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平 ,翁順珠 ,鄭進敏
(1.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福建 福州 350003;2.南平市第二醫院,福建 建陽 354200;3.福建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福建 福州350122)
“慢性胃炎”屬于現代醫學病名,是由多種病因(有生物、免疫、物理和化學等因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性病變,是民眾熟悉的常見脾胃病。現代中醫根據其臨床癥狀,將其歸屬于 “胃痛”、“痞滿”、“呃逆”等范疇。福建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加之飲食習慣影響,慢性胃炎根據傳統的辨證方法屬脾胃濕熱型居多,但我們注意到臨床上若單純以清熱化濕治療往往療效欠佳,因此我們從證素及中醫體質理論角度探討脾胃濕熱型慢性胃炎的中醫病理特點,以便指導臨床治療。現闡述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0月—2014年6月期間因慢性胃炎在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就診,于就診前2個月內進行電子胃鏡檢查,經過傳統辨證為脾胃濕熱型慢性胃炎,排除可影響傳統辨證、證素和中醫體質調查的疾病,知情同意并配合調查問卷的患者90例。其中男42例,女48例;年齡 18~65 歲,平均(43.77±10.20)歲。
1.2 病例選擇 傳統辨證按照中華中醫藥學會2011年發布的《慢性胃炎診療指南》[1]中濕熱阻胃證的診斷標準:胃脘熱痛,胸脘痞滿,口苦口黏,頭身重著,納呆嘈雜,肛門灼熱,大便不爽,小便不利,舌苔黃膩,脈滑數。
中醫證素調查表參考朱文峰《證素辨證學》[2]及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組織編寫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并根據課題組前期研究結果進行適當的刪減。
體質問卷采用王琦教授的《中醫體質分類研究》調查問卷表,并且依據2009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的《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ZYYXH/T157-2009)》[4]的標準進行評定。
規范化采集四診信息,我們采用依據慢性胃炎疾病制作的《中醫證候資料采集量表》,對就診的90例納入病例進行面對面問卷形式采集四診信息,并由患者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填寫《中醫體質量表》。運用“中醫健康狀態辨識與咨詢系統(v1.0修改版)軟件”,記錄統計所屬證素,并分析其證素分布情況(病性證素及病位證素)。按照中醫體質評定標準對《中醫體質量表》進行評分,判斷體質類型,進行統計。
3.1 證素分布情況
3.1.1 病性證素 濕熱型慢性胃炎的病性證素分布以濕、氣滯、氣虛、陽虛多見,并且出現的頻次以氣滯>濕>氣虛>陽虛>熱>痰>血瘀。見表1。

表1 慢性胃炎患者病性證素分布情況
3.1.2 病位證素 濕熱型慢性胃炎的病位證素分布以脾、胃、肝多見,并且出現的頻次以脾>胃>肝。見表2。

表2 慢性胃炎患者病位證素分布情況
3.2 中醫體質分布情況 根據體質量表結果的顯示,因絕大部分的患者是一種體質類型,但有少部分患者同時兼有其他一種或幾種類型。為方便統計學分析,統計數據時以主要體質納入,其他兼夾體質暫不加入統計分析。90例脾胃濕熱型慢性胃炎患者的體質分布為陽虛質>平和質>濕熱質>氣虛質>痰濕質=氣郁質,其中以陽虛質和平和質為常見。見表3。

表3 脾胃濕熱型慢性胃炎體質分布情況
中醫對慢性胃炎的研究很多,在治療上具有一定的優勢,但脾胃濕熱型的療效相對較差。我們注意到對慢性胃炎的中醫病理特點研究不多,尤其是常見的脾胃濕熱型慢性胃炎中醫病理特點研究更是無人涉及,這或許是中醫治療脾胃濕熱型慢性胃炎療效較差的原因。
中醫體質是人體形態結構、生理、心理方面綜合和相對穩定的固有特質,是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與自然、社會環境相適應的人體個性特征;存在于人體的生命活動中,由先天稟賦及后天獲得協同作用形成的,遵循“稟受于先天,充養于后天”的基本規律[3],可反映未發病狀態下長期形成的病理基礎,其強弱受脾胃健運與否的影響,脾胃健運則體質強,反之則弱。同時,體質也影響著脾胃疾病的發生發展。《內經》云:“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說明發病與否的內在條件是體質的好壞。臟腑、精氣血津液等是體質形成的生理基礎,機體的體質異常,則可能出現對不同疾病的易感性或相同疾病不同證型的傾向性,表現在脾胃疾病方面也是如此。因此,體質與慢性胃炎之間存在密切聯系,體質可反映慢性胃炎患者未發病狀態下長期形成的病理基礎,并影響慢性胃炎的發生和發展。
本研究針對90例經過傳統辨證分析為脾胃濕熱型慢性胃炎的患者進行體質辨析,發現陽虛質>平和質>濕熱質>氣虛質,其中以陽虛質為主。陽虛質主要是機體的陽氣不足,以畏冷、手足不溫等為主要表現,與先天、后天因素均有關,因機體的陽氣不足,溫煦、推動無力,脾胃氣機升降失調,無以健運水濕,濕邪內生,或機體不慎感受外來濕邪,因陽氣不足,亦不能溫化水濕,濕邪內侵,郁閉日久,濕邪化熱,可表現胃脘痞悶、口干苦、大便黏滯、舌苔黃膩等濕熱之象;加之,陽氣不足,正氣亦不足,抵抗外邪能力下降,外邪易侵,容易發病。平和質在脾胃濕熱型慢性胃炎的患者也不少見,這可能與平和質人群平素飲食和生活無所節制,釀生濕熱有關。
“證素”是辨證的基本要素[1],包括病位證素(包含心、胃、脾、肝等)和病性證素(包含風、寒、濕、氣滯、氣虛、血瘀等),主要是利用臨床癥狀及體征等信息來識別病位、病性證素,從而組合成為證名。此法對疾病的性質和部位(疾病當前狀態下的病理基礎)能更加客觀和科學地反映出來,對于臨床用藥具有指導意義。
本研究提示脾胃濕熱型慢性胃炎的病位證素分布以脾、胃、肝為主。《臨證指南醫案》曰:“受納主胃,運化主脾。”明確說明胃的功能是主受納、腐熟水谷,脾的功能是主運化和輸布精微物質至全身以促進生命活動正常有序的進行。李杲認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即若脾胃功能不調,容易出現各種不適。慢性胃炎的發生多由于飲食等原因損傷脾胃致其功能失調,與脾胃的關系密切。而本結果也提示脾胃濕熱型慢性胃炎的病位證素,可見脾、胃占主要地位。然脾胃之氣的運行以及脾胃輸布精微的作用都離不開肝的作用。《素問·保命全形論》云:“土得木而達。”說明肝與脾胃的關系上表現為肝木疏土。若肝疏泄不及則易壅滯氣機,脾胃易氣滯;肝疏泄太過則易乘脾,而出現肝脾不調之證候,因此肝與脾胃的關系是十分密切。
本研究發現:①氣滯在脾胃濕熱型慢性胃炎病性證素中比例最高。脾主運化升清,胃主受納降濁,升降相因、納化相合,水谷精微方能正常消化、輸布;若因飲食、情志等導致脾胃氣滯,水液健運失常,水反為濕,可導致濕邪內侵而出現臨床癥狀。②濕邪具有黏滯、趨下、重濁的特點,可分為外濕(如居住之地潮濕或感受雨水等)和內濕(脾胃失于健運,濕濁內生)。本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濕氣較重,因此長期居住于此地的居民極易外感濕熱;同時,飲食不節或肝氣不疏,氣機不暢,脾胃氣滯,運化失職,或其他原因直接或間接損傷脾胃,內濕由此而生,故慢性胃炎患者在證素表現上濕出現頻率偏高。濕為陰邪,易傷陽氣,感受濕邪日久極易導致陽虛,因此在脾胃濕熱型慢性胃炎中病性證素陽虛出現的頻率也較高。③人體之氣具有溫煦、推動等功能,但因外邪侵犯、內傷飲食、情志不暢、勞逸失調等因素可導致人體之氣耗損。若脾胃之氣虛損則其功能失常,運化失常,可出現脾胃不適的諸多癥狀,若水濕運化失常,可導致內濕橫生而出現濕熱。因此“氣虛”在慢性胃炎的病性證素中出現的頻率較高。本研究結果提示我們在治療脾胃濕熱型慢性胃炎時,除清化濕熱外,還應注意溫脾陽、補脾氣、疏肝氣、導胃滯。
由于本研究納入的病例首先符合傳統“濕熱阻胃證”診斷標準,結果顯示病性證素分布上除濕熱多見外,也存在氣滯、氣虛、陽虛證,病位證素除脾胃多見外,還常見肝臟。我們認為這種結果是由于證素辨證必須基于較為全面的臨床癥狀及體征信息并通過量化指標來辨識病位和病性,不僅準確性高,還有識別兼證的優勢,證素辨證的結果也符合臨床上疾病復雜多變的規律。提示傳統的臟腑辨證方法對病性和病位判斷比較局限,而證素辨證能更全面辨識疾病的“證”,應當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當前中醫治療以現代醫學命名的疾病時,能夠重視“病”、“證”結合治療,但往往忽略了患者本身的體質及其發病的病理基礎,對慢性胃炎亦然。我們認為體質本身是可調的,并且一定程度上可影響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通過判別中醫體質類型來了解疾病發生的內在基礎,可初步判斷其發生、發展的演變規律,對疾病的治療、預后有指導性作用;而通過證素分布可明確當前疾病狀態下的病變本質(病位、病性)。利用辨“證”和辨“體”治療符合標本兼治的原則,并且在尚未發病情況下,通過糾正或調整偏頗體質,能有效預防與體質相關疾病的發生,這符合中醫“治未病”思想,并為臨床慢性胃病治療提供一種新思路。
[1]中華中醫藥學會.慢性胃炎診療指南[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10):123-125.
[2]朱文鋒.證素辨證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08-319.
[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26-127.
[4]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ZYYXH/T157-2009)[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4(4):30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