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琰,李麗,徐一紅
(1.山東電子職業技術學院,山東濟南 250200;2.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山東濟南 250357;3山東管理學院,山東濟南 250357)
基于“兩階段、三環節”的《低頻電子線路》課程改革探索
王琰1,李麗2,徐一紅3
(1.山東電子職業技術學院,山東濟南 250200;2.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山東濟南 250357;3山東管理學院,山東濟南 250357)
“兩階段、三環節”的《低頻電子線路》課程教學模式,將課堂教學與綜合項目實訓兩個階段前后承接,理論、仿真和實踐三個環節有機結合,充份體現了“做中學、學中做”并行的教學思想,是一整套合理的、完善的低頻電子線路課程的教學模式。此模式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還有利于提高廣大教師在科研和教改過程的中業務素質、教學水平和理論水平。
“兩階段、三環節”;課程改革;教學模式;低頻電子線路
低頻電子線路是電氣電子類專業課的必要前導課程[1]。該課程教學內容抽象且廣泛、電路繁雜難懂,使得現有的課程教學舉步為艱。各高等院校都在努力地尋求一條最能實現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教學改革方案,但受到軟硬件條件的限制,這些改革不是弱化了理論的學習,就是忽視了實踐能力的培養,均未收到較好的成效。因此,結合實際課程特點、用人單位需求及高職教育現狀,如何在實施與操作上進行深層次的挖掘,有效地將理論、仿真和實踐有機結合,是《低頻電子線路》課程改革的研究趨勢。
本文在借鑒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基于“兩階段、三環節”的低頻電子線路課程改革的思路與設計,是一整套合理的、完善的低頻電子線路課程的教學模式。
高職院校首重技能,但又不能丟棄理論,提升學生綜合能力是教學過程中的指揮棒。[2]《低頻電子線路》課程改革研究與實踐堅持以“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和全面發展”的教學理念為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發掘、預設并生成有效學習的操作點,旨在培養學生的理論、實踐、設計、軟件操作、創新等各方面的能力,既有自身的理論體系,又有很強的實踐性。“兩階段、三環節”把單調乏味的授課形式轉變成一個圍繞核心內容、形式多樣化、豐富多彩的教學平臺,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大大提升師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課堂的教學效果。
構建“兩階段、三環節”的《低頻電子線路》課程教學模式,具體步驟如圖1所示。

圖1 《低頻電子線路》課程“理實相承,虛實結合”教學模式
(一)針對整個教學內容,構建理論和實踐前后承接的教學體系,即整個教學過程分為“課堂教學→綜合項目實訓”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側重理論知識的學習與驗證。基于《低頻電子線路》教學目標的要求,以引導和增強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興趣為主要出發點,研究并實施適合該課程的教學方法,如對比法、任務驅動法、類比法、角色互換法等。教學模式不但包括學生對理論知識理解能力的培養,還包括利用各種教學設備提高學生軟硬件應用能力[3]。
第二個階段側重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整合各類電子大賽和開放的項目實訓甚至是市場調研等,開發設計一些代表性強、市場上相對主流使用、價格相對便宜且具有一定集成度、較為全面地涵蓋所學內容的綜合實訓項目,例如擴音機電路設計與調試、串聯型穩壓器設計與調試等。
通過綜合項目的實訓,提高學生知識應用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成就感。
(二)針對課堂教學階段的每個教學單元,構建“課堂知識講授→相應電路仿真演示→相應電路實驗驗證”的“三環節”教學子體系
理論環節,讓學生在舉一反三、前后鋪墊、相互輔助的教學中扎實掌握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仿真環節,學生可以不必進入實驗室就能夠進行各種仿真實驗,幫助學生提高分析與調試電路的能力,實驗過程中也可以方便地修改電路結構和元器件的參數,鞏固和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4];實驗環節,精心選擇一些趣味性、實用性的實驗電路,例如:“直流穩壓電源”“變壓器反饋式LC振蕩電路”“功率放大器”等等[5]。通過實施實驗驗證,使學生在元器件識別、測量儀器的使用、小電路的驗證與分析等各方面實踐能力大大提高。
(三)設計一套既能考核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與應用水平、又能考核學生的實踐動手與創新能力等的“過程性考核+終結性(筆試)考核”的評價體系
本課程改革后的考核,改變現有的考核方式(閉卷筆試70%+平時成績30%),既注重學生的專業能力的考核,又注重方法能力及社會能力的考核。
根據課程標準的目標和要求,課程的評價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以實現對教學全過程和結果的有效監控,這樣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其中形成性評價注重低頻電子線路的實踐能力和平時表現的考核。主要根據學生完成每個任務的情況(包括完成結果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優化、是否具有創新性等),結合平時表現,進行綜合打分。形成性評價占總成績的80%。終結性評價主要以試卷的形式進行筆試,判分標準根據試題的標準答案,占總成績的20%。
通過課程改革的研究,能夠從以下三個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一是探索和總結出一套適合《低頻電子線路》課程的教學策略,構建有效課堂教學模式。二是使學生對課程產生積極情感,自主參與到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中,獲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積極思考和操作實驗的機會,促進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三是能夠促使廣大教師切實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在科研和教改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教學水平和理論水平,從而有利于推動學校的教學研究工作走向科學發展、特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科研軌道。
[1]范群貞.《低頻電子線路》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福建電腦,2013,(4):207-208.
[2]石慶研,盧丹,李海,王文益.低頻電子線路課程“雙環節”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民航大學學報,2012,(8):42.
[3]盧林菊.高頻電子線路教學模式與方法改革[J].現代企業教育,2014,(1):145.
[4]郭志濤,袁金麗,王蒙軍,劉劍飛.基于Proteus的“低頻電子線路”課程虛擬實驗教學[J].中國電力教育,2011, (30):155.
[5]羅來成,張小林,向瑛.《低頻電子線路》實驗課“一體化“教學改革[J].南昌航空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7):71.
(責任編輯:王戰友)
本文系山東省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立項課題“基于‘理實相承、虛實結合’的《低頻電子線路》課程的改革與研究”(項目編號:2014zcj02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TN70-4;G642
A
2095—7416(2015)02—0138—02
2015-04-08
王琰(1966-),女,山東濟南人,山東電子職業技術學院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應用電子技術、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