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
摘 要: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在設計上解構了傳統的學科體系,建構了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為深化我國職業教育的教學與課程改革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理論指導,使21世紀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基本適應了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和企業生產現代化的需要。
關鍵詞:職業教育課程;課程改革
一、課程改革的意義
從以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轉向培養學生參與建構工作世界的能力傳統的泰勒模式管理下的企業具有嚴格的多層管理機制,技術工人只需按照上級的指令完成工作任務, 企業對生產一線的技術工人要求具有較強的職業適應能力。因此, 傳統的職業教育注重培養學生對企業、對工作崗位的適應性。其所蘊含的指導思想表現為: 一是把個性作為專業任務的人力資源來培養, 也就是說把職業教育只是作為企業的人力資源開發的手段; 二是把素質要求作為依賴性的變量看待, 認為從組織和技術的改革中引導出素質要求, 技術和勞動是預先確定的, 這樣就致使教育總是跟著技術跑, 而在技術迅速變化的今天, 必然致使職業教育所培養的人才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進入21世紀后,伴隨著加入WTO,我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企業的生產技術和工作過程現代化的程度越來越高,生產操作的技術含量也有很大提高。如制造技術從手工操作到數字控制進而發展到柔性自動化生產控制,對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F代化的生產技術、國際化的企業環境要求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必須與國際接軌,而傳統課程模式越來越不能適應人才培養的需要。
二、課程改革的內容
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主要指課程開發、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和課程管理的改革。課程開發的任務是在充分的市場調研基礎上,依據培養目標對課程門類、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進行全面規劃和設計,是課程改革重要的基礎性工作。課程實施和評價的任務是依據職業人才成長規律,將課程開發的成果落實到教學中,使學生在真實或模擬仿真的職業情境中通過“行動”建構工作過程知識,并以工作要求和職業標準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是課程改革能否收到實效的關鍵。課程管理的任務是建立一種適宜“行動導向”課程模式的靈活的管理機制,是課程改革成功與否的保障。課程開發解決的是“學什么”的問題,課程實施解決的是“怎么學”的問題,課程評價解決的是“達到什么標準”的問題,課程管理解決的是“教學資源如何調配”的問題。在當前新一輪課程改革中,首先要解決“學什么”的問題,這是職教課程改革工作的重點和首要任務,其開發成果是課程實施、評價、管理的依據。該問題解決不到位,教師們在如何使學生“怎么學”的問題上再下工夫,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如果說基礎教育新一輪課程改革,是解決21世紀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增強素質教育,提高辦學水平,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那么,可以說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就是解決21世紀面向培養與國際接軌的技能型人才,與發達國家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接軌,推進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的有效途徑。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是把過去按照普通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轉變為按照工作過程實際需要的職業教育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
三、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開發流程
結合我?!笆痉缎!苯ㄔO,三大專業(設施農業生產技術專業、汽車應用與維修專業、太陽能光伏技術與沼氣利用)建設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開發工作,課程開發具體流程如下:
基礎調研和分析是進一步明確專業設置、專業內涵、專業定位,確定培養目標與人才規格的依據;是按照職業崗位需求和用人需求確定人才培養模式的需要,也是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開發的基礎。其主要任務是了解市場需求,明確專業方向和專業內涵;了解崗位(群)需求和用人需求,明確人才定位、人才規格;了解職業資格標準和職業資格證書等級與要求;了解教育與培訓現狀,分析問題的根源,提出課程開發的對策與建議。此階段工作主要由一線骨干教師完成。這一階段的調研和分析工作對于廣大職業教育工作者來說是熟悉的,與我們原有的課程開發工作中的調研和分析階段工作是基本一致的。
四、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實施建議
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行動導向教學模式是以工作過程為導向課程的主要教學模式。但“行動導向”教學并不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而是以行動或工作任務為導向的一種職業教育教學指導思想與策略,由一系列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構成,如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教學法等。教學的重心由傳統的教師的教轉向了學生的學。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獨立或以小組的形式完成從信息的收集、工作計劃的制訂到工作任務的實施以及對工作成果的評價等,并在這一過程中獲得工作過程知識。
參考文獻:
[1] 徐涵.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J].職業技術教育,2007,(34).
[2] 徐涵.關于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