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孫志強
摘 要:本文將探究遺囑與受益人的法律性質以及對遺囑更改受益人的應然性、合理性等方面進行簡單探究,從而明確遺囑更改受益人的效力,為我國立法完善提供參考。
關鍵詞:受益人;遺囑變更;可行性;效力
一、遺囑與受益人的概述
受益人是指在人身保險合同中由被保險人指定或者由投保人指定經被保險人同意的享有保險金請求權的人,根據《保險法》的規定,被保險人、投保人可以變更受益人,但應當書面通知投保人,投保人應當做出批注;遺囑是指自然人生前按照法律規定處分自己合法取得的財產以及安排與財產相關的事物,并于死后發生法律效力的單方民事法律行為。《保險法》規定,被保險人死亡的,在下列情形下保險金作為被保險人的遺產處理:(1)沒有指定受益人,或者受益人指定不明難以確定的。(2)受益人先于被保險人死亡,沒有指定其他受益人的。(3)受益人依法喪失受益權或放棄受益權,沒有其他受益人的。保險金按照《繼承法》的規定作為被保險人的遺產繼承。
現實中受益人先于被保險人死亡的或者依法喪失受益權的情況下,就會存在被保險人可能需要另外指定或同意受益人,當然受益人的變更需要通知保險人,但生活中往往存在著被保險人生命垂危立下有效形式的遺囑變更受益人或者被保險人變更受益人無法及時通知保險人的情形。而《保險法》沒有明確說明,被保險人、投保人變更受益人通知保險人以及保險人在保險單上的批注或附貼批單是生效要件還是其他性質,一種意見認為41條是效力性規范,對應的通知批注即為生效要件。因此,對于遺囑變更受益人的效力如何界定,一直以來都是有爭議的問題。
二、遺囑變更受益人的合理性
(一)通知、批注應為對抗要件而非生效要件。保險法的立法根本在于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和公共利益。在人身保險合同中,當事人即為:投保人、被保險人、保險人和受益人。其中以被保險人、保險人和受益人的矛盾較為明顯。《保險法》雖然規定了受益人變更需要通知保險人并且保險人應當批注,但通知批注的是否是變更生效的要件沒有明確說明。被保險人可以變更受益人是《保險法》賦予的明確的權利,有權利就意味著被保險人可以依據自己的意思作出有利于自己的選擇,是一種法律的認可。且法律沒有明確說明變更受益人是需要與保險人協商的內容,也就無須雙方意見一致,如果連行使權利都需要經過保險人的同意,那實際上就束縛了被保險人的權利。所以變更受益人的行為應當是單方法律行為,只要被保險人作出的意思表示是真實的,又不損害他人和國家利益,那么該變更行為我們應認定為有效。產生的是對抗效力,并不影響變更效力。作為一種單方法律行為的受益人變更,那么變更的形式不受限制 ,遺囑變更是被保險人變更受益人的合法方式,所以應當有效。
(二)人身保險合同中的保險單本身具有現金價值,保險事故如果是正常發生,保險金將必然給付。當人身保險的在保險期間內保險事故發生后,不管受益人是否變更,或者保險人是否接到變更通知并進行批注,在本質上都不會免除保險人給付保險金的責任,只不過是影響將保險金給付給誰以及如何分配。而且談及遺囑變更受益人是否有效,根本原因是實踐中出現了遺囑指定受益人與保險單受益人就保險金請求權發生爭執,保險金的給付也必然是發生了被保險人死亡的結果。也就是說保險金的給付是肯定的,就可以將該筆保險金作為被保險人未來的可得到的合法財產,那么被保險人就有權將保險金作為自己的財產行使處分權。
(三)遺囑是被保險人最直接的意志體現,應當充分尊重被保險人的真實想法,與私法目的保持一致。遺囑為單方法律行為作出即可生效。變更受益人的行為是被保險人根據自己的意思自由來選擇誰可以享有受益權,屬于私法自治的領域。被保險人或者投保人之所以投保,就是希望能作出符合自己利益的選擇,不能因為投保后,權利的行使反而受到限制,那就違背了被保險人和投保人的初衷。此外,現實中存在者受益人的行為不當,如虐待被保險人或者對被保險人未盡孝道而其他人善待被保險人等等情形,如果被保險人變更受益人需要受到保險人批注等的限制,無疑無法保障被保險人的利益。被保險人的遺囑通常認定遺囑形式的有效需要按照《繼承法》的規定嚴格確認,一旦認定遺囑有效,那就是被保險人最直接最真實的意思表示,沒有虛假情況的存在,這也符合被保險人、投保人的最初想法。被保險人有權以變更受益人的法律行為來處分保險合同利益。該變更行為是被保險人在其私法法益范圍內,對其私人利益的處分。因此,私法應當最大程度地肯定其變更行為的效力,只要該變更行為不損害他人和國家權益,不違反法律,變更的意思表示一旦作出即可生效。這實質上保證了變更行為的法律性質,符合立法所欲實現的當事人意思自治的立法精神。
參考文獻:
[1] 李青華,遺囑變更受益人法律效力的案例探析.[J] 華東政法大學2012
[2] 嚴蓓佳,對保險受益人制度具體問題的探析[J].法制與社會.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