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盛,張細祥,蘇源冰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泉州市正骨醫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掌骨骨折是臨床常見的手部外傷之一,又以2~5掌骨骨折多見。為了探討運用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2~5掌骨骨折的療效,我們于2013年6月—2014年6月共收治60例2~5掌骨骨折患者,通過閉合復位小夾板加石膏外固定和閉合復位克氏針內固定2種方法分別進行治療,經過3~6個月左右的隨訪,取得一定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本組60例,其中男52例,女8例,均為閉合性骨折。右側第5掌骨31例,第4掌骨6例,第3掌骨2例;左側第5掌骨17例,第4掌骨 3例,第2掌骨1例;傷后至治療時間1 h~12 d;年齡最小18歲,最大 54 歲,平均(32.13±1.77)歲;骨折類型:橫斷43例,斜型14例,粉碎性3例。根據隨機數字表分為治療組(小夾板加石膏外固定)和對照組(克氏針內固定)各30例。
2.1 治療組 采用閉合復位小夾板加石膏外固定。先制作掌背側小夾板2塊,上至腕關節下方,下超掌指關節,厚度約3 mm。患者取坐位,患肩外展45°,肘關節屈曲90°,一助手握持患者腕部,術者站于患者外側,一手握相應掌骨對應指骨,順勢拔伸牽引,根據骨折移位方向分別運用拔伸牽引、夾擠分骨、端提擠按等手法分別糾正骨折重疊、旋轉、側方及前后移位,外敷本院自制傷科藥,然后依據骨折移位方向,運用3點加壓法放置事先準備好的壓墊,再分別放置掌側與背側夾板,用繃帶予以橫向及縱向包扎固定,夾板捆扎完后打一上至腕關節中段、下超掌指關節的掌側功能位石膏托,使腕關節也能得到可靠的固定。早期每3天調整夾板及石膏松緊度,2周后改為每7天調整外固定松緊度,4周后去除石膏,6~8周去除夾板。固定期間指導患者加強前臂、未固定掌指關節及指間關節的功能鍛煉。
2.2 對照組 采用閉合復位克氏針內固定。采用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患者仰臥位,助手維持患肩外展,肘關節中立位屈曲90°置于手術臺上,取一枚直徑1.5 mm克氏針從掌骨遠折端髓腔逆行穿針,從掌骨頭尺背側穿出皮膚,并將克氏針退至斷面平齊,術者牽引下復位,透視見骨折端對位良好,囑助手將克氏針擊進掌骨基底部并穿過腕骨,透視證實骨折端對位好,克氏針固定可靠,將針尾扎彎90°,剪短,留于皮外。檢查固定相對可靠,透視確認,無菌紗布包扎針眼,患肢配合石膏托外固定。6~8周根據骨折愈合情況拔除克氏針并解除石膏托。
2組均根據骨折分期辨證施治。①早期治宜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運用我院自制藥竭七膠囊口服;② 中期和營止痛,接骨續筋,內服正骨丸;③ 后期去除固定后,選用骨科熏洗2號方外洗以達到舒筋活絡、通利關節的作用。
3.1 療效判定標準 參考 《骨與關節損傷和疾病的診斷分類及功能評定標準》[1],參照手指主動活動總和評級標準。 優:TAM 為 200°~260°;良:TAM為 130°~200°;可:TAM 為 100°~130°;差:TAM<100°。
手指總的關節自主活動度 (TAM)=掌指關節+近位指間關節+遠位指間關節總屈曲度-總欠伸度
3.2 結果 2組均獲得隨訪,結果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
手部因活動量大,受傷幾率高,因此手掌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骨折之一,致傷原因多為作用在掌骨頭的縱向暴力傳導所致,也可發生于直接暴力打擊或機器絞傷,容易造成短縮和成角畸形,治療上要求有良好的復位。手部周圍的肌肉肌腱較多,當外傷引起骨折時,掌骨頭遭受縱向沖擊力,同時因掌骨有一背側弧度,加上骨間肌、蚓狀肌及屈指肌的牽拉,骨折端多有側方移位和向背側成角[2],復位可先行分骨、端擠糾正側方移位,然后向掌側按壓糾正向背側成角,此時選擇一種合適牢靠的固定十分關鍵。臨床上固定方法多種多樣,我們采用克氏針內固定和小夾板加石膏外固定進行比較。
閉合復位克氏針內固定優點是無需切開,可避免切開復位對軟組織及骨膜的破壞,容易愈合且外觀無疤痕。但由于克氏針內固定不能完全控制長度和骨折端旋轉,仍需石膏外固定;且手術中克氏針易穿入關節、損傷關節軟骨或關節囊,對軟組織也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后期可能造成軟組織粘連,以上因素不利于早期掌指關節功能的恢復。
小夾板外固定是一種傳統的中醫閉合治療方法,手法復位成功后在維持牽引的情況下放置局部壓墊及小夾板,并通過繃帶橫向及縱向的力量對局部壓墊及小夾板進行加壓,繃帶的捆扎力量通過夾板傳導至骨折部,使骨折端得到有效的固定。小夾板固定完畢后再加上一腕關節功能位石膏托,可有效地固定腕關節,防止夾板松動或患者護理不到位引起的骨折再移位。腕關節石膏功能位固定有利于拆除石膏后腕關節功能的快速恢復,而掌指關節及指間關節因早期功能鍛煉后期也得到良好的恢復。
小夾板加石膏外固定治療2~5掌骨骨折相比閉合復位克氏針內固定,復位穩定,固定牢靠,能有助于早期手部各關節的功能鍛煉,有效防止關節囊、肌腱的粘連及肌肉萎縮,使手掌功能得到良好的恢復;且取材方便,經濟實用,操作簡單,易于掌握,療效滿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劉云鵬,劉沂.骨與關節損傷和疾病的診斷分類及功能評定標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208.
[2]王亦璁.骨與關節損傷[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956-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