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晴筠
淺析博物館藝術空間的塑造與體驗——以福建博物院為例
文‖方晴筠

圖1 福建博物院全景
博物館凝聚了一個城市的傳統、風俗、人文、藝術等各種文化成分,良好的主題文化空間體驗能夠被更多人所接受和青睞。以公眾需求為基礎,塑造一個體現城市包容,吸納多元文化的藝術空間,不僅體現了一個城市文化底蘊的積淀和豐厚,同時能夠激發市民的文化自豪感,又能夠促進該城市多元文化的構成,體現一個城市文化產業的品質。
博物館;藝術空間;環境;體驗
博物館的英文“Museum”一詞來源于希臘語“Mouseion”,即繆斯神廟。繆斯是希臘神話中掌管歷史、科學與藝術的九位女神的通稱,繆斯神廟即是祭祀繆斯的地方。早期博物館給人們的印象,就是一個包羅萬象的、記錄歷史和成就的場所。
在全球文化交流和現代信息高速傳播的作用下,人們的觀念不斷在發生改變,與此同時人們也不斷地對博物館的功能提出新的要求。博物館的主要功能經歷了以征集典藏為主,到宣傳教育為主,再到以提供學習、豐富休閑活動、培養審美、提升體驗經歷為主的變遷。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生發出“享受博物館”的需求,在通過參觀展覽獲取信息與知識的同時,更希望能在博物館里得到有益的休息及獨特的體驗。在傳統功能的基礎上,博物館日益生發出傳播信息、休閑體驗、陶冶情操、回避現實、人際交往、政治交流等功能。這就要求博物館的工作者們集合眾人之手,以全新的理念,把博物館塑造成為擁有奇妙力量的藝術樂園。
對公眾來說,當今的博物館既是他們體驗文化的場所,也是他們娛樂休閑的場所。隨著全球化與人們生活型態的改變,博物館作為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的總體規劃項目之一,在館址的選擇上要遠離大量排放廢氣、廢水、廢渣的污染源,其在空間上一般分為主體建筑、綠化地帶、道路及廣場等部分。就博物館整體規劃而言,展廳位置要明顯突出,要處于博物館中心地帶的前部;藏品庫則要與參觀區分開,設于較為僻靜隱蔽的地帶;其他各部分建筑,要根據其各自的功能合理配置。
外圍區域的綠化空間要起到凈化大氣、消減噪音、防風防塵、調節小氣候和豐富空間層次的作用,給觀眾提供一個舒適的參觀和休息環境。博物館展廳大多在入口設有咨詢處、自動存包柜、導覽系統、小型醫療設施,同時還放有輪椅、雨傘、童車等供參觀者免費使用的設備和工具。在展廳或展館周邊設有休息區、洗手間、社教活動中心、餐飲區等,部分博物館還設有圖書館、閱覽室、紀念品商店、上網區等配套設施。除了外圍綠化環境外,在室內要配置適量的盆栽花木,這對于調節觀眾視覺、恢復疲勞、增添美感、調節空氣等都具有良好的作用。就場館的設計來說,博物館應該是一個無處不充滿藝術氛圍的地方。總之,博物館要成為一個吸引觀眾的地方,其內外圍空間的塑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圖2 福建博物院展區入口

圖3 展廳二樓序廳
在室外環境方面,應設置樹木、鋪地、雕塑、水景(看與聽)、花池,休閑坐凳、垃圾箱、傳達室、燈具,排水溝、下水井蓋、導示牌等。
在室內環境方面,應設置如公共大廳的除泥墊、安檢、儲物柜、服務臺、電子顯示屏、照明燈具、欄桿扶手、休息坐凳、紀念品商店、垃圾桶等,展廳空間內的展廳大門、展廳燈光、展廳空間可變性、夾層機房的處理等,配套服務的衛生間、飲水處、講解員休息處、無障礙輪椅、宣傳資料領取、通風口、防火卷簾軌道、電梯召喚等。
博物館空間的塑造要內外融合,要與自然風光、歷史遺跡、城市標志、流動風景等元素相互融合,要考慮時間與季節轉換時的天氣變化、季節變化、景觀變化等元素。
此外,在材料構造方面,如石材選用時,要注意其顏色、肌理、加工方式、接縫處理、透雕紋樣;玻璃選用時,要注意其顏色、透光率、反射率、導熱系數、遮陽處理、防漏雨、防紫外線等;銅板選用以典雅、沉穩、時間變化、紋樣設計、雨蓬燈具為代表等。
將博物館的環境用藝術語言特征表達,可以科學有效地使博物館主題和展示內容以具有隱喻、聯想、引申作用的藝術表達方式展現,從而給觀眾創造一個揭示博物館主題和展示內容的藝術環境。可以通過對觀眾生理特征與心理體驗的研究來開發博物館環境要求,建立博物館環境建設指標,實現空間、參觀者、工作人員三者間的良性互動。塑造動靜結合的博物館空間,關鍵是要考慮以下因素:
1.博物館在環境選擇、設計時應有觀眾意識。除普通觀眾外,可與殘疾人組織等合作進行場所狀況分析特別群體便利性等,以制定改善現有狀況的方案。
2.空間設計應考慮到整體主題。環境設計上要有整體觀念,有揭示、傳達博物館主題及相關展示內容,使博物館環境氣氛、整體形象與博物館主題相符,室外環境與室內空間呼應與協調。
3.應用環境保護標準進行建筑和設施的狀況分析。為場所維護制定方案并分配資源,制定符合該博物館的相應實施標準、場所維護方案與流程。
4.安全性。大多博物館作為國家一級風險單位和公共開放場所,應制定嚴格的安全方案,并以實際的安全問題培訓公共服務人員等。
博物館在實施藝術空間設計方案時,應結合環境特點、建筑風格等提出設計要求,同時與展廳內部的陳列設計要求相對應,這是當代博物館在環境設計中通常追求的一種設計手法。早期因為資金來源、設計部門、博物館的理念等的不同,往往將其分割開來實施,這樣造成在形式上,外部環境與內部環境缺乏對應,無法形成相互滲透、有益補充、穿插延續的效果。考慮環境與博物館的文化相結合,構建博物館環境時可從幾個方面考慮,如:充分考慮觀眾在參觀環境中的舒適度需求,通過空間的合理劃分,燈光的自覺引導,造型物的間隔等措施,引導觀眾沿既定展線進行參觀。主要通道保留足夠的寬度,保證觀眾流暢通無阻,展廳同時開辟有觀眾休息區。互動的區域操作便捷,同時避免過多觀眾滯留造成通道堵塞等。以合適的主題色為基底,形成具有鮮明色彩對比的同時,兼具莊重且柔和的協調統一。設計風格穩重大氣、簡約精致,濃烈的藝術氛圍中流淌出現代感與時尚氣息。
(一)博物館是天然的公共關系場合,從觀眾參觀博物館的基本需求出發,可以將其空間體驗設計分為三個類型:

圖4 古代文明之光場景之一

圖5 福建博物院側面
1.基本體驗設計。觀眾到博物館主要是欣賞文物、繪畫作品、陳列展覽等,享受基本服務以基礎設施、講解服務為主,離開時可能會購買紀念品等。他們在博物館通過五官感受體驗館舍環境和歷史故事。
2.觀眾想要的體驗設計。觀眾想要的體驗,是能夠根據他的需要,結合博物館的特點,制定的分時間、分類別的VIP訂制類體驗方案。只有以觀眾認同的客制化服務,才能最終獲得滿意的體驗效果。
3.意外的體驗設計。對于來訪的游客,博物館可以根據自身的資源,分析來參觀的觀眾的需求心理,結合自身特點開發出意外的體驗項目,俗稱驚喜。體驗博物館的過程中,使觀眾獲得意外的驚喜,使觀眾在離開博物館時對該館留下深刻的印象,獲得更好的效果。
(二)從博物館形態和觀眾參與度兩個方面,可以分別把博物館體驗方案分為一些不同類別:
1.從博物館形態來看,可以將博物館體驗方案分為以下三種:
(1)傳統意義上的博物館。根據博物館藏品特點,區分的藝術類、自然類、歷史類等主題,體驗方案多為寓教于樂類的活動。如自然的博物館,利用自然標本展示、科技手段分析,設計標本制作項目,在設計的活動中讓參與者體會保護自然的樂趣與博物館的魅力。
(2)生態社區博物館。多建立在原生態區域。以原生態的形式呈現給參與者,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受歷史與文化。體驗方案與環境相結合。
(3)數字博物館。數字化博物館以豐富的博物館藏品數據為基礎,借助網絡、微博微信等分享平臺為媒介,向公眾全方位地介紹博物館的信息,將其數據由博物館單方向大眾宣傳轉變為所有參與到博物館中的人都是信息員,共同存在于虛擬世界。
2.從觀眾參與度來看,可以將博物館互動體驗方案分為四種:
(1)與展覽結合互動的體驗。富有娛樂性的體驗能夠使觀眾從被動的角色變為主動的參與角色。那么將娛樂體驗作為陳列展覽一種延伸活動,公眾親自動手參與其中,這樣的體驗將使博物館在觀眾心中的感受得到提高。如福建博物院舉辦“博物館之夜”主題活動,當晚11個展覽同時展出,在主館二層序廳配合開展弦樂四重奏的精彩演出。院方為了配合“浦城剪紙作品展”,在主館展廳回廊處邀請作品作者現場制作剪紙,并免費贈送給觀眾,以展覽為延伸的活動成為陳列的補充形式,這種互動的方式貼近群眾生活,容易操作而且具有較強的吸引力。
(2)以藏品延伸出的體驗。如何通過藏品提高審美體驗是博物館目前研究的共同話題。因為提高審美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效果,很難馬上通過現實手段去評價、驗證參與者的審美是否馬上提高。博物館只能通過設計中的美學元素,展出的藏品與藝術品的美學價值,制定觀眾參與性強的項目來豐富和擴展觀眾的審美體驗。如“今天我們來品畫”邀請一批博物館之友品茶鑒畫,在欣賞畫作的背景與繪畫技巧之余,每個人可由自己的生活經歷出發說出自己看到的不一樣的畫中細節與體會等。
(3)展場實物教學體驗。博物館作為天生的教育平臺,其與學校課堂的區別在于其實景與實物化的教學有較強的說服力。以博物館中設計的現實考古場景為例,通過實景的說明、陳列的文物器型等,能夠大致了解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使用的物質資源等。真實的場景再現、多樣化的學習體驗,使得博物館比學校課堂具有更多的吸引力。
(4)從考古角度延伸的體驗。作為博物館的輔助陳列設施的場景或展覽的延伸活動,如果能夠與參與者的情感、背景等結合,使其在參與體驗知識時,能感同身受或沉浸在其中,那么其身心體驗將得到充分的激活。比如讓觀眾參與“體驗考古感受歷史—— 走進閩安協臺衙門遺址考古工地實踐活動”,邀請觀眾到福州馬尾閩安協臺衙門遺址(該遺址地理環境特殊,緊扼閩江出海口之咽喉,自古便是舟楫往來的要沖之地,自北宋始,歷朝均在此地設巡檢司,后又成為大陸拱衛臺灣的軍事重鎮。該遺址位于福州市馬尾區原閩安小學內,占地1768平方米,為福建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講解員在現場講解,向學生、家長及考古愛好者詳細介紹該遺址考古勘探、發掘等方面的工作內容以及出土文物的情況。考慮到參加活動的對象多為非考古領域人員,館方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考古知識和文物知識,又闡釋了當下考古熱點,通過活動使參與者得以親身體驗考古工作的內容和重要性,在豐富其歷史感知的同時,又發揮了博物館在普及考古知識、宣傳文物保護等方面的作用。
(三)通過分析觀眾能參與互動的程度,可以將博物館體驗活動分為三類:
1.初級體驗需求。觀眾參觀博物館最直接也最基礎的需求是對其環境的感知,其中包括感受博物館的內、外部環境等。外部環境主要以博物館周邊、生態環境等不可控制因素為主,內部環境是博物館可以根據自身的具體條件進行設計的博物館參觀體驗環境。福建博物院地處左海公園與西湖公園之間,其外圍環境設計既保持與福州西湖和左海公園連接的一致性,又凸顯了博物館自身特色。紐約時報書評說過:一部高層次的宇宙觀和悲劇性史詩,不僅僅是城市歷史。如福建博物院根據主要觀眾源以20-30歲大學以上文化的年輕人為主,在進行內部環境設計時,為提升觀眾的參觀體驗可以福建樹種為主環繞周界,建筑元素休現福建文化特色,區別于公園的設計元素,其展覽需求凸現個性、特色與新奇,避免與周邊鄰近地區同類博物館雷同,營造顯現博物館個性的參觀體驗。

圖6 展廳海報墻與休息區
2.滿足觀眾的進階體驗需求。觀眾在參觀博物館之前如能通過網站、新媒體等獲得博物館的相關信息,也許會使他們對參觀博物館有一定的期待。博物館可以根據觀眾自身的需求,設計不同的路線、不同的講解方式、不同的參觀時長等游覽方式,滿足參觀需要。如福建博物院問卷調查顯示大部份人的參觀目的以休閑娛樂為主,那么展覽設計建議改變原有嚴肅的氛圍的顯性需要,結合展館的基礎設施提高體驗質量,延伸展覽與藏品擴展體驗內容,包括在購物上,設計不同類別的文創產品讓觀眾帶回家等。
3.滿足觀眾的高階體驗需求。博物館必須考慮觀眾的個性需求,充分調動訪問者的各種感官,保證體驗主題的實現,如以文物“林覺民的與妻書”結合人們情感中的“愛情體驗”中難以忘懷的經歷和回憶為主題,以福建品茶、雷茶文化為主題聯系公眾的情感、生活經驗等現實與觀眾產生共鳴等,為其提供一個體驗的真實環境。不定時地邀請觀眾參與定制化的服務體驗,如在體現宋元時期福建海洋文化時,以人類情感中的喜怒哀樂為主線,串聯時代文物與場景等,再現與當地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場景,讓觀眾在福船上品嘗福建名茶、分享茶葉的發展史等,對觀眾產生感官刺激、制造驚喜等。
塑造博物館的藝術空間體現了工作細節的方方面面。為了探索博物館的空間管理,本文以福建博物院為例,體驗博物館環境,標識包含以博物館業務的各方面為基礎的各種情境,實證合理塑造博物館藝術空間的可行性,以期與博物館同仁交流,促進各地博物館更快更好的發展。
J59
A
方晴筠,福建博物院文博館員。