曉至今激動不已。
王子明說:“團隊合作全方位地提升了我們的人際交往能力、演講能力、合作性思維,建立了友誼。我們第一次體驗了互相幫助、團隊協作取得一個成果所帶來的巨大成就感。”
“這里,沒人會為你服務,什么都得靠自己,也只有靠自己親身實踐,才能提高本領,變得更加優秀。”任婧廬感悟,“當你被更美好的未來所震撼,而萌生積極向上的心態,萌生奮發有為的愿望,這也是一種財富。”
項目的長遠目標是不斷擴大參與學校范圍,由試點的14所省屬高校擴展到在蘇所有本科高校以及申請參與項目的港澳臺高校;合作國別由起步階段的英、美、澳、加等國拓展到50個主要發達國家和港澳臺地區。預計到2020年,派遣學生規模將達到70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