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建
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素質教育的目標要求我們積極探索利于學生學的課堂教學模式。“新基礎教育”理論認為,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氣息;把創造帶給教師,讓教育充滿智慧挑戰;把精神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師生,讓學校充滿勃勃生機”。為此,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市對課堂教學模式改革進行了深入的探索。“活動單導學”模式從2004年在我市高中化學學科呱呱墜地,經過大膽嘗試,小心論證,從而初步形成了“在活動中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教學理念,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修正軌跡,并逐步確立了“活動單導學”的思想理念、教學原則、操作程序以及教學管理規范和制度。
在教學改革中,筆者由衷感受到,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不光是要教會學生,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會學。課堂教學中能傳授給學生的知識只是他一生中學識的極少的一部分,只有促使學生養成自主、自覺的學習行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協調能力,從而為他們進入學習化社會,踐行終身學習的理念奠定基礎。在化學教學中,筆者著力探索“活動單導學”模式構建過程中的諸多要素,并試圖將其梳理,與同仁們共勉。
一、改變形式,有效溝通,迸發學生學習熱情
著名教育學者葉瀾教授說過:“教學過程是師生、生生積極有效互動的動態生成過程,要改變原來中心輻射的狀態,本質上轉變成網絡式溝通。”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比較單一,往往將課堂演繹成老師“一言堂”、“滿堂灌”。學生只是被動的“聽”,當然,聽與不聽、聽多聽少,教師肯定是不得而知。因而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主動性、獨立性,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創造能力,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對未知的探索欲望。基于這一點,“活動單導學”模式首先根據“異質同組”的原則,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4~6人。小組的建制是常態化的,無特殊情況是很少作調整的;根據班額情況可將學生分為5~9組不等。然后在自主活動時,信息交流以組內同學交流為主,以師生、組間交流為輔,三種交流方式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從而形成網絡式溝通。
二、精心設計,全面備課,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
“活動單導學”模式的理想目標是讓“教師課前忙起來,課上閑下來;學生課上動起來,課后閑下來”。那么教師課前忙什么呢?教材的研究、活動單的制作、學情的分析等等,都是教師課前必不可少的工作。在活動單導學課堂,要求老師能制作一份適合學生學習的質量高、操作性強的活動單就顯得非常重要。活動單的制作也就成了“活動單導學”模式的技術關鍵,一定程度上是把握了學生活動的方向、方式,從這個角度看,活動單制作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就決定了課堂教學質量高低。活動單的制作的核心是研究教材和學生,其重點又是研究學生。活動單制作的理想境界是什么呢?其一、能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活動熱情;其二、能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其三、能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不去好好的研究學生,怎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呢?
三、解放思想,以學定教,讓課堂煥發生命
“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課堂教學的實施,必須切實的對學生的認知基礎、現有的知識水平、學習狀態等有較清晰的認識,學生才能學得有興趣,從而學得會、學得通、學得活。活動單在課堂實施的環節上,我們確實走過很多彎路。從一開始定性的要求教師少講,到后來甚至要求老師上課完全就不講;實踐后發現問題了,然后進行了定量的要求,每堂課教師的講授時間不得超過5分鐘;直至現在形成的教學原則:研究表明,學生在5~10分鐘內,通過自學弄懂70%的內容,為此,“活動單導學”課堂將“先學后教”定為首要原則,“學生能獨立學會的內容老師不教,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學會的內容老師不教”。
那么“后教”教什么呢?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無法領悟、提升的內容,必須由教師進行點撥,當然這樣的內容也不是由教師給結論,而是通過系列“活動”促使學生去體驗、探究、感悟,從而自己得出結論,最大限度的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正如李樹英教授所說:Teaching is learning(教就是學)。教師角色徹底改變,從課堂的“主角”變成了“配角”,從滿堂灌“主播”成了引導學習自主學習的“主持”。
四、面向全體,精心展示,用動態課堂催生智慧
“活動單導學”模式的教學流程包括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交流展示、點撥提升、反思評價、檢測反饋等環節。展示交流的過程是能力和素質提升的過程,目的是引發學生自我矯正、自我完善、自我建構,又是一項新的學習任務的開始,有承上啟下的功能。活動單教學模式展示交流應該注意什么?
1.“展示交流”的內容設計,務必面向全體學生
展示交流是一個開放的可發展的平臺。以學定教,設計更具個性化的活動菜單,面向全體學生,展示交流要堅持一個“度”字。一是活動難易度,不同學校,不同學生,不同內容,不同起點,要求也不盡相同;二是活動效度,交流展示內容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智水平,只有真正關注學生的真切需求和思維發展,這樣的活動才能說是有效;三是活動限度,展示交流既不要單一,又不能花樣繁多,確保課堂的張弛有度。
2.“展示交流”的合作學習,務必確保人人參與
一個學習興趣被激發起來的、充滿活力而又分工明確的學習小組,才能使活動單導學的實施落得實處。我們要讓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真正發揮小組學習的優越性。合理的小組才能將互助式學習、協作式學習、共進式學習等由一種愿景轉化為一種可能一種現實。
3.“展示交流”的方式呈現,務必激發學生興趣
“活動”是“活動單導學”模式的靈魂,活動的多種多樣取決于學習活動本身的內容與性質。形式是多樣的,課堂就能更活潑、更生動、更有趣。教師要通過一定的形式,不斷調整提高小組匯報質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讓課堂時時回蕩著自由平等互助、互尊共進的主旋律,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學習,培養學習興趣。
五、教師引導,傾聽發現,讓課堂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活動單導學”模式的課堂上教師雖然閑下來了,但絕不是游離于課堂之外。教師在課堂上的任務是什么呢?其核心就是“導學”。在課堂上,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發現,根據學情,及時引導學生的求知欲望與需求,傾聽學生的發言,發現閃光點并加以點評與激勵,研究學生的見解與情感。只有掌握了大量實時的感性材料,再加以分析綜合,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形成理性認識,準確把握學生在課堂上真實狀態,從而確定引導學生的切入點,及時把握導學策略,充分利用評價機制,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進整個教學過程。
“任何教育行為都是不可能離開教育觀念的,不管我們是否意識到,但它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并頑強地滲透在我們的教育行為中。”“活動單導學”模式的基本思想是“面向全體,促進學生全面、主動的發展”,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學生向更自由、更健康的方向發展,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更多了,發展的空間更廣了,自信心更強了。學生在學習中學會了與人交往,在與人交往中學會了傾聽,在傾聽中學會了接納,在接納中學會了反思,在反思中尋求主動發展。“活動單導學”在成就學生的同時也發展了教師,學校的教科研氣氛濃郁了,集體備課的討論更熱烈了,發現學生更喜歡上自己的課了,教師更喜歡動筆桿子,大大提升了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職業幸福感。學生與教師的發展,煥發了學校的活力,帶動學校向生動、和諧、特色的方向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下原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