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蘭
【內容摘要】高中政治教材是高中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文本依據,教師在運用時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而要圍繞課程標準,根據學生學情進行一定程度的整合、修訂與補充,因為教材具有普適性,在學生經過教材到實現課程標準這一過程中,教材越接近學生,他們就能越快越好地接受并主動進入學習主體的角色。本文從根據課標重組教材、挖掘本土周邊素材以及引入時代新鮮信息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關鍵詞】高中政治 教材處理
狹義的教材是文本教科書,亦即課本。通常來說,教師上課時可能會參考教師用書,對教材進行教學設計,也可能會借鑒別人的教案作相應學生的修訂,不管哪種方法,都需要認真研讀教材,雖然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們都知道不能再教教材,而必須用教材教了,教材已經不再是不可更改的課程標準的法定代言品,這意味著教材在教師手中具有了較大的靈活性,但其對一定年齡段學生的整體認知水平,對他們知識的持續提升幅度等,是擁有高屋建瓴的科學而準確的把握的,它的系統性和規范性,也是其他任何資料所不可替代的,所以,教師在處理教材的時候,既應尊重教材提綱挈領的地位,又要有目的地、有計劃地作出適應自己學生的設計。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我也常常對教材進行裁剪,運用比較多的方面,在挖掘引入本土素材,和緊跟時代發展,緊扣學生間互相交流的主要信息上,也就是地域化和時代性,因為抓住這兩點,就能夠成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引發他們朝課程標準的要求思考,進而主動學習、主動交流、主動探究。
一、緊跟課程標準,重組教材資源
課程標準是教學的指路明燈,教師對教材作任何的整合,都必須基于對課程標準的認真研讀。高中政治課程標準中的“課程性質”明確指出: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為終身發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質基礎。”因此,在重組教材的時候,應當根據學生的現狀,經過調序、補充、刪減、擴容等方法,促進學生知識的學習,拓展他們的思維,引導形成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更重要的是,旨在構建能夠推動他們完全自主學習的知識體系和能力。這是一個在收緊中放開的過程,教師一方面要眼盯課標,同時又要手撕教材,雖然有一定難度,但其中還是有很多路可循的:首先擺正了課標的位置后,就可以按學生的認識順序、政治知識的邏輯順序調整教材內容的先后順序;也可以縮緊前幾個課堂環節,然后在延伸拓展上增加學生的深入探究材料;還可以簡化一些遠離學生生活的內容,而用寫小文章的方法細化能夠有效促進學生思維的問題等。
上《面對經濟全球化》一課時,為了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系實際,辯證地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在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經濟全球化是雙刃劍,有機遇也有挑戰”之后,引入了一個“美國人的酒”的故事:在一次宴會上,中國、俄國、法國、意大利、德國和美國貴賓相遇,他們紛紛夸耀自己國家的酒,并各自拿出了特產,最后美國人兩手空空上臺,將各國美酒兌在一起說:“這就是我們國家的美酒——雞尾酒。”讓學生說說自己獲得的啟發,他們很快就回答了:要想迅速發展,必須從世界各國吸取他們的成功經驗。一個簡單增加的材料,讓學生看到了怎樣化挑戰為機遇,并親身經歷了用理論分析實事的過程。
二、貼近周邊地域,挖掘本土素材
教材是課程標準在內容上的具體化,本就具有拓展性,但同時也具有普適性,所以其延伸是針對較大范圍內的所有學生,無法也不應該細化到一個省份,一個城市。可是教師為了讓學生更易于接受和樂于學習,往往會聯系學生周圍的一些本土素材介入教學,作為教材中事例的替代物或衍伸品,用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資源,拉近教材理論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把握好課標和學生的關系,不偏不倚地處理好教材居中的橋梁作用,如注意本土素材與原教材之間的邏輯關系,注意本土素材對主干知識的強化作用,注意本土素材對學生的影響力等等。
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課的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是本單元中承上啟下的一課,它是傳播、繼承和創新中的傳承的基礎,為了讓學生能夠感受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深入理解并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在教學第二個內容“透視文化多樣性”時,我首先介紹了俄羅斯、伊朗、日本、云南、廣西等世界各地的喪葬習俗,然后提問:我們如皋本地的喪葬習俗有哪些?同學們能說出:哭場、焚紙錢、請和尚念經做法事、燒紙扎等,我補充:演“僮子戲”,上百歲的還要燒制“百歲碗”贈親友等。同學們一下就感到“文化”這一抽象名詞具體化了,并因貼近自己的生活而倍覺得親切。我略作總結之后,讓學生以飲食為例,探究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要求結合各民族的政治、經濟、地理、歷史等因素進行說明。說到“吃”,學生非常感興趣,而回歸如皋的飲食時,人人都成了吃貨:林梓潮糕有三百年歷史,用本地特產的粳米、桃仁、荷葉等原料制成;蘿卜在本地有上千年的栽培史,制成蘿卜干十分下飯,有“晚吃蘿卜早吃姜,不需醫生開藥方”的俗語;著名的特產東串豬,可以制作中國三大名腿之一的如皋火腿,還可以制作如皋肉松等等。
三、抓住時代觸點,引入新鮮信息
高中政治是思想教育課,但絕不是馬列主義老太太曰大道理的課,正能量的集中,千篇一律的課堂,也許會使學生感到厭煩,但教師如果有一顆貼近學生的心,就會尋找一切辦法,為他們淡化、消弭這種消極心理,把學生所能接觸到的,樂于相互交流的,或是他們感興趣但卻未能及時了解的信息或新技術,有機運用于教學當中,就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如以熱點時事,讓學生聯系觀點看問題;用網絡新聞觸動學生的心靈;借電子白板、微課視頻等手段,更新學生的學習方式等。
《發展生產滿足消費》是必修一第四課的第一框,讓學生認識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理解經濟建設是各項工作中心的觀點,了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等教學目標,都是比較枯燥的,為了避免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厭倦心理,我在教學中開篇便用多媒體播放《越來越好》的歌曲,并讓學生根據自己和家庭的情況把房子大、收入高、心情好等歌詞進行改編,再齊唱卡拉OK;在講“生產與消費的關系”時,順學生提到網絡的勢提問:“在網上做什么?”由玩游戲引出開發商開發游戲,我們消費游戲;由QQ聊天引出開發商開發軟件,我們通信消費;由聽音樂、看電影等,統統引出網絡技術的出現和發展,使我們提高了消費的水平和質量。在講述“消費對生產具有反作用”時,先讓學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事例,然后引入一則關于《喜洋洋與灰太狼》所創造的票房神話的報道,說明消費對生產產生的反作用。
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從空間到時間全面思考教材的可提升性,彌補其中對于自己學生而言比較欠缺的部分,以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服務于學生,這是所有高中政治教師實現自己高效教學,必須走過的心路歷程。在人力資源管理中,有一種心理效應叫木桶定律,核心內容是說,一只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于它制作材料中最短的那塊木板,所以也稱短板效應,這就意味著,只有所有的木板都一樣高時,木桶才能裝滿水,如果有一塊不夠高,那么水就只能在最短的木板之下。政治老師處理教材也必須這樣,要注意其中的短板,狠抓薄弱環節,使教材的結構實現最優化,教師才能設計出最佳的方案,對已經關注學情而尚有未完善處的教材作出補救,為教學錦上添花。
【參考文獻】
[1] 王建華.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教材——高中政治教材的“調、增、改、簡”方案構想[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3年01期.
[2] 張嵐. 高中政治教材的深度開發——以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二為例[D]. 蘇州大學,2013年.
[3] 袁圣姣. 當前高中哲學教材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D]. 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作者單位:江蘇省石莊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